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8 11 月, 2024
spot_img

浅谈基督徒的读书与侍奉

查找公号:静默溪水旁 就可以关注了 欢迎留言 分享 转发

 


浅谈基督徒的读书与侍奉



友情提示:本文大概4400字,读完需要15分钟






第一章


引言:


在这个社会上没有一种习惯比阅读更需要谨慎的了,因为人认识这个世界大都不外乎最基本的两个方面。


从小的方面来说,是父母的教导,家族的传统,所以这也是中国人看重家风传承的原因。


但是从整个国家的大的层面来说,涉及到所有人的时候就会变了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教育


国家的体制和文化背景可能不会相同,但是教育却是人类所必需,无非孰优孰劣而已,或者谁更先进一些,谁更落后一些。


比如西方文艺复兴的相对而言的先进,清政府的末后的腐朽。


但是在全球化的前提下,想接触到不同的教育也不算是多大的难事,纵使没有机会,借着网络和媒体也会略知一二。


在一个同样的国家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在成长的过程中又出现差异呢?就在于个人原生家庭培养和个人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对知识的追求。


浅谈基督徒的读书与侍奉





第二章


我们经常说某人成长在书香门第,但是不是每一个书香门第会一直的传承下去,会有一个开始也会有一个结束。


在流传的过程中,因着时代的不同又会衍生出不同的看见和持守,这就是每个人在家风和所受的大的教育的基础上,需要对自己有一个融合和重建。


说到这里,需要提及一个悲伤的事实,就是我从小在家庭里并没有接受到多么良好的来自于父辈们的教导,所仅有的也仅仅是九年义务制教育罢了。


除了我童年的眼光所能看到的世界以外,还有一个世界,是书中的世界。书籍所承载的世界不像世外桃源般仅为少数人所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晓得这个世界上是存在书籍的,也知道书籍之中记载了很多人生的智慧。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看法和犹太人的传说把蜂蜜抹在书籍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都是对书的价值的一种普遍性的衡量。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阅读的,也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是带着功利主义去阅读的。


我不能把书仅仅当成认识世界的一个窗户或者一条路,因为我们并不是单单借着它进入某一间屋子,或者走入某个地方,我们不能把书籍当成过河拆桥的存在,好像书籍只是成为了一个载体,读过了就没有用了。


其实不然,书籍对人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多的记忆和陶冶是在阅读之后。


就像茶叶不仅仅是在当初泡的时候你会闻见茶香的味道,更多的是在你喝了之后唇齿间所留下来的回味无穷。


浅谈基督徒的读书与侍奉





第三章



我们经常说孩子们的成长有几个时期,顺应父母的时期,悖逆的时期,懂事的时期。


但是在这些看的到的非常明显的时期里,有一个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孩子的思想形成期,这个思想的形成它是暗潮涌动的,是在孩子外表的最底层,不太容易看到,更没有明确的如生理期一样的直观表现,比如男孩子的喉结突出,长胡子等等外在的表现。


但是对于我而言,我记忆最深的是在初中的时候,在那个时候是我阅读书籍最多的时候,不像现在如果你想知道一本书的值得读或者不值得读,你百度一下就可以知道个大概,那个时候是完全去书店里去路边摊去自己,虽然那个时候淘宝还刚刚起步,但是这个字却让我记忆犹新。


西方的名著基本上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阅读大半,包括俄罗斯的一些书籍,后来在县城读书的时候,接触的更为广泛,傅雷家书和资本论,包括菊与刀,世界是平的,冯友兰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论日本人,海子,徐志摩,曹文轩先生的大部分书籍,韩寒,张悦然,蒋方舟,以及饶雪漫甚至郭敬明的都在那个时期得以接触。


我已经记不清当时阅读了多少不同类型的书籍无论是社科类的还是学类文史类的亦或者歌类的,但是现在回忆起来我可能只记得大概的意思。


它们给我带来的最大的财富除却它们的内容以外,更多的是这些不同的书籍成了我以后读书的框架,都成为了我日后选择书籍的潜意识的爱好。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直到现在我依然对玄幻言情武侠等小说是不感冒的,也感谢主的保守,没有在这些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


当然如果一个人过早的在思想行成的初期,阅读大量的哲学书籍和历史类书籍,会带来一个不太好的方面就是比较容易抑郁,尤其对于一个内向的人而言。


我始终觉得哲学应该是在成年以后去阅读的,因为那个时候你会有更多的能量可以去驾驭,你的思辨能力以及对自己内心的掌控都会有助于去思考人生。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哲学这样沉重的关于生死的拷问,很有可能我也会变得自己都不认识。


哲学所带给我的痛苦在高一的时候非常明显,在那一段时期我个人的抑郁症是非常的强烈,不想活每天总是在想着死亡。


我清晰记得寝室是一间在三楼的大的教室改造而成的,一个寝室当时住了有30多个人,每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就想跳下去,每天上课就想用小刀杀死自己。


很庆幸的是我直到现在一直的很感激上帝,因为他借着当时周围的人和我的语文老师使我从困境里走了出来,这也是我回忆里的最大的一个痛苦,也是我今天需要说出来的。


浅谈基督徒的读书与侍奉





第四章



说了这样多,依然没有走入正题,这些碎片化的记忆权当自己的一个短暂的回忆和感悟罢了,接下来我准备絮叨一些事情。


我前段时间在微信朋友圈发过一段话,这一段话是我对自己的一个反省,就是:


阅读有一个潜在的自己不自知的地方,就是我们思辩能力的形成,所谓见识的增加与阅读的确是分割不了的。


我所不喜欢自己的地方在于,我会把某个时期读的书吸收的营养加以变动当成自己的资本,这让我憎恨自己的虚假。


所以我个人觉得:读书不为肆意的张狂,而为内敛的沉淀。 


我所恨恶的是什么呢:


就是自己本身是一个空空的瓶子,因为得到了一些外在的营养就变得好像拥有了很多的资本,可以站在高高的山上一览众山小,亦或者所谓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如果有可能每个人都可以把保罗或者奥古斯丁读过的书在读一遍,只是我们终究成为不了他们。


因为这不是书籍的问题,是个人的心的理解能力和神的工作,说的更深一些,这是神给每个人不同的恩赐。


我并没有说拥有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是不妥的,我只是在说在一开始就怀着这样的心态是浅尝辄止的。


气质是在于你的沉淀里自然流露出来的,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只读了某一位大家的某一本著名的书就觉得自己变得与昨天不同了。


有时候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以后在众人中炫耀,这样的动机应该是从一开始就摒弃的。


我从来不排除在讲道和谈吐之间引用一些大家的话语为自己的讲章润色,这样的行为即使放在社会上也是经常性的。


对于我在服侍的过程中,虽然有些话有些伟大的教父曾经说过,或者我可以把他的话拿来来支持我的观点,但是我尽量不去做,当然这就又牵扯到一个问题:


就是向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人,需要考虑受众群体接受能力的程度。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二元论,听起来的确非常高大上,很有学问很有范也很有深度,其实说白了就是黑与白,善与恶,高与低,美与丑的理解,因为牵扯到信徒的接受水平不同,所以做适当的变动是可以的。


之所以会出现二元论这个词语是为了学术性的研究,就是为了不那样俗的说出来,不那样俗的在理论层面表述出来。


我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以前比较接地气的一句话说是:


让老百姓喝上肉汤,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如果写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里你总不能说:


我们要让老百姓喝上肉汤,让老百姓有电话可打,这样一来岂不让全世界的人笑掉大牙,让后人看见这样表达的治国方针,岂不感叹朝中无人?


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不如换个词语:


大力发展经济建设!


浅谈基督徒的读书与侍奉





第五章



在这方面我觉得需要举例最多的在于哲学,因为哲学按我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思想的运动和爆炸。


你非要说它是有规律的可以有条理的,那这样更证明了它的局限,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哲学家看来他们都不希望你觉得你能完全理解他们的想法,就包括他们自己也不会认为自己的思想是一潭死水。


他们的思想虽然看着是梵高的星空,但是更多的是星空的流动,或者甚至他们自己也不认为一本书就可以表明他们的精神和思想,他们只会说不够不够!因为思想本身就是不够的。


哲学发明了很多词语,像政治一样,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比如什么形而上,说白了就是不可感知,比如苹果的味道。


可感知就是形而下,比如苹果的重量。


狭义广义,所谓的狭义就是指某一片区域,所谓的广义就是指很大的区域。


我们经常说普世性的教会就是广义,所谓的普世性就是整个世界上的教会,而狭义的教会比如某个村庄的教会。


哲学有很多的术语,导致我有时候在写作的时候,觉得不引用几个牛气的术语,就彰显不出来神秘,更多的以此来证明我说话很有文学气息,说的不好听一些我觉得我自己就是文绉绉的,远不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练又不失诗意


这些很难理解而又故弄玄虚,为了学术而做的名词,应该谨慎的用在教会的讲台之上。


如果用,至少应该台下有能懂的,并且还是很多能懂的,就像说方言一样,必须有翻译的才显得方言的意义。


如果我在上面滔滔不绝故作高深,也只是在彰显自己的文采,与圣经所要求的造就人,使人得益处又有何益呢?


浅谈基督徒的读书与侍奉





 第六章



我有时候不喜欢自己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只简单的听说过奥古斯丁或者加尔文,马丁路德这些伟人的名字,我就在讲道的过程中大肆的不加咀嚼的引用他们的话,或者说:奥古斯丁的什么什么,以此来让人觉得我仿佛也拥有和他们一样的伟大的思想。


其实了解我的上帝真正的明白,

我可能只知道他们的名字,

或者只知道他们的著作的名字,

更或者我只读过两三页他们的书籍,

又或者我即使读完了也是一知半解,

一个读书笔记都没有做。


然而我就稀里糊涂的,随意的,引用一位伟人一辈子的属灵财富和智慧。


这样对于我而言,对于一个视书籍人的光明的思想为人命的我而言,我觉得这是对前人的最大的不尊重和轻慢。


好像我不说一下几位大家都公知的伟人的言论,就显得好像一锅肉里只有肉没有排骨这样可惜。在某些方面这和社会上的人是何其相似,他们也会高谈阔论的说:某某某伟人曾经说过怎样怎样。


事实上你问他对这些人类之中的伟大人物了解多少?又对那一段历史了解多少?他也会吱吱呜呜难以回答了。


感谢主,我需要诚恳的说,对于奥古斯丁,加尔文,马丁路德这样伟大的人物,我对他们所知道的,如同什么也不知道。


我对他们的书籍和书信没有完整的读下来一本,更不用提我可以真正的理解他们的思想,我更不能在我带着炫耀自己的动机里,去在讲章中来把他们拉来为我所用,这样的我是让我自己感到恶心的。


话说回来,哪怕我对他们非常的熟悉,穷尽我一生的精力达到了可以理解他们的高度,我觉得我依然不需要在众人面前炫耀我的所得,如果那样我和一个暴发户时时刻刻炫耀自己的衣服的牌子没有什么区别。



别人的赞美和自己的赞美总需要越少越好


浅谈基督徒的读书与侍奉





第七章



我需要谦卑在主耶稣面前,在耶稣基督身上我学到的一个榜样就是:


大道至简!


天国的奥秘是深奥的,但主讲起来却是很简单的,也正因为如此,更能彰显上帝对人类的爱。


道成肉身的时候,神也以人类的语言和所能理解的范围来养育我们,他用我们的语言,说最简单的话,讲的是可以影响所有人类的福音。


倘若我知晓一些所谓的理论,我就应该本着一颗大道至简的心去祈求上帝赐给我智慧,使听众听到的不是书本上面看似高深的理论,而是纯简纯正又不偏离圣经的真理。


我的高中的语文老师给我说过一句我记忆深刻的话,就是:


绚烂至极   归于平淡


我们所得是绚烂的,是五彩缤纷的,但是最后是归于平淡的,我们可以在想象一下纯白的阳光,虽有彩虹的色彩,却是白白的透明。


愿在主里不断的自省和共勉!求主赐给我们丰富的智慧,在不同的人群里用最合宜最谦卑的心讲述出来。


如同一句古诗所说:润物细无声。


愿主的温柔谦卑常与我们同在。


阿们!




2018.06.02日清晨于河南神学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欢迎转发  留言 


浅谈基督徒的读书与侍奉


所属主题
zhaohewei 静默溪水旁
zhaohewei 静默溪水旁
分享个人读书感想,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