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 12 月, 2024
spot_img

一起陪伴丨第五篇:谁是我的邻舍




谁是我的邻舍


睿欣│ 文  


编者语

2024年秋季用心生活父母群“一起陪伴”系列课程内容,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







1


他是个年轻的传道人,刚刚被一个大教会聘用,负责的内容之一,是主办外展活动。这是充满创意和热情的他喜欢的事工之一,他第一个负责的项目是办演唱会。


他信心满满地租了千人场地,找了出名的乐团,上了地方广播节目去做宣传。他努力结合团队,用尽办法,邀来了两百人,听起来不少,但在那个可以容纳两千人的音乐厅里,显得稀稀落落。


在那之后,他情绪失落了一阵子。有天,开车偶经教会附近的一个地方,看到些人潮,心里有个声音出现:与其准备完全再邀请人来,为什么不直接走入人群里?耶稣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之后,他被安排在自己的公寓里带领一个小组。有一个周五晚上,他忙了一天,特别疲倦,开车回家路上想到晚上还要带小组,非常不想参加。于是他打了个电话给妻子,跟她说自己真的很累,没有力气带小组查经,可否取消聚会?妻子告诉他,离小组聚会时间只有几小时,取消不好,但可以改成聚餐。


他勉为其难地答应了,聚餐还可以,撑一下就过去。他们当时住的是公寓,美国的公寓可以有上百户人家住在那里,当这个传道人拖着疲乏的身子开车到家,远远地就看见自己家门的方向,一直有人走去。


他不太明白,发生什么事了?是隔壁在办生日会吗?还是公寓有活动?一路跟人点头说嗨打招呼,心跳越来越快,这些人走入的是自己的家门,怎么回事?


进屋,他更诧异,小小的公寓里已经挤满了人,餐桌上摆满了食物,连厨房料理台上也没有空间。在浓烈的食物香味里,他挤眉弄眼地把妻子叫到卧房,问她发生了什么事。


妻子笑着说:不是说要聚餐吗?我想反正不查经了,干脆把一人一菜的聚餐消息发在我们公寓的住户群里,欢迎大家来参加。反正我们住进来好一阵子了,从来没机会认识我们的邻居,这是个好机会啊!



那天,陌生人把他们的家塞满了,聊天,开玩笑,还有人拿起他带小组用的吉他弹起来。这位传道人坦承自己其实有点不高兴,必须要勉强自己跟一屋子人互动。虽然知道妻子的出发点很好,但在心里忍不住嘀咕,自己在教会的工作都在面对人的问题,一周六天都是如此,回到家时,就想离开人,进入自己的空间里,休息。

 

“我不想见到这些陌生人!”当他听到自己的声音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真相”。

 

一个传道人,“职业”就是帮助人,关怀人,牧养人,但是他的服侍生活满到一个地步,是他在“下班”之后,不肯再靠近人。他每天开车去教会那栋建筑里面服侍人,回到自己公寓的建筑里,他想要与人隔绝。

 

因着那个意外的公寓社群聚餐,他重新回去读耶稣讲的好撒玛利亚人故事,理解耶稣为什么对“邻舍”如此看重。然后,他发现,原来在教会里给人印象热情、亲切、好相处的自己,竟然在居住的公寓社区中,是一个连招呼都懒得打,能不四眼相对就赶紧闪的局外人。

 

他在神面前深深地悔改,求神帮助他调整自己,在教会内外能做同一个有牧者心的人。



之后一年,他和妻子决定一家一家努力去认识邻居,与他们在网上社群连结,也在线下交往,碰面时不再只是说声“嗨”,他会停下脚步,多跟邻居聊几句话,如果对方也愿意,就再多聊几分钟。下班后,他开始跟邻居相约在公共区域里带孩子骑脚踏车,打球,聊天,烤肉,不必办外展,不必想着要怎样发邀请卡,想点子吸引人,就是一个简单的打球,纸板游戏,烤肉,最平凡的社区活动,轻松地在线上群里发个消息,很多人就笑嘻嘻地来参与。


当他认识了公寓里其他基督徒家庭时,他们自然更有默契地成为一个包着福音的群体,彼此借力,一起来服侍其他不去教会的邻居。他开玩笑地说,悔改之后,他成了“公寓牧师”,就在自己的住家,便可以牧养一百多个家庭



2


我在网上听过这位传道人(他后来出了书,名字就叫《邻舍的艺术》)的主 日讲道,一上台,他就发给每个会众一张白纸,要他们在纸上画出八个圈圈,每个圈圈代表离自己住处最近的人家。然后,在每个圈圈里写下至少一个居民的名字。


“写下姓+名喔!不是写先生,小姐,婆婆,或是哈啰喔!”他笑着说,“写完后,请在每一个姓名后面写下你对他的认识。要超过外表的描述,比方婚姻状况,家庭状况,职业,喜欢什么运动等等”。

 

台下一阵骚动后,全然寂静。

 

“请八个圈圈都写完的人举手。”继续寂静。

 

“写了三个圈圈的人举手。”冷冷清清。

 

听到这里,我把眼睛闭上,汗颜。因为我知道自己写不满一个圈圈。


大半生迁移,幼稚园就念过三个城市,之后出国,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在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气候里漂泊,至今已经活过半世纪,我从来没有“定居”的感觉,即使已经成家,养大三个孩子。信 主之后就没有离开过和教会相关的群体,之后也参与了教会之外的主内群体,这么多年来,从年少时搭公交到后来开车,我总是不停地,赶着到某个地方去参加群体聚会,但是对住处的邻居们,却一无所知。

 

我把时间留给了远方,于是在近处的我,是个封闭的岛屿。

 

正在思考群体的时候,和芳聊天,她告诉我,每次搬到一个新的居所,一定要认识邻居是谁,才会有安全感,稳定感。

 

我听了里面又是一阵骚动。

 

谁是我的邻居?过去我一直认为自己去靠近的非亲人就是我的邻居,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我总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耶稣那个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但,这是否能成为我不参与地理社群的借口?



想起了八九年前刚搬来这条小街时,第二天就有人敲门,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笑嘻嘻地说想来欢迎新邻居,那个金发有雀斑的小女孩特别兴奋,用一盘饼干堵着我的胃说:“我和妈妈一起烤的,我想很好吃。”

 

她是丹娜,四个孩子的母亲,当时最小的才出生两个多月。“你有脸书吗?”她问,“我建了一个邻居群,大家也可以在上面聊天,互动。”

 

我赶紧拿出手机,线上群我是专家,线下群我害怕。

 

两年后,丹娜一家搬走了,在那两年间,线上群每周都有邻居东聊西聊,我们那条街是只有一个入口的死胡同,如果有什么陌生的车子停在那里太久,哪家后院发现了一个球,谁家网购的箱子显示送到却没收到,或是摄像头里出现奇怪的人,就会有邻居在群里通知大家。当然,如果哪家周末要办生日会,客人会把小街停满,也会在那里先打声招呼,客气一下。


傍晚时,我常常看到邻居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玩耍,打球,心里默默亏欠,自己的孩子小时候从来没有这种和邻居孩子一起玩的经验。



每到长周末,或是暑假,丹娜会带头发起邻居聚餐,孩子打水仗,大人烤肉的活动,虽然我们家因为孩子都成年了,周末也忙得无法参加活动,丹娜在的那两年,大家都能感受到整条小街是一个温暖的邻舍群,经常会看到有人在外面三三两两聊天。也是在那段时间,我终于发现了丹娜的“秘密”。

 

复 活节,她在群里贴出了自己教会特别聚会的通知;暑假来临以前,她在群里告诉妈妈们自己教会有免费一周的“假期圣 经学校”可以送孩子去;感恩节,她邀请大家去教会吃火鸡大餐;圣诞节,她在群里贴出了教会音乐会的海报。

 

我不知道住在这条街上十几年,她带了多少邻居去教会,但是我看到她组成了这个邻居社群,把大家连结在一起,引导大家彼此关怀,互相支持,然后,她在里面给出了自己最宝贵的那一份——成为教会和世界之间的桥梁。


 

丹娜一家离开后,我们的邻居社群像一串断线的手环,滚了一地珠子。线上的群不再有人互动,通报,询问,沉入了网络海底,聚餐和孩子的活动也停止了,越来越少看到有邻居站在街上聊天。

 

我们这条街,又成了一座一座孤岛的聚集,彼此那么靠近,又那么疏远。



3


有一年,在美国丹佛这个城市,聚集了一批牧师传道人,他们在一起祷告,讨论,梦想,如何可以一起合作,将福音传给社区,并且祝福所居住的城市。他们邀请市长加入这个聚会,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更具体的资讯,同时也有一些问题想要请教他。

 

没想到,这位市长在听了他们的各种点子和计划之后,说了一句话:“我想如果大家都能成为好邻居,这个城市的许多问题就能解决。”

 

好邻居?

 

市长离开后,牧 者们听着这个词,震耳欲聋。“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霎时,他们感到羞愧,因为好多好多年前,耶稣就已经把这个答案讲出来了,如今,却要一个非基督徒来提醒他们?

 

网络时代,远方就是近处,近处就是远方。许多人和千万里外陌生人对话的频率,远远超过物理距离就在家附近的邻居。于是,教会每次有活动时,台上总是鼓励我们把邀请卡给同事,餐馆服务员,朋友,儿女同学的家长,偶尔,非常偶尔地会提到“邻居”。


“丹佛睦邻运动”由二十几个教会联手展开,至今已经有一千多个教会加入,他们鼓励人关注左邻右舍,并且透过群体活动与邻居建立关系,借由共同守望街坊安全,来使邻居社群更有向心力。改善邻舍关系,可以改变一个城市,这样的异象从基督信仰群体里散放出来,使那古老真理的叮咛再度如钟敲响。


当我读到这个报导的时候,又想到有四个孩子的丹娜。过去看到她时,常常,她都是笑脸迎人,边聊天,边喊孩子,边摇晃着怀中的宝宝。


她曾是一家颇大教会的牧师秘书,生养孩子的人生阶段,回归家庭,把过去服侍会友的热忱同样倾倒在邻居当中。她不是小组组长,但她成为好邻居,就把整条街变成了一个小组那样的社群,让彼此有了连结,大人、小孩都有机会建立友谊


于是,每周去主 日敬 拜,看到身边这么多弟兄姐妹聚集的时候,我也在想,如果每个人回到他们的住处,都像丹娜一样,张开双手来拥抱自己的邻舍,从自己开始做一个好邻居,去影响住处附近的人家,组成一个亲密互动的邻舍群,那么,天国好消息,将不再是拼命邀请人进到教会建筑里才有机会得到的宝贝。


一个好邻居的现实生活,若是一个被祂所爱、所指引的故事,那么,就在自己住家,只要打开,也能透过邻舍生活,大声地讲述出来。



1

END

1




对孩子的苦心,对家庭的细心,对配偶的耐心,对关系的存心——生活,其实就是一颗心。

公众号:结伴用心生活



所属主题
结伴用心生活
结伴用心生活
咱们跟睿欣老师一起聊成长,记录在这里。喜悦与你们分享,因为自己有需要时,总想揽着人一起得饱足。此账号下的文章转载自公号“结伴用心生活”(ID:Hearty_Life)。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

不再只为自己而活

打开心灵的眼睛

信心是一道绳

人生总有原因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