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2 12 月, 2024
spot_img

古文课:孔融

· 课文一

·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yì)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jí)。

· 注释

· 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历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职。曾多次反对曹操,被曹操借故杀害。   

· 李元礼:李元礼:名膺,字元礼,东汉人,曾任司隶校尉。当时朝廷纲纪废弛,他却独持法度,以声名自高。后谋诛宦官未成,被杀。司隶校尉:官名,掌管监察京师和所瞩各郡百官的职权。  

· 诣(yì):到。清称:有清高的称誉的人。中表亲戚:中表:指中表亲,跟父亲的姐妹的子女和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

· 府君:大守称府君,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而司隶校尉是比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称府君(二千石的月俸是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是一百斛)。   

· 仆:谦称。   

· 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著有(老子)一书。师资: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 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   

·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官。陈韪(wěi):《后汉书·孔融传)作陈炜。  

· 了了:聪明;明白通晓。   

· 踧踖(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 课文二

· 祢(mí)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桴(fú)为《渔阳掺挝(càn zhuā)》,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称衡罪同胥(xū)靡,不能发明王之梦。”魏武惭而赦之。

· 注释

· 祢(mí)衡:汉末建安时人,孔融曾向魏王曹操推荐他,曹操想接见。他不肯去见,而且有不满言论。曹操很生气,想羞辱他,便派他做鼓吏(击鼓的小吏)。魏武:曹操,初封魏王,死后溢为武。其子曹丕登帝位建立魏国后,追尊为武帝。谪:降职。

· 月半试鼓:《文士传》记载此事时说:“后至八月朝会,大阅试鼓节”。桴(fú):鼓槌。渔阳掺挝(càn zhuā):鼓曲名,也作渔阳参挝。掺,通叁,即三;挝,鼓槌。三挝,指鼓曲的曲式为三段体,犹如古曲中有三弄、三叠之类。此曲为祢衡所创取名渔阳,是借用东汉时彭宠据渔阳反汉的故事。彭宠据幽州渔阳反,攻陷蓟城,自立为燕王,后被手下的人杀死。祢衡击此鼓曲,有讽刺曹操反汉的意思。渊渊:形容鼓声深沉。金石:指钟磬一类乐器。

· 胥(xū)靡:轻刑名,指服劳役的囚徒。据原注,商朝君主武丁梦见上天赐给他一个贤人,就令百工画出其相貌去寻找,果然找到一个正在服劳役的囚徒,就是成为商代贤相的傅说。

· 祢衡被魏武帝曹操罚做鼓吏。正遇八月中大会宾客的时候要检验鼓的音节,祢衡挥动鼓槌奏《渔阳掺挝》曲,鼓声深沉,有金石之音,满座的人都为之动容。孔融说:祢衡的罪和那个胥靡相同,只是不能引发英明魏王的梦。”魏武帝听了很惭愧,就赦免了祢衡。

· 课文三

·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jù)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 注释

· ①“孔融”句:这里叙述孔融被曹操逮捕一事。中外:指朝廷内外。

· 琢钉戏:一种小孩玩的游戏。了:完全。遽(jù)容:恐惧的脸色。

· 大人:对父亲的敬称。完:完整,按:这句话比喻主体倾覆,依附的东西不能幸免,必受株连。

·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才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这时,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随即,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

· 生平(主要来自维基百科)

·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东汉末文学家,鲁国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代孙,高祖父孔尚,钜鹿太守。父孔宙,太山都尉。由于曾任北海相,亦称孔北海,后因得罪相国曹操,遭处死,夷灭全家。

· 孔融让梨

·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见课文)

· 收留张俭(根据情况讲“望门投止思张俭”)

· 东汉末期,发生“党锢之祸”。在这次事件中,张俭遭到通缉。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张俭的好友,于是张俭便投奔孔褒。不巧孔褒不在家,应门的孔融当时只有十六岁,张俭因孔融年纪太小,没有把实情告诉他。孔融见张俭神色慌张,于是便把张俭留下。后来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孔融、孔褒却被逮捕下狱。孔融说张俭是他留下的,他该负责;孔褒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他该负责;孔母说她是家长,她该负责,闹得“一门争死”。后来皇帝决定由孔褒负责,将孔褒处决,孔融因此事名声大噪。

· 京中为官

· 孔融由此名震远近,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以俊秀,为后进冠盖。孔融持论经理不及边让等,而逸才宏博过之。

· 辟举司徒杨赐府,弹劾贪污官僚。杨赐派孔融祝贺何进升为大将军,不能通过,即时留下弹劾状辞职。何进忌惮其名声,辟举为侍御史,与中丞赵舍不和,辞官。何进再辟举为司空掾,北军中侯。在职三日,升迁为虎贲中郎将。后董卓废汉少帝,孔融与之对答,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怀恨在心,派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为北海相。时年三十八。

· 管理北海

· 孔融到北海后起兵讲武,讨伐黄巾军张饶,战败,转移保朱虚县。后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后被管亥所围,遣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刘备受宠若惊,立即发兵解围。建安元年(196年),为袁谭攻击,城被攻陷后逃往东山,妻儿为袁谭所虏获。

· 杀身之祸

· 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孔融任将作大匠、迁少府,曾被封为太中大夫。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并多次反对曹操的决定,如反对恢复肉刑、反对曹丕私纳袁绍儿媳妇甄氏、嘲征乌桓、反对曹操禁酒。再加上他忠于汉室,上奏主张“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来增强汉室实权,此举更是严重激怒了曹操。因此,在公元208年,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

· 魏文帝曹丕深爱孔融文辞,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

· 忘年交祢衡,祢衡之死,《鹦鹉赋》

· 评论(洪大伦)

· 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两个故事其实可以对应出孔融成人后的两个特点:第一,聪明,但也因为相当聪明,所以不免有些恃才傲物;第二,说话刻薄,这源自于太过聪明的特质,以至于对身边的事容易看不惯,甚至喜欢讽刺挖苦人。这两项特质,可以说是孔融性格中的重大缺陷。

· 三十年后,孔融成了曹操底下的打工仔,虽然只是打工的,不过孔融在当时的思想界非常有影响力。东汉所谓的「建安七子」,孔融就是其中的老大哥,顶替了早年儒家士大夫领袖李膺的位置。

· 在当时的背景而言,对孔融来说算是足以光宗耀祖的成绩,但坏就坏在他的老板是曹操,毕竟一个是思想界领袖,一个是政治界大佬,两虎共处一山,怎么说都难以相安无事。于是,问题就发生了。

· 首先,孔融爱碎嘴、爱批评的老毛病犯了,批评什么呢?批评曹操的禁酒令。曹操为什么禁酒?因为当时老是闹饥荒,粮食不够吃,因此曹操为了保障国家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严禁民间私自酿酒喝酒,以杜绝粮食的浪费。

· 但孔融受不了啊,自古文人都爱喝酒,只有喝的恍恍惚惚、半醉半醒才能写文章,才能写出一手好字,现在你把酒禁了没得喝,那可怎么办?所以孔融大力反驳曹操说,如果喝酒会像商纣一样亡国,那你干脆也禁女人吧,不许有男欢女爱、不许结婚算了。各位要知道,曹操是出了名的好色,还曾因为好色而死了儿子曹昂,因此孔融这番反驳,不仅是批评禁酒令而已,还等于抓着曹操的痛处打,让曹操实在气的想找人把他砍了。

· 其次,孔融干预了曹操的家务事。这主要是在讲曹操打败袁绍后,把他的儿媳妇甄姬抢过来给曹丕当老婆。孔融听说此事之后相当生气,觉得老板干这种下三滥的事实在太丢人,于是写了封信给曹操说,当年周武王伐商纣,打败商纣王之后就把他老婆妲己抢来,许配给周公当老婆。曹操看了信还愣愣地想说,孔融不愧是一代宗师,自己书也看了不少,这事他却闻所未闻,于是傻乎乎的跟孔融请教这故事出自哪一本书的哪个典故?结果孔融一脸不屑的回答他:「我是根据今天的情况猜的,你今天不就干了这么一件事吗?所以当年周武王应该也是这样干的吧」

·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事儿,又激怒了曹操对孔融的心头恨。

· 由于长期堆栈了太多对孔融的不满,于是曹操后来找了些借口,就把孔融罢了官要他回家吃自己。没想到孔融回老家之后不仅没有闭门思过,反而相当高调的敞开大门,迎接天下的才俊到家中作客。我们前面说过,他在思想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于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开始谈天说地、抨击时事、饮酒作乐,而这在曹操眼中,就成了刺眼的事,因为他看到了孔融的影响力与煽动力,依然相当巨大。于是,心中浮现了杀机。

· 但是,要杀这种思想界的一代宗师并没这么容易。如果贸贸然的杀了,只因为自己看不爽他,绝对会被视为专制独裁的暴君,受天下之骂名,甚至社会上的舆论会一面倒的倾向孔融,在名声上划不来。于是,曹操想了两个办法:

· 第一,给自己制造不在场证明

· 第二,用不孝罪杀死孔融

· 关于第一个办法,曹操刻意选在自己南征的时候,安排人举报孔融的一系列罪名,然后正正当当的走司法程序,把孔融杀了,满门抄斩。这样做,以显示这跟自己无关,因为自己在前线打仗,是司法要了他的命,不是他曹操。

· 第二个办法更毒,曹操不仅要杀了孔融,还要彻底毁了他在儒家的名节与地位,怎么说呢?因为儒家最重视孝道,但孔融曾写过一篇大逆不道的文章,大意是说父母对子女其实没有恩情可言,因为子女是父亲发泄性欲的副产品,而母亲怀胎十月好像很辛苦,但就像是瓶子往外倒出东西一样,瓶子怎么会对这东西有什么恩情可言?

· 但其实孔融之所以写这文章并不是不孝,更不是反儒,他自己就是儒家大名,怎么会反儒反孝?原因很简单,孔融对东汉当时的「伪儒家」、「伪道德」很感冒,就像东汉末年推举孝廉任官,实际上推举的都是些不肖子孙、贪官污吏,甚至是一群沽名钓誉的伪君子,这种儒家不是真的,而是虚伪的。

· 所以孔融唯一能做的,就是刻意的「矫枉过正」,全盘否定儒家的某些观点,去引发大家的热议,从根本上动摇大家去重新省思儒家的真义,藉此让「真儒家」可以一扫当时的虚伪风气。简单说,他自己当然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儒家精神与思想,只是做了负向的「媒体操作」,希望大家重新省思而已。

· 然而,曹操本人是信奉法家的,为什么会用一个儒家的罪名杀死孔融?很简单,因为他就是故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孔融既然以孔老夫子的后代自居,满口仁义道德、忠孝仁爱,我就用儒家的道德来治你的罪。这样一来,老百姓或其他士大夫看了,也不敢为孔融辩护。

· 以理杀人,杀人诛心,拿你儒家的刀杀你儒家的人,这是曹操既狠毒又高明的杀人伎俩,才能够让你孔融死了也无法翻身。

· 孔融之死,某种程度象征了封建时代的悲哀,文人没有发表自由言论的空间,反而成了满门抄斩的理由,这是何等讽刺而可怜;当然反过来说,封建时代就像军队一样,不打懒、不打勤、专打不长眼,孔融因才气纵横而过度自负,又因自己掌握巨大舆论影响力而不懂收敛,自然容易成为君王的眼中钉。

· 为人臣者,当思功高盖主、锋芒毕露可能招致的危险,有时未必是君王容不了你,而是你自己的表现无法让人容你。知识分子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容易对事情看不顺眼而批评,却忽略了在上位者需要考虑或兼顾的现实所需。

· 理想固然要追求,是非正义固然重要,但管理人的事情往往复杂,无法简单归类孰是孰非,过度坚持己见,对事情未必有帮助,反而可能让事情更为棘手。更何况,有时的争议,只是观点与立场不同,未必有「真理」的存在。就像曹操禁酒,为的是大环境所需,孔融却为一己之私而出言挑衅,用言语挑开了曹操痛苦的旧伤疤,这当然是相当幼稚而刻薄的行径。

· 曹操在那样大时代的环境下,从政治的实用主义考虑,杀孔融也是不得不为的,纵然手法相当残酷,但那只是过程问题,却无碍孔融在从政路上必然招致死劫的命运,他的忘年之交祢衡就是最好的例子。事实上,像孔融那样恃才傲物、说话尖酸的应对方式,想来到哪里去都不会受欢迎。

· 解读与思考(郭暮云)

· 孔融,仲尼后裔,名教领袖,有才华(小时了了,大也很佳,不然何以名列建安七子),有品格(让梨,争死,顶董卓,戏曹操,反肉刑……),但也刻薄(十岁就对陈韪反唇相讥,与更加刻薄的祢衡交好,讽刺嘲弄曹操毫不留情,本为护教却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有时不识大体(反禁酒令等),而且不懂韬光养晦(高调在野)。然而无论如何,满门抄斩仍是巨大悲剧。足见仅有才华与道德并不足以得保,遑论得救。孔融这样的真君子都不能靠自己的行为得救,后世许多连他都不如的伪君子就更没资格讨论这问题。儒家之美好,之硬度,之上限,大概就到孔融这里,某种意义上,他比他那位祖先更有风骨,更让人佩服。然而这却仍不能救己救人,救国救民。所以儒家是一条思路,但也是一条死路。基督徒无不自称罪人,儒教徒无不自认君子,基督徒靠上帝,儒教徒靠自己问题即在此,分野也在此。孔融尚且如此,其余儒生,不值一提。

· 拓展问题:

· 如何看待“孔融让梨”的故事?你如何评价别的解读?

· 背景材料

·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唯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 到底应该如何分梨?平等与差异、自由与秩序如何平衡?用道德?用规则?用力量?用其他?

· 简单介绍博弈论,圣约论。反思道德主义与达尔文主义。

· 孔融的成长经历给你什么启示?

· 自由回答,开放回答,有定向引导,无标准答案。

20151208

所属主题
暮云的半导体
暮云的半导体
本公众号的内容是我的讲章、评论、诗歌、译文等。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