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9月 15, 2024
spot_img

重拾基督教教育的未来 | 基督教学校中的群体


文 | 阿尔伯特.甘霖 

译 | W.E.P

加尔文研究中心1992-1993年的年度学术主题是探讨21世纪的基督教学校运动。与会的学者们建立了基督教学校的使命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回应性的门徒。这包括了三个无法分割的组成部分:挖掘学生恩赐与天赋、分担学途的喜与忧、以及寻求平安(透过基督的救赎得到的公义)。乍看之下,这些目标一点也不像是学术性的目标。传统的基础(3R)学习在哪里?要发展的技能是哪些?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何在?再次审视后,你会发现整个图画都发生了逆转。


如果教育纯粹只是传递一些价值中立的事实,从而让学生们在一个竞争激烈的以自我实现为导向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这些学者们所讲的使命目标就未免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但假如课程或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揭示那位永活的真神,并且成为学生交流和服侍上帝的管道,那么这就意味着相较于地位和权势,教育中的关系应当首先受到我们的关切。如果我们对课程的理解不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话,就真正的教育来说,以上3个目标就值得所有人深思

 

这些不可分割的使命目标强调的是群体的重要性,而这一点必须回到神圣的三位一体上帝当中才能找到确据。上帝的三一特性是一切人类关系得以存在的源泉,无论是在婚姻家庭、还是在社会机构或者公民层面皆是如此。“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从他得名”(弗3:14-15).在三位一体之中,每一个位格都毫无保留地给出自己,每个位格都对另外的位格存在永无止尽的爱。这份神圣之爱是一切持守誓约的人类群体的典范。真正的基督教教育不能只是关注学生们的知识和技能的建立,而是要最大程度的强化上面所说的教育使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主耶稣曾对他的门徒做出过最为美好的应许,我们对这些经文过于熟悉,以至于我们想当然觉得对这些话的含义已经是了如指掌。但事实上,我们可能对主耶稣真正的心意并不清楚,也不怎么上心。

 

“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他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约14:16-18)


“耶稣回答说: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23)


“但保惠师,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他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并且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26)


“我爱你们,正如父爱你们一样,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你们若遵守我对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爱里”(约15:9-10)。


“但我要从父那里差保惠师来,就是从父出来真理的圣灵,他来了,就要为我作见证。你们也要做见证,因为你们从起头就与我同在”(26-27).

 

主耶稣讲这些话的目的就是为了叫祂的门徒在地上组成一个团契或群体,就像三位一体的上帝那样的合一。三位一体的上帝,每个位格对另外的位格都显出绝对的虚己,三个位格之间从来不会发生矛盾冲突,因为一个位格所做的,三个位格都参与其中。神圣位格间的爱的光芒如此耀眼使我们盲目,以至于我们对真正的敞开知之甚少。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所传达的信息却是确定无误的。耶稣的意图是要让属他的群体能够在地上活出那样层次的爱,唯有这样,门徒才能够承受上帝的荣光并且成为世人面前的见证,我们最最缺乏的,就是这样的爱。

 

困扰我们的问题在于,我们有罪的本性总是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这是因为人类的始祖从开始就选择了不信任上帝,切断了上帝之间爱的交流。如今,上帝成了我们的敌人。但他本是我们的爱人。也唯有上帝才是一切真爱的本源。因为和神之间关系的破裂,亚当和夏娃开始在上帝之外另寻爱的源泉。所以我们开始戴上虚假的面具好掩盖我们内在的贫乏。这种局面一直延续至今。我们的本性就是倾向于恨别人。只要有任何人阻碍我们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们就会顷刻间翻脸不认人,一旦关系破裂,我们所有人的心都会滴血。

 

以上我所讲的关于真正的群体得以建立和发展的话,对于基督教学校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的合一应该在多个层次出现,当然首先是在课堂上。在此我们特别要反对竞争的作用。卢云认为这种教学中出现的不由自主的意识会转化为一种暴力行动。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基督教学校中的孩童们,他们都需要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 ,是被接纳的。他们的存在对群体至关重要,缺一不可,没有他们的参与,群体就是不完整的。


老师们应对此深思一番。因为我们成长的经历就是以那些有天分、成绩优异的学子为标杆,因此,我们往往会以错误的想象建构一所学校的氛围。我们会做些什么好事呢?


举例而言,我们都知道音乐是来自上帝的一份重要的恩赐,也是我们所知为数不多的天堂中存在的东西之一,天堂中一定有音乐。我们从来没有被告知天堂中还会不会继续有SAT考试。艺术能力是建立群体的重要恩赐。然而一旦遇上财务紧张,音乐和艺术的预算一定是率先遭受削减的项目。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爱就是能够对他人的问题或痛楚感同身受,同情就是能够不去论断或者给他人贴上标签,良善就是愿意身处援助之手,所有这些都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群体的必备品质。它们通通需要反复地加以强调。

 

教室中的群体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该平起平坐,任何人都不可以显露自己。我们必须诚实地看到恩赐的差异。即便如此,我们也应当关心群体中每个人的价值。这是不是意味着个体和群体之间必然就存在冲突呢?倒也未必。群体必须活出耶稣基督舍己的品格。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爱中服侍,而不是争吵谁当为大。


爱永远是倾向给予。真正的谦卑人从来不会嫉妒上帝赋予别人的才干,反而以欣赏之心与人和平共处。对群体而言,爱,提醒人们要常想着别人之需而不是过分地关注自身的需要。上帝赋予人们的恩赐最终都是为了建立和帮助他人,而不是为了让人以此自夸。

 

教室中的群体要想得以建立,必须有人能在真实的环境中把爱活出来。只是告诉孩子们要爱人如己是远远不够的,除非他们能够亲眼看到老师们之间彼此相爱的关系。说实在的,老师很容易沦为反面教材。教室的门一旦紧闭,每一个老师都会自认为那就是他自己个人的天下或者小小的城堡。只有校长才有资格推门而入。即便如此,每当有访客驾到,也会让老师们压力感倍增。


所以,老师们应当学习如何彼此相爱,就像家庭中的父母亲如何在他们的孩子们眼前活出成熟之爱的模样。一个老师对待他人刻薄成性,往往是根深蒂固的。我们反对那种应该发出请求帮助信号的声音。我们不想对他人负责。我们更希望在他人之间筑起高墙。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在老师中间培育哥林多前书所说的那种神圣之爱——恒久忍耐、恩慈、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总是盼望、总是包容、总是相信。爱永不止息。


靠着我们自己,这样的爱根本不可能活出来。但是我们有上帝的应许,他赐下圣灵,在我们的心中倾倒神圣之爱。在群体建立之初就应该将追求这样的爱作为群体的目标。一般在小学阶段比中学阶段更易达到,到了高中阶段就不好说了。(作者的意思是,越往上,人们更强调能力,越小的时候,人们普遍觉得需要爱,大了,就没这个必要了。)但我们必须在任何阶段都不要忘记爱的重要性,长此以往,才会在教室中建立起真正的群体。

 

学校管理层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另外一层建立真群体不可或缺的环节。老师领导学生,管理层领导老师们。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对于学校或者课堂上的群体品质至关重要。主耶稣自己才是唯一可靠而稳妥的榜样。他长久地忍耐自己的12个门徒,以及在他三年事工期间跟随他的众多门徒们。毫无疑问,是主耶稣在领导着他们。他讲话有时会相当直言不讳,比如当彼得听到他要前往耶路撒冷受死时对彼得所说的话。


但无论何时,主耶稣都是一位仆人式的领导。他为众门徒洗脚,没有人肯做这样的服侍,除非是一名奴隶,通常才会为他的主人洗脚。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告诉身边的门徒,他心中大有忧伤,力不能胜,得到的回应却是他们为将来在国度里谁居首位而吵个不停。


即便如此,他仍是爱他们,并且一爱到底。如果一位校长能够这样的方式接近老师们,那么就会让老师们感受到领导并不那么在乎成败得失,从而让老师们发自内心地想要为群体的建立和发展付出爱。也只有这样的校长,老师们才能够真的谦卑自己去聆听来自校长的善意的批评和帮助。反过来,老师们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和管理层友好相处。

 

学校的支持员工是这个群体中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人约翰.弥尔顿在他双目失明后留着眼泪写下:“他们仍坚持服侍我这个衰残之人”。在五饼二鱼的神迹中,喂饱五千人的不是来自哪一位使徒的奉献,而是来自一个小孩子.是他愿意把自己的午餐拿出来交给主基督。


领导层和老师们确实在整个学校承担更重的责任,但是学校离开这些辅助性的员工就难以运转。这个群体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理应在祷告中被记念,并且他们的想法都要有相应的渠道得以表达。爱必须深耕细作。除非我们像园丁一样,播种、浇水、给花园施肥,否则群体就不会成长。

 

另外一层群体中的的基本关系就是在学校的理事会和员工之间。董事会的成员都是日理万机之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他们忙前忙后。他们拥有学校。甚至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就是学校。问题是,他们只看到自己在商业世界中的责任,以为群体中的所有其他人员都在他们之下,仰赖他们才得以存活。


因此,董事会要想迈向群体,不可能说存在就存在,如果没有爱,没有恩典和忍耐,再精明能干的董事也不会赢得人心。但如果理事会是按照上帝心意,从神领受祝福的话,这样的群体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群体。所以,对董事会的成员来说,建立群体应当成为他们优先考量的部分。

 

最后,基督教学校群体必须发展同它的支持者间的关系,尤其是相关支持者和学校人员之间应该多一些往来。如果一所学校的使命是符合真正的基督徒理念的,父母们很可能会因为这层关系的疏远而感到有点难以理解。教会并不总是乐意支持甚至说同情基督教学校的存在,因此很有必要在父母中间培养一种明白学校正在做什么的意识。学校应当在家长同意将孩子送来就读之前,为家长提供入门级的基督教教育讲座。


在这样的讲座或者研讨会中,学校要想尽一切办法阐明学校的教育哲学和使命,并且鼓励家长们如何在家庭中发挥影响力而不是成为学校追求其异象使命的障碍。由于当今时代富有深度的基督徒思想销声匿迹,哪怕是教会,也很难真正地装备门徒,大多数家长们都十分渴望这样的年度教育研讨会。通过类似的形式,学校的使命得到强化,并且能够给相关支持者一个了解学校办学理念的机会。据我所知,我还没有在任何一所学校看到这样的理想得到实现。

 

群体固然重要。有的人认为无论是哪个环节都应该建立在自由回应的基础上。这意味着,学生们需要得到帮助,来自由回应老师们的要求;老师们面对他们的领导层或者董事会也应当享有自由;父母们需要得到鼓励,并且有充分自由接近老师们和管理层。学校的教职工及其它员工之间应该在异象中保持合一。彼此理解,相亲相爱。


如此,一所真正的基督教学校的异象使命才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没有这样的异象,最好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建立和维持一所基督教学校。成熟之爱的关键要素就体现在真正意义上的群体之中。



—-推荐阅读—-

重拾基督教教育的未来 (序言)

重拾基督教教育的未来 | 启蒙运动

重拾基督教教育的未来 | 靠圣灵而活

重拾基督教教育的未来 | 为何教与学必须与爱相连?

重拾基督教教育的未来 | 教学中的款待

重拾基督教教育的未来 | 透过自我认知,重获教导的自由!

重拾基督教教育的未来 | 你的教学有意义吗?

行走教育 Walking Eduaction



探索新道路,

实践真教育!


所属主题
Wayfaring, 徒步客
Wayfaring, 徒步客
实践真教育,探索新道路!公号名: Walking Education 行走教育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