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1 11 月, 2024
spot_img

学习和研究,必须合一为“治学”,才能发挥人的潜能!

(《萍踪侠影》双剑合璧的剧照)

什么是治学(study)呢?

“治”就是严谨探索真相、寻求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就是知识学问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人类研究自身、研究自然,探究知识学问,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

在传统中国,学习和研究也是一码事,过去叫“治学”,我不过是沿袭此称呼;英语“study”一词,包含 “学习、研究”的意思,也是一码事。曾几何时,“学习”和“研究”变成了两码事。

太多的学校老师,虽然每学期都有所谓教研任务,写什么论文,都不过是形式化,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实际教学,就丢掉了“研究”,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也只能考核老师的“论文”形式而已,实打实的考核标准,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

一般家长,也是叶公好龙,什么素质教育,什么潜能发掘,都是假大空的话,只要听说自己儿女的成绩排名下降,他们才真正地着急。只要考上名校,他们就请客吃饭,喜上眉梢,至于将来是否敬虔,是否有品格,那不重要。

【学习】,就是跟着教师上课,跟着教材做题目,考试达标之后,拿到学历证书。

【研究】,就是拿到科研项目,自己或带领团队,出论文,有成果,著书立说的。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一般学生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研究什么学科的。

研究呢?是大学毕业之后,读研究生的事情,甚至应该说是三年制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才需做的事情。

这太荒唐了!

这也是我们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落后的原因之一,我们把“研究”活生生地从中小学,甚至大学教育中阉割了。

作为老师,我可以辅导我的孩子和学生自学,但如何培养幼儿园和小学生从小探索、研究知识和学问,我还是小白。

但我知道别人可以,从前,我在广州的时候,看到一群在家自学的老外孩子,都是幼儿园阶段的人,每一个月有一个定期聚会,那些孩子展示自己的PPT,分享这一个月内探索学习了什么。

那些刚走路的孩子,屁颠屁颠地开始了“研究”……我除了佩服,不知道说什么好,求至高者给我去国外考察学习的机会(广州和深圳的许多老外,都回国了)。

我没有受过很高深的全日制教育,今天我能著书立说,除了我的信仰之外,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开始阅读胡适等人的作品(埃及人的学问),然后照着书从事研究。我当然比较了很多人的治学方法,但我影响最大的人是胡适。

胡适当年在中国传播西方的研究方法,主要面对的人是大学生,作为基础教育的老师,我能拉低到中学生,感觉耗尽半生精力。

如何帮助中学生围绕一个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治学。这个核心的教育,就是逻辑训练。

逻辑训练包括两部分:

第一,就是数理逻辑的训练,包括代数和几何的学习,这是数学课。

第二,就是形式逻辑的训练,就是我现在开始的《逻辑学初步》训练。

而做这些事情之前,必须先读完小学:

即圣书通读一遍以上……有自己的三观。

掌握本国语文,能听说读写,是学习基础。

如果能学好古文,明白英语更好,但我自己的孩子在小学阶段也没有搞好这些,我大女儿是在中学阶段努力的,我现在不敢说她多好,我需要提高我的教育水平。

古文,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过去,认识自己;

英语,帮助我们了解生活的世界,扩大视野。

从今年的元旦开始,我教《逻辑学初步和议论文写作》,推荐了作为科学研究(含人文)的方法:不完全归纳法(或然性推理),作为科学探索的逻辑基础。

迄今为止,已经连续三次讲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安徽绩溪人,曾留学美国)的《治学方法》,简述如下:

第一次,讲研究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第二次,讲研究态度:勤、慎、和、缓;

第三次,讲研究材料:扩充材料,不限书本,伸向自然和社会。

听我课的家长和同学,知道我的心是何等迫切,我知道绝大部分在家自学的孩子,如果不是家庭背景很好,几乎不能读西方名校。

那么必须懂得根据环境的需要,“自我探索”知识和学问,一生受用;

即便在国内,如果不是读三年制研究生和博士生,很难接触到什么研究。

几乎所有的孩子,包括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都是被动式地学习,被人灌输知识,然后进行机械性的考试,碾压多少年之后,人的创意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大部分人都死掉了。——就像小草和小树,从来没有发育过。

长大之后,我们最大的本事就是钻研各种人情世故,和潜规则,干正事的能力衰弱了!从明朝开始,我们这个民族(算海外华人?)就没有一项像样的发明,最后一个成就是发明牙刷。

迄今为止,我们(大陆?)一切人文学科的成绩、自然科学的成绩,都是山寨,当然有山寨不错的,比如莫言模仿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进行小说创作,也有山寨也不怎么样的东西,比比皆是。

亲爱的朋友,您知道为什么吗?

当然,胡适先生的治学属于西方的实证主义。

有严重的问题,正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人不能证明世界的本体,即不能证明至高者的存在,也不能证明至高者的不存在。

我自己在逻辑学初步的序言中也和学生分享了逻辑的局限性:

逻辑学的水平,也不能证明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很多网络犯罪分子,都是逻辑严密的人;

逻辑学的证明,不能取代至高者的启示,因为启示来自本体世界,人的逻辑是现象世界的推理和归纳。

信仰属于人超验的理性,道德依赖人的传统习俗,不能用实证主义的方式解构。这是后话了。

今天,是我第三次分享胡适在台湾大学的讲演《治学方法》。此方法是归纳法和演绎法,在人文学科领域的实践和运用;和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即:

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源自生活的见识);

2、大胆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寻找资料(或资源);

4、分析资料;

5、验证假设(验证解决问题的办法);

6、(再次)发现问题……

这个过程让着迷,乐此不疲的,许多从事研究的人容易保持孩子一般的好奇心,如牛顿。其他人,不一定要著书立说,也不一定成为重大科学家,教研项目、差生辅导、企业的管理、市场的营销,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都用得着。

今天许多著名的咨询公司、国外大企业的CEO,行政主管,都是具备有研究能力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都是名校毕业的,而不是在职博士。

比如谷歌DeepMind CEO Demis Hassabis,2024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他不是我们习惯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他自己说:

“我毕生致力于 AI 研究的原因在于,我对科学和知识探索充满热情。我一直认为,如果我们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构建 AI,它就能成为帮助科学家的终极工具,帮助我们探索周围的宇宙。我希望AlphaFold 是这方面的第一个例子。”

近代学者,把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浙江海宁人,曾留学日本),把治学(含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是一种浪漫的表达,顺便介绍一下。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王国维认为: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王国维表示: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王国维认为:用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王国维先生的话,当然不能较真,只是浪漫表达了他很喜欢治学,喜欢做学问,在推广现代学术研究方面,我们还是要回归胡适先生的治学方法。

除了敬虔的生命,我们应该帮助儿女的发展潜能上,至于将来是否有机会进入名校学习,特别是科研方面的事情,在家自学的家庭鞭长莫及。

我私下里认为:如果是人文学科,如果掌握了相应的文法、逻辑和修辞,懂得治学的方法,也明白自己才能和学术目标,是否读大学不重要:除非为了在学术上长见识。

其它,除非至高者给我们特别的恩典,我们自己没有实验室,也不可能租借国内大学的实验室,若孩子喜悦医学,我们也找不到一具尸体让他们解剖。但我们现在必须努力发掘他们“一千两银子”“两千两银子”或“五千两银子”的才干,而不是埋在地下,反使得他们赚双倍或多倍的“银子”(才干)——成为忠心良善的仆人。

比如,我家二宝自学中遇到难处:

他今年十岁,自学数学到了四年级,我一直让他自己探索,但两位数的乘法有问题,容易出错,我不想灌输什么,让他自己探索,自己化解难处,和他一同祈求,鼓励他胜过难处,过后两天,我再辅导他。

圣书历史的学习,他也遇到难处了,目前只能完成一些填空之类的题目,问答题和讲述故事方面的题目,他很为难,我让他先搁置一下,我不想直接给他灌输知识,宁愿慢一点节奏。

我希望儿女们懂得如何“治学”,即探索研究学问,围绕一个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治学的过程,不是什么宏大叙事,而是一天天的努力追寻。这是我们父母、老师今天当尽的本分,至于明天呢?

明天是一个奥秘,不属于我们自己。

附学生作业:

所属主题
肖遥 文以载c道
肖遥 文以载c道
以道育人,以家事主,愿祂的国强大,愿祂的义广传! 公号:文以载c道 微信号:jiduhuajiaoyu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