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9月 15, 2024
spot_img

行走课堂 | 没有所谓的“国际”教育,一名国际学校学生的教育反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国人看待任何事物都要讲究高大上,追求光环和与众不同的稀缺效应,为此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所谓的高端生活。连教育都分出了“国内” 与“国际“。言外之意,大凡是打上“国际”的,就是好的,就是不一样的,除此之外就是众人都不得不走的平常道路。
作为一名国际学校的学生,我试图去思考受”国际教育“这件事到底对于对年轻一代意味着什么。我想先从我的朋友的一次遭遇讲起。
曾经有我的同学讲过,有一次妈妈带她去和朋友们小聚,正好遇到朋友家在上公立教育的同龄孩子,那位朋友就大谈特谈自己家孩子在公立学校多么多么辛苦,每天要熬夜,做不完的试卷,赶不完的作业。坐在对面的另外一位妈妈就得意洋洋地回答说,我家女儿在国际学校轻松自在多了,从来没有作业压力,日子潇洒得很!
朋友越听越气,终于忍不住起来制止妈妈的这种吹嘘行为,然后非常冷静底向对方解释,自己在国际学校同样要承受很多的压力,不仅是学业上,也有心理上的。
朋友的经历也只是冰山一角,但起码说明了一点,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片土地是绝对快乐、无忧无虑的,如果有,那也仅仅是出于人的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上,国内教育和国际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她们的相似性要远远大过差异性。
现实归现实,但我今天要想要表达的,想要追问的,是有关教育的“真实”和“本真”,也就是说,面对诸多残酷的现实,到底教育的本质何在?教育值得人们去劳心劳力关注和追求吗?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
首先,真正的国际教育应当追求公平正义。正因为这个世界存在着不公不义,学校和家长更应该成为孩子抵抗恶意现状的坚实后盾,而不是在一个善良灵魂崩溃时,指责为什么孩子太过脆弱。当我们的教育没教过我们怎么才能拥有强大的内心,相信自己,又怎能指望孩子将来能抵抗风雨?
当一个集体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都在正义和“人情世故“之间选择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坚持正义的人只会越来越少,教育也会偏航。人情世故固然重要,可我们该问自己,底线在哪里。
刚回国时,我非常喜欢将自己的额头全露出来,头发扎成高马尾。在这以前,我从没接触过其他扎头发的方式,也没想过要怎样精心地打扮自己。可很快,种种否定、质疑的声音扑面而来,“这样好丑”,“你好土”。让我感到特别自卑。然而,在我需要外界支持时,我得到的仅仅是让我忍住的一番劝说:“不要把事情闹大,不好看“。
如果不是我心中早就埋好强大信念,将自己拽出那个自我怀疑的世界,我很可能就会成为粉发女孩悲剧的先行者。自然,善意的声音虽有,却敌不过万千唾沫星子。
在国外,受歧视的现象也同样存在。我在上小学时,曾因为自己的亚洲面孔被不懂事的同学当成怪物孤立。但是跟现在不同的是,我从来没有过自我怀疑。因为在质疑声面前,我更多接受到的是善意的声音,校方的严肃处理和家长无条件的支持,给予了我充足的勇气和底气。是从那时,我学会了对别人的恶意说不。
我想,无论是因为自己的面孔受到不应有的歧视,还是因为发型让自己感到自卑,真正的区别在于,前者让我看到一个多元的世界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在法律和道德之下,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的权利。我们唯有践行与生俱来的权利,才会在质疑声中站稳脚跟,慷慨的将雨伞递给有需要的人。
第二,我们的教育应该赋予我们接纳不同声音的胸怀和品格。体会善意之前,我们无法传递善意。先有好人,才能做好事。教育是需要土壤的。没有好老师,好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好的社会环境,好老师也不可能凭空出现。
如果我们的社会真的把老师看作是特别需要敬重的职业,老师自身也处处自重,不把自己当作是贩卖二手知识的小贩子,在教书的同时,也铭记育人的初心,那种情况下,教育才会真正变得有滋有味。
当一个好的老师,好的家长,愿意成为孩子坚实的后盾时,等待他们的有可能是丢掉工作,被社会遗弃,这怎么不让人心寒?老师也是人,老师也有自身的弱点,有的老师懦弱,有的老师骄傲不可一世,有的老师通情达理,有的老师固执守缺,但不管怎样,老师仍然是宝贵的。我们的社会、学校不能只是把老师当作流水线的一名技术工,或者是随意可以拿捏的玩偶。久而久之,初心被埋没,下一代则会默认自己的世界孤立无援,连最信任的家长和老师都不能为自己发声,自己又怎么能成为强大的人呢!
所谓的”国际”化教育,其实就是在追寻真正的教育,他也并不需要“国际”二字来修饰。当我们的教育能让祖国的花朵见识并接纳这个世界多元的存在时,当我们的教育教会祖国的花朵探索自生价值时,我们的花朵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公民。
第三,真正的国际教育培养的是一生追求真理,热爱学习的人。我曾在阿拉伯地区生活学习十年,疫情回国后,就留在国内就读国际学校,继续我的高中学习。那时我才慢慢意识到,我从小认为理所当然的国际学校在我的家乡是个不一样的存在。家乡的国际学校还是离不开排名、成绩,似乎教育离开成绩就无话可说。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人生价值不是成绩来衡量,学习也不只有读书,写字,考试,这种单一的方式。学习理应是一个人一生都追求的事情。总之,曾经的学校和现在学校名字里都含有“国际”二字,但是我却感觉到了明显差别。它们代表的是两个社会观念下的教育。
曾经我所认识的“国际”二字指的是各个国家文化的融合,多元的观点,各式各样的人,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这所有的一切,都被尊重。可现在,我所看到的“国际“学校的代名词似乎仅仅是全英语授课,西方的教育体系。
在中国,我也看到了很多被标上“填鸭式教育”的体制内学校饯行真正的教育。我想这根本原因就跟体制无关。中国本土的教育体系也可以是国际化的。西方体系也好,中国体系也好,那仅仅是制度。真正体现一个学校国际化的表现不是仅存于白纸或制度里的,而是从内而外贯彻的理念。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学生,共同信奉的理念。
我们该分清现实因素和理念的区别。高考是现实社会压力的缩影,刷题是必要手段。他重要是因为这是多少孩子唯一的逆袭之路,但这不代表分数能给一个活生生的人打上价值的烙印。
在一个社会观念将成绩视为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的教育环境里,学生的特质,情感,兴趣,统统被忽略。在这唯一标准之下,多丰富的课程,多完善的制度,恐怕都无法改变国际化外衣下的单一教育。注意,社会观念与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是不同的。不管身在何处,社会衡量价值的标准从不是成绩。一个成绩好的人,也许也无法实现价值。
在我所见到的学校里,很少能真正担得起国际二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有非常努力的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多元和完善,但是这一目标依旧遥远。欣慰的是,我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觉醒,开始拥抱真正的教育,学习真正的尊重。
言若&启真
2023/06/08

更多行走课堂的文章,请点击下方链接:

行走课堂 |地瓜奇遇记,我的里程碑事件

所属主题
Wayfaring, 徒步客
Wayfaring, 徒步客
实践真教育,探索新道路!公号名: Walking Education 行走教育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