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3 1 月, 2025
spot_img

神学沉思录(7):走出王朝循环怪圈的唯一路径

1. 神不断给应许,人不断盼望实现,这就是基督教信仰。为何如此?因为在亚当、夏娃犯罪以后,人性天生就具有了堕落的本质,如果没有应许和盼望,人性不可能得以提升。
 
2. 信心是盼望的根基,盼望则滋养、坚固、更新信心,使信心不再动摇。有信心则必然盼望,盼望是对未来的信心。有盼望也必有信心,而且能使信心生机勃勃。
 
3. 人不应该盼望别人应该如何,盼望越多,失望越多,别人没必要实现你的盼望。人唯一应该盼望的是神的应许早日实现,正如罗马书4:18所说:“在一切盼望都落空时,仍以盼望来相信”。只有这样,才不会陷入鲁迅式的绝望。神不会让人绝望,只有相信神的应许一定会实现,才是真信,真信就不会绝望,就会盼望。
 
4. 不用批评别人畏葸、软弱,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旁观者心态。当你这样说的时候,预设是自己比别人勇敢。我们应当反问自己,真是如此吗?所以,不要要求别人,要逼问自己。至于别人,最多是帮助、启发而已,任何人的改变都只能是自我反省、悔罪的结果。
 
5. 虽然原因决定结果,但高于、先于因果律的是人的盼望,否则就没有原因。比如,因为构思了一篇文章,所以写了一篇文章,但构思文章这个原因却出自作者对表达的盼望。
 
6. 祷告就是清空自己倾听神的旨意,让神的旨意灌满。祷告不是按人的意愿祈求,而是按神的旨意祈求,也就是听神的旨意。约翰一书5:14-15:“我们若照祂的旨意求什么,祂就听我们,这是我们向祂所存坦然无惧的心。既然知道祂听我们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们所求于祂的,无不得着。”不按神的旨意求,就是妄求。雅各书4:2-3:“……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其实,人想说什么,神早就知道,祷告不是要让神听人说,而是人听神说。正如齐克果所言:“在祷告里的真实关系并非在于上帝听人祷告什么时,而在于祷告者不住地祈祷直到他成为听者时,他听到上帝意愿什么。因此,直接感受的人用许多话祈祷,并在祷告中提出许多要求,而真正的祷告者仅仅倾听。”
 
7. 为什么受洗成了基督徒还需要终末盼望?因为受洗获得的救赎只是暂时的、部分的,只有当终末时刻来临,身体也得赎才是完全得赎。终末盼望的必要性在于,人不能因为信靠神就自以为义。
 
8. 盼望不是什么都不做的等待,人要通过行动来盼望。基督徒不应该老是回首过去,而应该“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杆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人只有在永恒的盼望中,在行动中才能忘记一时不能实现盼望所带来的痛苦。
 
9. 基督教主张的是死人复活论,而不是灵魂不死论,二者的区别在于:死人复活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停留在阴间,不再活动,犹如睡着了一般,所谓复活,就是沉睡的灵魂得着了新的身体;而灵魂不死论则认为人的肉体死后,灵魂还是活动的。二者的差别看似很小,但导致的结果却不同,前者反对给死人提供祭品,认为活人无法与死后的灵魂沟通,后者却相反。
 
10. 天堂不是“位于天上的堂”,而是指“乐园”。“天”是指“无形”的、“不能思议”的存在,“地”是指“有形”的、“能思议”的存在。天地都是神所创造。神虽然住在天上,但祂也愿意与人同住,人与神同住的地方就是“乐园”,也即是“天堂”。神从天上来到人间居住,这就是“天临到地”,就是“在地如在天”。艾柏林说:“并非天在哪里,上帝就在哪里,而是上帝在哪里,天就在哪里。”启示录21:3:“看呐,上帝的帐幕在人间。祂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上帝。”主祷文:“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因此,基督徒在地上的责任是迎接天临到地,其实质是神与人同在的状态,而不是舍弃地而盼望升天。
 
11. 基督徒不应该只盼望将来上天堂,而应该在人间就学习如何过天堂里的生活,否则即便上了天堂也会不习惯,反而可能宁愿下地狱,因为地狱正是他们在人间熟悉的场景。
 
12. 加尔文的伟大在于,他将天国(彼岸)和人世(此岸)之间的张力处理得很好,或者说,他缓解了两者之间过度的张力。基督徒都盼望天国,但因为这种盼望,就出现忽略人世的倾向,甚至将人世与天国割裂。加尔文虽然重视终末盼望,认为现世的意义建立在来世的超越,但他同时认为来世的盼望建立在现世的参与的基础上,因此终末的幸福并不是最终价值,人世的幸福也很重要,因为“今世为神恩的一种证明,因为它是为要促进他们(信徒)的拯救”;“今生乃是到达天国光荣的准备”;“我们在今生的各种幸福中开始尝到神爱的滋味,好使我们再希望神爱的完全实现”。
 
13. 路易斯认为,任何终末结局都是今生个人选择的延续,因此天堂与地狱并不只是两种结局,而是人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会从生前延伸到死后。也就是说,真正向往天堂的人并非死后才进入天堂,而是生命中的每一刻都生活在天堂里;同样,选择下地狱的人也不是死后才下地狱,而是他生命中的每一刻都生活在地狱里。
 
14. 耶稣说“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这并不是说上帝的国与人间的国是平行的、两不相干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世上的物都是上帝的,连凯撒的物也是上帝的,连凯撒本身也是上帝造的,只不过上帝容许把世上的国托付给凯撒管理而已。也就是说,上帝国与人间国是一个国度,万国的最终主权都属于上帝。

 
15. 未来塑造现在,未来解释历史。历史不是由经验推进的,是由人对未来的盼望塑造的。经验说明不了什么,更无法指向未来。应该向未来找答案,而不是从历史找答案。这需要开放的态度,更需要坚定的信仰。历史学家往往无力指出未来的方向,但信仰可以。
 
16. 莫特曼认为,从盼望的角度看世界,不只表示未来比过去优先,更表示可能性比现实优先。这是很重要的思维模式,对中国人考虑问题总是从现实出发能起到重要的校正作用。只从现实出发,容易看不到希望,而从盼望出发,很容易看到机会。
 
17. 如何化解基督徒对上帝国的盼望与此世生活之间的张力,林鸿信的看法很好:“整体而言,从上帝国的终极盼望来看,基督徒在这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从上帝国的逐渐落实来看,基督徒在这世上是参与创造的创造主儿女,不应持着过客心态。健全的信仰就在这两者之间。”
 
18. 为什么西方文化趋新而中国文化整体上守旧?因为基督教教人时刻心怀终末盼望,也就是时刻面向未来考虑问题,当伊甸园成为失乐园以后,原罪就不可洗去,人类就再也回不去了,只有面对终末盼望,直到终末时获得彻底救赎;而中国的儒、道、墨三家都梦想回到上古时代,这是守旧思想的根源。
 
19. 中国传统史观是循环论史观,所以中国总是走不出朝代循环。西方人的史观是线性进步史观,这种史观推动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西方人的史观从何而来?其实就是由基督教的终末盼望而来。基督教诞生前,西方人的史观以希腊文化为代表,希腊人的史观也是历史循环论。近代以来,西方人的史观还是进步史观,但很多人已用人造的各种理论来引发盼望,这是剥夺神的主权的行为。西方的没落,大部分因此而起。
 
20. 如果说佛教是舍离的宗教,基督教就是取消舍离问题的宗教;讲因果的佛教是环形的宗教,因果构成一个圆环,讲应许盼望的基督教就是螺旋形的宗教,螺旋形就意味着上升,这也是基督宗教国家普遍比佛教国家进步的原因。与之相应,儒家也主张历史循环论,因为中国历史走不出朝代循环怪圈,但基督教主张应许、盼望,就会牵引历史不断迈向进步。
 
21. 有人说相信未来”。未来值得相信吗?现在就是曾经的未来,相信未来意味着相信现在,现在值得相信吗?只有从基督教终末盼望的角度相信未来才有意义,因为这种相信的同时是灵魂的更新、行动的悔改。空相信没有彼岸的未来是自作多情。
 
22. 那些想当思想导师的人总是寄希望于青年,好像青年总比中老年进步似的。这是个伪命题。青年中也是各种人都有,事实证明并不是一代比一代强,反倒证明所谓思想导师的期望总是落空。思想的进步与年龄没有必然关系,与信仰的更新直接相关。但凡读到老头子寄望青年的文章我就反胃,自己不行,凭什么寄望别人?
 
23. 基督教的天堂盼望与人间的乌托邦理想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的实现是神决定的,后者则是由人宣称的;神是超越的,在人间没有利益,而那宣称乌托邦已经实现的人是人间最大的受益者。
 
24. 四十在《圣经》里是个特别的数字:摩西进入云中上山,在山上待了四十昼夜;以色列人在旷野流浪了四十年;以利亚走了四十昼夜才到何烈山;耶稣基督在旷野被撒旦试探了四十天;耶稣基督复活向使徒显现的时间也是四十天。四十,意味着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启。


所属主题
匝说
匝说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