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1 11 月, 2024
spot_img

一起陪伴丨第三篇:给一个空间,让祂耕种




给一个空间

让祂耕种


睿欣│ 文  


编者语

2024年秋季用心生活父母群“一起陪伴”系列课程内容,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


本文音频,请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收听。






1


我不是故意的,但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三十岁那年,周遭姐妹们还在苦恼着找不到对象,我已经成了两个孩子的妈。刚念完神学,还没来得及把那些重磅理论切成小小块分批收到保鲜盒里,已被两个相差19个月的娃娃弄得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


自从孩子出生,我虽然坚持每周主 日敬 拜,但多半时候我不是在育婴房里隔着玻璃努力专心听道,就是被干脆聊起天来的妈妈逼到受不了,抱着孩子站在大堂最后一排,胆战心惊地随时打算溃逃。原来和其他肢体的交谈,也变成逗婴孩的千篇一律。


“好了,你在忙孩子,我不跟你多说了。”


其实不是“多说”,而是没得说。


有一对中年夫妻告诉我:“记住,养个孩子要与世隔绝三年。看你想与世隔绝多久,就生几个哈!”


当然听得懂这是玩笑话,但也有几分真实性。几年前他们生了双胞胎之后,弟兄姐妹聚餐、上山下海都没见过他们。


家中没有上一代的智者帮着,海外生活,门关起来自己就是一个城堡,住在同一个城市,几个月都不一定见得到一面。我的内向人格特质里,独处、安静,是力量的来源,累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一个山洞,不是一群人。要经验,书柜上摆了很多养育孩子的书,我读书就可以了,专家的经验更精粹更省时。我想自己不会有力气去所谓的妈妈群里找孤单的解药。



所以,原本我是想把孩子都留在家里慢慢地熬这锅父母汤,一点也不想出门去社交。去参加那个成人学校办的亲子班,纯粹是为了不到两岁已经很爱讲话的老大。所有的课她的年纪都够不上,我也不放心,只有这堂课必须要有大人跟着,而且还可以带小宝去。虽然要带着才出月子的老二一起去,但这点代价我还付得起。


到了那里,才知道那简直是妈妈的社交群。一周两个早上,没有很严格的时间表,反正拖拖拉拉的可以迟到,孩子老早就起床、妈妈需要给他找伴儿的可以赶紧去,一个非常宽敞的教室里设置了不同的活动区域,孩子自己玩,也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再黏人的孩子到了那里也会被分心,让妈妈喘口气。


原来我是一个挺吝于把时间花在社交中的人,漫无目的的聊天,虽然谈的内容都贴近生活,在那个还没有网络的年代,也能得到不少资讯,但每次上完课回家都觉得元气被抽了一大桶那般虚弱。


不过当时自己的信仰框架正被摇晃着——不是对神有怀疑,是对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基督徒,有了很多质问。我的生活曾被聚会和服侍填得很满,一直认定那就是“信仰生活”,无形间,生命也搭在这些有形有样的架构上,这看来非常牢固。孩子来了以后,拖着两个幼儿,生活抽掉了各种和教会有关的忙碌,信仰变成一件过大的运动衫穿在身上空荡荡。身处在这些不认识祂的妈妈群当中,我是谁?我和她们有什么不同?


过去几乎所有时间都窝在基督徒当中,已经很少接触到不信的人,此时突然重新浸泡在她们当中,我发现原来的不自在,因为孩子这个共同的话题,很快就消失了。资讯的交流加上经验的分享,渐渐地,我发现站在同一个人生阶段上要成为朋友,并没有想像中困难,也许,我们可以从今生聊到永生的事?



看到一些妈妈常相约下课后一起带孩子去麦当劳或是买简单午餐去公园“续杯”,那是排解一种共同的孤单。母爱爆棚时,自由像钞票,大把大把地交换出去,直到口袋里空空。孩子要睡觉,孩子要吃饭,孩子要要要……大家都认清了自己的局限,凑在一起,扩大一点可以呼吸的空间。


当时教会没有适合自己参加的群体,孩子太小,怎样的聚会都显得打扰,也无法真正参与。于是,我在邀请了几位亲子班认识的妈妈带孩子来家里吃喝聊聊之后,想到也许我们可以固定成一个小小的群体,彼此陪伴。



2


就这么开始了。在当年所谓的“小组运动”还在远方酝酿的时候,每周,有这么一个空间打开,让一群又忙碌又琐碎又不知道可以到哪里的全职妈妈们带着幼子进来,不用担心孩子困了,因为可以在我家孩子的卧房里取一方安静,不用害怕把人家家里的古董花瓶摔了,因为我家没有任何贵重物品,孩子那聪明的小脑袋够得着的都收了,也不用到处想办法要把孩子刚刚拉稀的臭尿布密封起来,免得把人家的家里弄臭,我家有处理的程序,也早习惯那些遗漏的气味。


插头已经封住,桌角都包过,地毯吸过,不会有小东西让孩子捡起来放嘴里,和大部分有幼儿的家一样,这是一个做过安全措施的空间,她们来了,可以很放心,让幼儿到处走,到处爬。



当年的房子不大,家里靠一份薪水,过简朴生活,虽没有很大的地方可以提供教室般的空间,也没有各种昂贵的玩具和游乐设施可以给孩子们玩,但是,我把心里的空间和祂连结了,就够大,深信这群妈妈带着孩子进来,会感到自由和宽阔,可以待下,彼此陪伴地走过这段没有太多外在选择的岁月。


尽管偶尔有上班妈妈羡慕的眼神吹捧着,全职妈妈对留在家照顾家庭、孩子的身份,却经常无法抬头挺胸,她们通常会被看为是“不得已”才选择在家,在海外,就会被看为是语言不过关,没有学历,找不到工作等等理由。如果这些条件都有却没去上班,还容易被亲友看为懒惰,让丈夫一个人扛经济担子。


这些心里的挣扎,有些丈夫愿意听,但是听了几次后会烦,有的丈夫听多了,回一句:那你去上班吧!就把妻子的嘴巴封了。


大家在一起,熟悉后,有话敢讲,讲了有人会懂。


我在这个妈妈群里,起初,只是打开一个空间,让人进来,可以诉说也可以沉默。不否认,我有传递生命之道的动机,心里也常会想,如果这是教会里的事工,会怎样运作。但是初为人母的疲倦让我动作慢了,也给我多一份同理心,愿意去感受她们的需要。


有个四十岁才产下独生女的妈妈,在叽叽喳喳的妈妈当中话不多。她先生是白人,女儿长得洋娃娃般,个儿比其他孩子高出一个头,非常活泼。头几次到我家时,其他妈妈已经很熟悉地,自动把孩子的奶和副食品放到我家冰箱,需要什么自己开橱柜找,宛如自己的家,她特别有礼貌,客客气气,老追在好动的女儿背后,怕她闯祸。渐渐地,她放松了,在一个所有妈妈都赶回家去做饭的傍晚,她在沙发上翻着我的书,毫无动静。





“我今天给自己放假,可以多留一会儿吗?”她问。


我点头。心想幸好刚刚买了冷冻水饺。那个晚霞在落地窗外晃荡的日子,老二在身上呼噜呼噜地睡着,老大和她女儿各拿一本书斜靠在墙上阅读。她对我说,自己曾经在社区大学教书,高龄产下这个女儿之后,辞掉工作留在家里做全职妈妈,比她大十来岁的先生也在大学教书,非常支持她的决定。但是,她在香港的父母非常反对,当年不富裕的他们借钱让成绩优异的女儿来美国一路念到博士,不要求她飞黄腾达,但至少,不是待在家里成为全职妈妈。


“‘一个教授可以教出多少学生?你却只愿意在家教一个小孩子。’他们说我浪费了社会资源。”她的声音在空气中含着哭泣,有伤悲,也有气愤,“谁也不能剥夺我爱我女儿的权利,工作以后还能做,孩子这几年最需要妈妈。”她边说边擦去眼泪。


那天,她回家时脸上充满感激,谢谢我给她一个空间可以讲心事。



3


那个白天的妈妈群维持了半年,转到晚上,成为一个正式的小组,学校认识的非基督徒妈妈们就不再来了。亲子班“毕业”之前,那位博士妈妈告诉我,女儿即将在先生长大的教会里接受婴儿洗礼,虽然她和先生都很少去JH,但他们有聊到信仰其实挺重要。



我知道她特别来告诉我这个消息,是因为在接触中,我曾告诉她关于自己对养育孩子的看法是基于信仰的真理,“灵魂教育”和身心其他方面的教育一样重要。当我说到自己无论多爱孩子,都不可能永远跟在孩子身边,但如果他认识上帝,上帝永远不会离开他,一向坚持知识分子理性思维的她突然叹了口气,微微地点头。


女儿出生时这个妈妈已经41岁,丈夫62岁,夫妻俩共同的忧虑,是无法陪伴孩子太久。


这些年,我偶尔会想到这个妈妈,不晓得她在看着女儿长大,和面对自己变老的过程中,会不会和丈夫一起谈论有关生死、灵魂和永恒的事?会不会再有另外一个信仰群体向她打开双臂,邀请她和丈夫一起认识真理?


那个妈妈群转成晚上的小组之后,其实有一位未信的妈妈跟上了。她的丈夫因为职业关系常常要上夜班,她两个儿子和我两个女儿的年纪相同,每次小组结束大家赶着走,她总是舍不得离开,因为回到家,又是一个人面对两个幼子,和漫长的黑夜。


那一年,我常在小组结束后,继续陪伴这个妈妈,有时候知道她晚上赶着来聚会没好好吃晚餐,我会把冰箱剩菜拿出来热了给她当宵夜。


其实她的丈夫曾经受过洗,但离开了信仰,她说自己的人生顺遂,似乎从来不需要信什么。但这是一个让她有归属感,并且不催促她的小组,在这段时间,她很需要一群让自己感到安全的人的围绕。


多年后,我们的小组结束,另外一个教会的团 契接过了她,后来她在那里接受主,并且受洗。再不久,搬到了远方的城市,我们几乎失联。


到孩子快念大学时,我听说她带着两个儿子回来了,丈夫却留在了远方城市,把心给了另外一个家。我听到时心如刀割,在我孩子的相册里,他们一家常出现,那么完整与美好。这样的撕裂,要如何在姐妹生命中疗愈呢?



与她重新连结,在她的泪水中,我听到了对神的信靠和从中得到的力量,她告诉我,到了远方的城市,一直继续在信仰群体中,出事时,是另外一群人陪伴了她,给她一个可以哀嚎的地方。


我又想起了当年她还未信时在一起的小组,恍然大悟。


每一个群体都会解散,如果里面的人离开时,带着曾经被爱和被接纳的记忆而去,下一个群体就有机会接得住他们,继续在陪伴过程中,耕耘他们的生命。

 

而有些伤痛,也许在今生永远无法过去,但是在群体中被扶持的人,路,不但能走下去,而且会在光明中,写成另一种成熟有力量的故事,去祝福更多人。


(本文音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收听。)



1

END

1




对孩子的苦心,对家庭的细心,对配偶的耐心,对关系的存心——生活,其实就是一颗心。

公众号:结伴用心生活



所属主题
结伴用心生活
结伴用心生活
咱们跟睿欣老师一起聊成长,记录在这里。喜悦与你们分享,因为自己有需要时,总想揽着人一起得饱足。此账号下的文章转载自公号“结伴用心生活”(ID:Hearty_Life)。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