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我们可能从未走入安徒生的内心,以至于我们很难把握其中的要义。对于这则童话,大部分人留下的可能是消极意义的印象,毕竟这个小女孩太惨了,在一个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日子里,她却冻死在街角。这种印象可能忽略了安徒生的用意。在故事的最后,安徒生呈现的是美好的画面: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光荣地跟祖母一起,走到新年的幸福中去。我们会忽略这个结尾,是因为自以为有智慧的大人一直认为这是小女孩的幻觉,不会将其当作事实来看待,但天真的孩童会将其视为真实。
这个结尾颇有意味,安徒生似乎在这里揭示了一个隐藏着却又是天大的秘密,那就是在世人眼里极其凄凉的小女孩,实质上是获得了世人难以想望或企及的终极幸福。如果我们把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拉撒路联系起来,或许就更能看到这则故事里美好的一面。拉撒路是一位乞丐,浑身生疮,只能靠着财主桌子上掉下的零碎充饥。但拉撒路死后被天使带到了亚伯拉罕的怀里,享受永远的福乐。卖火柴的小女孩其实也是一样,她是童话里的拉撒路。她并不是凄惨的死去,这只是表面事实。真正的事实,也是被人忽视,难以被人察觉的事实是:她走到新年的幸福中去了。在这则童话里,所有的人都渴望新年的幸福,也在新年的宴席中彼此祝福。但唯独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且是在人类所能想望的固有模式之外得到了。
卖火柴的小女孩获得终极的幸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脱离。首先是脱离了宿命。这则童话一开始就提到小女孩的鞋子,她穿着一双大拖鞋,这双拖鞋是她妈妈穿了一辈子的。但因着两辆大马车飞奔而来,小女孩在躲避之时,把一只拖鞋弄丢了。这只拖鞋被一个小男孩捡起来。很奇怪的是,这个小男孩要把这只拖鞋做成摇篮,等他以后有孩子了给孩子用。这种对拖鞋功能的转换,其实是在告诉读者,这里的鞋子代表的是人类固有命运,人类难以逃脱的命运,就如小女孩的妈妈穿了一辈子拖鞋,表达的是她一辈子都困在拖鞋所代表的命运里。此处,小女孩在一场意外中丢掉了拖鞋,暗示着她将要脱离命运的困境。
失去了拖鞋,不得不赤脚行走在积雪中的小女孩,在人看来是可怜的。安徒生提到了这一点,就连小女孩也如此认识自己。但安徒生并没有停留于此,他同时描写雪花落到小女孩金黄的长发上,使她看起来非常美丽,这为下文的升华埋下了伏笔。但小女孩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美丽,她看到的是街边房子里的烤鹅。同时,还有逐渐冻僵的双手。小女孩梦寐以求的就是拥有一间不透风的、有火炉的房子,还有充足的食物。所以,在她擦着第一根火柴时,出现的是有光亮的黄铜圆捏手和黄铜炉身的火炉,这给她带来了温暖。她擦第二根火柴时,出现的是一间摆放着苹果、梅子、烤鹅的房间。这都是她的自然需求,如果安徒生的故事只停留在这里,那就没有超越性了,给读者留下的也只会是一个凄惨的故事。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个转折点,也是最关键的转折点就是在小女孩点着第三根火柴的时候。这一次,她看到的是美丽的圣诞树,她就坐在这树下。这一次,火柴的熄灭没有如前两次一样,只留下烧过的火柴和那堵又厚又湿又冷的墙。这一次,圣诞的灯火在火柴熄灭后,越升越高,直到变成了明亮的星星。这场景无疑充满着希望和温馨,这是圣诞带来的。但安徒生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又加上一句:这些星星有一颗落下来了,在天上划出一条长长的光线。这预示着小女孩即将去世,但安徒生用笔的巧妙令读者更改了固有的死亡意识。接下来对小女孩之死的描述并没有凄凉,而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温馨画面。和星星的陨落形成对比的是,小女孩的死不是陨落,而是飞升,飞升到星星所在的位置。
小女孩擦着最后的火柴,见到的是疼爱她的祖母。祖母的形象是“光明、温柔、和蔼、美丽、高大”,无疑,祖母已经化身为神的使者,就如拉撒路故事里的亚伯拉罕,他们的怀抱能够给穷苦人带来永远的安慰。在这一次的异象中,祖母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到怀里。她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那块地方。这是小女孩的最后一步脱离,脱离了这个冷漠的世界,脱离了其上常有的寒冷、饥饿与忧愁,而进入了光明与快乐的地方。安徒生并没有关注这地方在哪,而是指出这是和上帝在一起。这其实是在呼应新天新地。在新天新地里,神要擦去人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至此,我们就可以看明,安徒生借着《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揭露现有世界的罪恶之后,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美妙的新天新地。人类可以脱离败坏的命运而进入到新天新地里,而能经历此种蜕变的关键就在于圣诞之星的“下降”,以及在“祖母”带领下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