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好像一口锅,一切家庭问题都可以归咎于父母的错误,对吗?
作者/如斯
处于初中学习阶段的他(她)们,一天手机不离,游戏、短视频、购物等网络闪切,甚至到深夜已经很是困倦,就不愿睡觉,连锁反应到第二天昏昏沉沉无法上学。如果父母提到控制手机,孩子就以极其强烈抵挡的态度回应,有的家庭甚至场面一度失控。
家长怕了。
对上学这件事,有的孩子明确表示不愿去学校。起初这个意愿是通过托病表达,渐渐地无法掩盖,就干脆直说不愿去。
是什么让孩子压抑、胆怯或厌恶到不愿甚至不能上学呢?
家长的焦虑可想而知,于是为孩子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坐在咨询师对面的孩子,往往控诉父母对他们的不理解和管束,表达他们的不满和期待,倾诉自己的无助和绝望。
待一番咨询或问卷之后,给出“抑郁症”这个结论。似乎对他们的行为有了“原来如此”的效果。同时,父母们马上心急如焚地站在如何治疗的起点。
目前,关于亲子矛盾的论调,几乎都是针对父母的抨击。人们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追溯,都将矛头指向爸爸妈妈。父母好像一口锅,一切家庭问题都可以归咎于父母的错误。这样归责是很简单,但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又不允许这么简单定性。
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各种习惯不好。我和家长多次接触和交流,发现父母是非常负责、善意、懂沟通的人。他们有四个孩子,我的学生是家里第一个孩子。三个弟弟懂事,有礼貌,会沟通,与他的桀骜不驯完全不同。对老大的问题,夫妻两人也很困惑。
如果子女的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独生子女没有参照和比较,也就认了;那多子女的家庭,同样的父母,不同的子女,年龄相差不大,却有截然不同的表现,该是谁的问题?不可否认,孩子中确实有天生比较“拧”和“别”的。
所以,把子女的问题单一归咎父母,显然不符合活生生的实际。
相比较一味压榨孩子而言,从父母角度思考教育方式是一种进步,但离帮助家庭每个成员而言,远远不够。甚至就客观公正而言,也远远不够。
如果想要真正解决问题,帮助到家庭每个成员,简单归责是不够的。
事实上,在真实的家庭生活中,不但父母影响子女,子女也影响父母。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联,彼此之间形成的不言明的规则,在暗暗发力,对每个人都产生影响。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动力:正向和负向的动力。每个人都有影响他人的力量。因此,家庭互动环节中,父母和子女彼此影响的动力都存在。
当孩子陷于困境时,往往习惯于指责带给他(她)压力的家庭成员,而忽略孩子在其中的作用。比如,一个磨蹭拖延的孩子,一定会促成父母的唠叨和监管。这种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应该被看见和指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未成年人问题的分析,需要客观全面。
对未成年人问题的帮助,需要对本人和环境的同步治疗。
比起前些年一味强压塑造孩子而言,当前的父母,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家长,对于施压给孩子还是比较慎重和理性的。所以,分析孩子问题时,如果一味责备父母,让他们买孩子问题的单,会把有责任心和爱心的父母的心压碎,让他们不知所以,无所适从。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对,怎么说都不好。
家庭每个成员都要有“看见”的眼睛,尤其是孩子。
要看见其他成员的努力和付出,看见父母的坚守和帮助,看见每个人的辛苦和不易,看见家庭的忠诚和善意。不应把家庭的“好”当成理所当然的背景,把父母的守望和管理当成束缚。
人总是被生活中的不和谐吸引注意,而忽略占大多数的稳定、善意、相守和互助。每个人容易记住自己被家庭所伤,而忽略自己更被爱托举,否则,我们不会成长到现在。
家庭问题的解决,不是以牺牲一方为代价,促成有诉求那方的需求。家庭成员,是亲人,不是有你没我的敌我关系。
孩子的人生是人生,父母的人生也是人生。
孩子要面对自己的懦弱、懒惰和贪图安逸,家长要面对个人情绪的表达,提高处理矛盾的能力。共同要提高的是认知水平和沟通本领。
各负其责,争取双赢。
君着一抹凝视
还您一片宁静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