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2 11 月, 2024
spot_img

在安倍遇刺一事上思考教育的意义

昨天突然传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演讲时遭遇枪击的消息,一时之间难以相信这事竟然会发生。然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很多人奔走相告、弹冠相庆,为此事欢呼不已,甚至有店家打出横幅称此为普天同庆之事,进店消费可买一送一。我看到有一句评论:只学过小学历史的,兴高采烈;学过历史的,忧心忡忡。这句评论言简意赅,指出了在安倍遇刺这事上的众生相背后其实是教育,即教育塑造了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价值观,让他们在历史事件中产生特有的回应。


日本和中国的历史很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一衣带水的邻邦,其实很像世代为邻的两户人家,其关系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即有携手并进之时,也有互相倾轧的时候,对此我深有体会。我们家从小就被隔壁邻居欺负,甚至到了有家不能回的地步。我的小学生涯就因此而不得不寄人篱下,我头上的两个疤也是拜邻居所赐。那时的我常常幻想有朝一日学武归来,把邻居痛扁一顿。最近我听家人说,邻居百病缠身,甚是凄惨。据说村里其他邻居听闻此消息后都拍手称快,我们一家却出奇一致的表示不当如此,并且也特地为邻居祷告,希望她临终前能有真悔改。


回看我对邻居的心态上的变化,可以知道教育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小时候我心里总想着报仇,这可能是小孩子的天然情感使然,更可能是小时候所受的仇恨教育所致。然而,我爷爷一直教导我们要饶恕。虽然爷爷没什么文化,但他的敬虔让他懂得该把什么留给下一代。在此之后,因着长期的信仰熏陶,仇恨的种子并没有在我们身上生根发芽。


仇恨教育必然是简单粗暴的,它指向的是人的情感意识,不去客观看问题,而是直接让人仇恨某个群体。恨这种情感很特别,它和爱正好相反。爱的对象绝对不能是虚拟的概念,否则爱就会成为虚幻,不能落地,这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复强调“要爱具体的人,不要总是想着爱抽象的人”的原因所在。然而,恨却不是如此。当我们教育一个人去恨一群他从来没见过的群体时,恨就在他们心中生了根。虽然这群体对他而言暂时是抽象的,然而迟早有一天他会把这种恨落实到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在安倍遇刺这事上拍手称快的人,即是如此。他们不会去理会安倍是怎样一个人,也不会理会他对我们有多少善意的表达,只因他是日本人就足够去仇恨了。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飞行员舒克的故事,郑渊洁很早就通过童话故事教育我们要走出仇恨的偏见。仇恨必然会生出偏见,必然会以为他所仇恨的群体里没有一个人值得同情,这种偏见又使得在仇恨教育之下的人找到了所谓的合理性,仇恨意识就进一步得到坚固。很可惜,郑渊洁个人的努力并没有结出太多的果实,因为仇恨教育荼毒的是心灵,当一个人的心灵被荼毒之后,一套课外的童话故事并不能产生多少影响。


仇恨教育往往是为了塑造群体的认同感,当一群人有一个永远的共同的敌人时,这群人似乎就有了共同的身份意识。然而,仇恨教育也会反噬这种群体,最终会使群体瓦解。因为人一旦形成了仇恨思维,他的仇恨会很快在身边的人身上显露出来,一言不合就会反目。


在仇恨教育之下的人即使进入教会也会传播仇恨,这种例子在教会圈子里比比皆是。教会与教会之间因为一些细枝末节上的差异就彼此攻击;因为有人离开教会,教会就会大肆丑化离开的人,造成了肢体间很多不必要的隔阂。我很痛心的就是,牧养的人有意无意让仇恨在教会里扎根,为得只是强化信众对他的忠心。天国的子民,只当培育爱,不应在任何场合种下仇恨。


仇恨是反基督教的,也是反人性的。其实暗杀也是,因为暗杀带来的是恐惧和混乱。特别是在文明社会里,有很多途径可以表达诉求,却去暗杀一位首脑,这给社会带来的破坏无可估量。暗杀一位首脑,最终埋单的是全人类的人性。在上掌权者的权柄是来自于神的,他们是神所设立用来维持秩序、赏善罚恶的,刺杀在上掌权者从根本上来讲是不服神的安排,是对神权柄和智慧的藐视。为暗杀而欢呼,只能说明在仇恨教育之下,受教育者的心灵已然扭曲。


需要留意的是,任何一种教育从根本上讲都具有宗教性,这从教育的发展阶段就可以看出来。在教育的原初阶段,信仰团体和家族是教育的主导者,其目的在于维持信仰和家族的传承。当民族国家兴起时,教育就进入了另一个阶段,此时教育主体慢慢让渡给了国家,之后又有民间团体参与。此时,国家就成为了教育的目的,国家成为受教育者的神明。当人类进入理性时代时,科技和理性成为教育的目的,科技和理性就成为受教育者的偶像了。看清楚了这些事实后,我们就当警惕教育的宗教性,这是无法避开的事实。教育主体在设计教育体系时,一定会将受教育者导向教育主体,或教育主体所倡导的思想上。


不管哪种教育,其核心都是要让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塑造受教育者的认知。所以,认知论就变得至关重要。一个人的认知,主要由其接触的材料,以及对材料的阐释体系所决定。材料和阐释体系,无疑是掌握在教育主体手上。举个例子,对“牛”这词语,不同的教育主体会给出不同的解释。你可以专注于解释牛的各部分的食用价值,也可以解释牛自身的属性,还可以解释牛在信仰中的故事、喻像。教育主体的解释一定会给受教育者产生认知上的影响,这种影响终有一天会在现实中呈现出来。在第一种教育下,牛不过是食物,可以任意对待;在第二种教育下,牛或许会得到一定的爱护;在第三种教育下,牛可以成为唤醒信仰的媒介。


抽空写下这篇文章,是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在这样的事情上认真思考教育的事情,特别是要深思教育的宗教性,以让我们知道该怎么反思自己,知道该怎么教育下一代。最重要的是我们当呼唤真教师的出现,呼唤真教师来到我们当中,以祂的真光照亮黑暗中的人,以祂的真理塑造人,引导人走义路。


联系微信:naxier20090312

所属主题
拿细耳
拿细耳
让真光驱散黑暗,让信仰点亮生活~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