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2 11 月, 2024
spot_img

只眼看中秋:你安置月亮为定节令

节日与时间的关系是相当紧密的,我想这没有什么人会反对。而时间的概念及具体展现到底又是如何诞生的呢?这说来话长。至少你能感受得到的时间变化,与四季的轮回,时序的更迭,日月的升降,深深相关。时间的流逝就是通过这样如太阳、月亮、地球三者之间的运转关系被感知的。若是混沌不可切割——比如不能一天分为二十四小时等——那么我们不仅对世界的认知不是今天这个样子,甚至连我们自身每天依据早中晚的变化,而产生的生活节律,从而形成的某种节奏与仪式也不可能产生。



很多仪式之形成是因同样的日子同样的时间,由于某种需要,变得特别且固定下来而形成的。那么这种持续的仪式,就容易因重复,而显得重要,从而形成一种文化或信仰记忆,产生同频共振的需求。这也就是我通过讲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节日,来探讨“时间与敬拜”之关系的原因。因为我们人类是在空间与时间中生存的,而空间与时间会与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地理、文化等)产生很大的关联关系。



而中国历史上的民众从来是凭借农业作为生活主体之资的,所以二十四节气这种对时间的感知方式,就特别地对应了中国人的生活。正因为如此,我们要了解中国人的信仰与敬拜,必须了解中国人所过的节以及对节日的态度。如此一来,就必须对中国的时间文化有敏锐的感知。关于这一点,学者如刘晓峰、张勃等人对中国的岁时与节日系统,已有不少研究。尤其是刘晓峰从中国时间与中国节日之间的整体性与结构性上的研究,算是此前人们较少注意到的角度。比如他注重到时间节气,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以及节日安排上的重奇轻偶,重春秋轻夏冬,以端午(55日,可登高可临水)为中心的重数节日,前面的11日(登高)、33日(临水)与后面的77日(临水)、99日(登高)形成了在节日活动的内容上有对称性等,这都是敏锐而有见地的看法。但真正研究这岁时系统与中国节日的特殊性,对中国人信仰之影响的人,似乎少到还没有出现。



我们知道福音是绝对的,亘古不变的,但接受绝对真理的人却是生活在具体的时空中的人。人们的生活节奏是因对时间的不同看见与要求,而产生出差别,但神的子民必须有特殊标记,这就是为什么安息日要分别为圣。因为至高者造我们的时候,就把我们放在时间与空间当中,他深知我们受此影响极深,必须要有一个特殊的被分别出来的日子,与整个世界区别开来,才能达致他的子民得到真正牧养的目的。那么每个族群包括中国人众多的节日,与民俗、信仰、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可以包围和嵌入我们的生活。因为人是关系性的与群居性的受造物,在共同的节日等生活节律中,产生身份、文化、记忆、生活等方面的认同。正是因为如此,如何让绝对真理更新或翻转人的生命,必然要认识到此前诸多节日的生活节律等方面影响之“老我”,才能将大能的真理在处境 当中有针对性地破碎“老我”,使人得到真实的牧养与改变。



最近二十年来,随着官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性重视,一方面的确增加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研究的深度,但真正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些节日之局限的学者,若说得决绝些,实在少有。因为高举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大旗,必然不能正确看待这些人造的节日及其所衍生出来的文化。因为看不到问题的实质,所以哪怕见到节日及相关危机,也只是停留于说因商业化、物质化、形式化、符号化等所产生的窘境。这些东西固然对传统节日是有影响的,但问题在于节日只是人的遗传,将其当作偶像来崇拜和维持,本身就是使力完全用错了地方。因为对人的遗传,不能像对待绝对真理一样来寻求不变的保守。不说别的,只是中秋节的变迁,各地具体的不同,有非常扎实的研究著作都少之又少。比如像民俗学者黄涛的《中秋节》,就是同类书籍中比较好的了,但其遗漏及待补足的地方,也还很多,更遑论其它泛滥浅表之言说。



也就是说,中秋节一直在变化,因为每个人都受制于自己的时空——除非他有来自超越者的“信望爱”,可以靠着信心活在尚未来到的未来——所以有些节日的新变化,也不能说是一点意思都没有。比如研究传统色彩的人,倾向于用色彩来标注中国的节日,如春节红,端午绿,中秋蓝等,这些意思未必有多深有多好,但这些变化的确可能给传统节日带来新元素。中秋节为何是蓝色甚至饱和度高、明度低的蓝色,他们的依据的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句的启发,但这算不算是无中生有,可能就见仁见智了。至于像很多人早已忘记的,在中秋节祭月、拜月仪式中的“月光马”,却被学者李明洁在异国的藏品中打捞出来——如用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纸神专藏”,写出《神交:约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纸神专藏”研究》一书,于我来说,还是期待一读的。



“时间与敬拜”之六中秋节:你安置月亮为定节令


一:引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中秋节的几种名称


1:由仲秋到中秋

2:祭月节

3:团(月)圆节

4:追月节

5:女儿节

6:兔爷节


三:中秋节来历的几种说法


1:春祈秋报(社)

2:祭月及其崇拜

3:嫦娥奔月

4:唐明皇游月宫

5:月饼起义传说


四:中秋节的祭拜与活动


1:秋夕祭月、赏月及其游戏

2:对团圆的祈盼

3:吃月饼:小饼如嚼月

4:观潮

5:拜祖先


五:月亮崇拜的历史


1:作为自然崇拜的一部分

2:月精与月神:蟾蜍、玉兔、嫦娥

3:日坛(春分祭日)、地坛(夏至祭地)、月坛(秋分祭月)、天坛(冬至祭天)


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你陈设的月亮星宿

2:要为那城求平安

3:平安的路,他们未曾知道

4:你的日子长久也在乎他


七:与中秋节相关的比较重要的文献


1:张勃《重月传统与文化选择:中秋节在唐代的形成》,《民族艺术》2013年第一期。

2:杨琳《中秋节的起源》,《寻根》1997年第四期。

3:刘德增《中秋节源自新罗考》,《文史哲》2003第六期。

4:王兰兰《中秋节起源与形成新论》,《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四期。

5:余冠龙《从建构论观点剖析传统节日:以中秋节为例》,台湾淡江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6:黄涛《中秋节》,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版。

7:孙雪岩《韩国秋夕的文化展演与功能呈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2024年9月16—17日中秋节于成都


所属主题
冉云飞 小书卷的甘苦
冉云飞 小书卷的甘苦
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