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8 11 月, 2024
spot_img

用心陪伴丨第三篇:陪伴是容许




陪伴是容许


睿欣│ 文   



编者语

2024年春季用心生活父母群“用心陪伴”系列课程内容,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





1


我年少出国,长年在海外,三个孩子年纪大一点之后,爸爸已退休,我终于可以每年短暂回家去陪伴他们。但每次回去除了人到了他们中间,并不懂什么叫陪伴父母,只是看爸忙着到处去买好吃的回来让我尝尝,然后和妈妈皱着眉头说:这味道变了,和从前的不一样。


另外就是逛街时老叫我选衣服,他坐在旁边满意地拿着信用卡等着付钱,而且不容许我抢先。


唯一一点让我有“陪”到他的感受,就是每天早上吃早餐时,若不赶着去哪儿,我们会在餐桌上有两三小时的聊天,百分之九十九点五都是他在发言,有时讲时事(他说要让我跟世界大事有连结,不能关在自己的象牙塔里),但大部分讲的都是往事。



“好了好了,这个你讲过很多次了!轮到我讲了。”妈有时候会毫不留情地为现实翻牌。


“听过也会忘记,再听一次可以复习。”当了三四十年的律师,什么话他都接得住。


然后妈就会一边端上点心和茶,一边摇头,低声在我耳边念:你是最好的听众,家里只剩你愿意听他重复讲这些往事。


偶尔妈也会私下对我感慨:以前当律师都是人家听他讲,还要付钱,现在退休了,没人要听他讲一大堆,解释得那么详细,你肯听也好。


当时我不确定早餐桌上的时光是否算得上“陪伴”,搭机回美途中,还是会觉得自己没学会怎么陪伴爸爸。


后来病痛如洪水猛兽袭击爸,他内造的钢筋水泥从摇动到倒塌,先是逃避,后是生气,然后厌世,接着恐惧。


婚姻关系中一直扮演被保护者的母亲突然换了位置,不单要陪伴照顾丈夫的身体,还要面对他的情绪变换。慌张和悲伤是两只残忍的手,掐住了她的脖子,让她日夜缺氧,很快地陷入忧郁中,失眠、焦虑,用药,加药。


远在美国的我跑回去几趟,但都很短暂,多半时候无法亲身到场,只能透过网络视频陪伴,尤其当爸妈身边的姐姐成天围着爸的病况打转,还要被妈的负面情绪围剿时,我更觉得有责任在陪伴中“开导开导”妈妈。



于是,那些所谓的线上陪伴,往往重复着几个类似的步骤:妈妈先抱怨,哀叹,我同理,讲理,她再抱怨、哀叹,我解释、继续讲理。


不久,她脸上会出现一抹异样的抽动,看着镜头的眼神突然放空。


无声。


我愣了愣,还是不想放弃地劝:“妈,我知道……但是你要……”


“好,我知道了。”她幽幽地打断我没讲完的话,然后停了会儿,面无表情地说,“去忙吧!我也要去休息了。”


每次关掉视频,妈最后那冰雪封冻住的脸庞,都让我后悔万分。我知道自己再一次拒绝了她哀伤和恐惧的权利,只想用一块安慰的大布赶紧盖上去,让一切显得完好无事。


我痛恨这样的自己,痛恨自己懂得告诉别人如何做一个聆听者,却在陪伴生命中最亲近的人时,因着我们共同的哀伤和恐惧,把一个需要陪伴的人,一次次,急急地赶入那个深锁的房间。



2


在家附近的公园里,妈遇到了阿云。


那是一个郁闷的午后,爸又住院,家里只剩她一人,每天晚上要吞下安眠、抗焦虑、抗忧郁三种药,仍然在黑夜里无法入睡,白天昏昏沉沉。这天她决定穿上球鞋,去爸爸截肢前天天散步的公园。


抬头、低头,每一幕都那么熟悉,可眼前只有一个人,一双脚在前进。妈走到一半,就全身无力想回家。路经步道休息椅,有个老太太坐在那里,妈与她四眼相对的霎那,老太太露出咧到耳根的笑容,对妈说:“走累了吗?要不要坐下来,休息一下?”


她边讲,边移动几乎是妈两倍大的身躯,想留出一个舒适的距离。


平时妈很内向,不善社交,但那天,她竟然坐在一个陌生人的旁边,和她聊了一个多小时。





隔几天我与妈视频,明显感受到她的不同,仿佛有阳光照在她脸上。


“我认识了一个朋友,现在我有人可以说说话了。”她仔细地告诉我整个经过。那个七十几岁的朋友叫做阿云,人很开朗,第一次谈话,就说自己的丈夫已过世,多年来帮单亲女儿照顾儿子,现在孙子也长大了,她知道自己要学着过日子,就从每天出门散步开始。


“阿云还说我比她大十岁,能够自己这样出来散步很棒,很值得学习。”妈妈捂着嘴笑,“我都不好意思跟她说,自己有多不想出门。”


从那时起,妈妈每天有了出门散步的渴望——那是爸截肢插管后,已经吹熄的烛火。 





“我要去散步了。”有时和她视频一会儿之后,她会如此对我说。


我好奇一向不太善于和外人交谈,总说自己口舌迟钝的妈妈和阿云都在聊什么。在诈骗集团猖狂的社会里,我也有点担心她碰上坏人。


“通常都是她在说,喔,还有其他散步的老年朋友也会一起聊天,连我有四个。她们讲一些老人的想法和见闻,我就听。”接着,妈把其他两位朋友的状况也讲了一遍。我心想:平日什么都记不住的她,怎么别人家的事情记得如此清楚。


“她们不会问你的事吗?”我说。


“我不主动讲,她们不会问,我也很怕那种老爱问东问西的人。还好她们不这样。”妈妈说。


一天天,我从妈口中拼凑“陪我的朋友”的图画,感谢着上帝为她带来三位陪伴者。每次妈讲到她们时,我都偷偷地感到羞愧,身为女儿,远不如三个陌生人懂得如何陪伴八十多岁、配偶重病的老人家,她们是上了什么课学来的吗?还是上帝偷偷在她们心里给了秘诀?过去邻居讲到我时,总说我是个贴心的女儿,但我连陪伴妈妈都不会,我很想学。



3


那本童书里,有一只蓝色的大象,躺在影子里,无精打采,就像得了抑郁症的人,早上太阳升起时,没有兴奋感,醒了也不想起床。


邻居们听说他的状况之后,有各种猜测,然后都想来陪他、帮助他。


猴子耍宝想逗他笑,鸵鸟自创新舞吸引他注意,鳄鱼把自己最爱吃的金合欢叶子端来诱惑他。


每位来陪伴他的朋友都卯足了劲儿,想把大象从阴影中移开,但他眨眨眼,叹口气,仍然留在原地不肯动。


后来,有一只小老鼠气喘喘地走到他身边问:能在这儿歇会儿吗?


大象问:你不是有故事要说给我听吧?


小老鼠答:我只想在这儿坐一会儿。


大象又问:你不想让我改变想法?


小老鼠又摇头,但他告诉了大象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里,碰到了什么困扰,正在为什么懊悔和彷徨。


听啊听的,大象叹气了,流泪了,大哭了。小老鼠也跟着哭了起来。


一起哭。


大象哭够了,跨出一步,两步,想靠近还在哭泣的小老鼠,竟然走出了阴影。


“跟着月光,我们应该可以找到你回家的路。”忧郁的大象变成了温柔的朋友,“咱们边走边聊!”


“那我试试。”小老鼠跟着起身。


翻动这本《影子里的大象》(The Shadow Elephant)时,我流泪了。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当年对爸爸的陪伴是他需要的,也了解了为什么自己无法成为妈妈的陪伴者,而阿云和其他两位朋友可以。


我太想把妈妈从苦难的阴影里挪开,像草原的其他动物那样,带着强烈的企图心靠近大象,我接纳不了妈妈的焦虑和抑郁,已经决定了目标:想帮她,想把她从悲伤中拯救出来。或者,因为我和她有着共同的担忧,所以想要借着改变她,来让自己得到释放。


妈妈没开口,我认为,自己已经知道她为什么愁苦。


但阿云和另外两位朋友不知道,她们看自己和妈妈同样是孤单的人,谁也救不了谁,相逢,就作伴,相伴陪走一段。她们不打算探问妈妈的世界,却愿意把自己的世界大方地打开,让妈妈进去走走。也许,从头到尾,她们都不觉得妈妈是比自己更需要怜悯的人。






4


爸离世前十天,我赶回家,住在重症监护病房的他已经没有意识。那个午后,我说服妈妈,带她出门去散步。


真的只是散步了,我让步履蹒跚的她抓着自己,努力让眼前这一步走得稳,然后自己看着周遭来运动的老人家,观望着他们不同的表情。


“啊!我的朋友阿云在那里。”突然,妈指着前方一张椅子上的老太太说。


阿云看见妈时很兴奋,知道她有女儿陪着,嘴巴咧得更大:“你妈比我大十岁,看起来比我年轻啊!你们家都很苗条,我就是太胖了,要减肥。”她边说边咯咯笑。


“我先生又住院了,这次不可逆了,也好,我不想他再受罪了。”妈的话像一片突然掉落的枯叶,我来不及接住,也不敢弯腰去捡。


阿云迅速又深沉地看了我一眼,然后牵着妈妈的手说:“也好,不要再受罪了。那你自己要好好保重,有女儿回来陪真好。”


“天天带你妈妈出来散步喔,年纪大了就是要动。”她对我说,然后叫我们继续去散步。



之后几天,我陪妈散步时还是常遇见她,但她似乎知道我们母女难得独处,总是打声招呼就走掉。直到爸走后第二天,我们拖着悲伤的铁鞋,去散步。遇见阿云时,我刻意跟她多说几句话,想让妈浸泡一下朋友的陪伴,但妈沉默着。


“你带着妈妈再多走走。”意识到状况的阿云说。


“我先生——走了。”又是突然掉落的枯叶。


“喔!”她伸出手紧紧握住妈妈的手,没说什么,直等到妈主动道别。她点头,目送妈妈离开,我看见阿云的眼神里写了几个字:我懂,我经历过。


南台湾的冬天很奇怪,只要在阳光下就暖得可以穿短袖,但一离开阳光照射之处,外套穿上都觉得寒气乱窜。我看到阿云的脸在阳光下,赶紧把妈妈拉出树荫。



爸的追思礼拜结束后,妈刷着手机,说要把所有爸病中的照片和视频都删除,从现在开始,只想看见健康时的爸爸。我说好。


连续一周,她早晨醒来时,都先把追思礼拜中播放的爸生平的幻灯片看过一遍,背景音乐是他过世前听的歌,然后才起床。我睡在她房间的另外一张床上,不动声色,静静陪着她听。


如果可以,我带她出门晒太阳走路,如果抑郁,我带她在家走路。有时她发呆,我不再急着打扰,有时她掉泪,我坐在一旁,抹去自己的泪。


关于陪伴,我可能有一点点进步了,谢谢阿云,谢谢小老鼠,你们都是我的老师。




THE END


对孩子的苦心,对家庭的细心,对配偶的耐心,对关系的存心——生活,其实就是一颗心。

公众号:结伴用心生活





所属主题
结伴用心生活
结伴用心生活
咱们跟睿欣老师一起聊成长,记录在这里。喜悦与你们分享,因为自己有需要时,总想揽着人一起得饱足。此账号下的文章转载自公号“结伴用心生活”(ID:Hearty_Life)。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