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3 1 月, 2025
spot_img

不老泉 | 不见想法诉诸纸上,怎知吾心所想?


文 | 徒步客



“老师,怎么又是一本跟死亡有关的书!”


西西第一个到教室,推开门,刚坐在位置上,就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阅读这本《不老泉》的第一感受。

“不过我觉得,我不会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不老泉这种东西,这都是童话里的想象,怎么可能喝一口泉水就会永远活着“,天天迟到了几分钟,喘了口气,边听西西读自己对童话的理解,连忙发表自己的见解。

“你这个想法好像跟温妮一开始的想法很像啊”,妞妞直接把书翻到第8章,我也把书翻到那一页,在本章开头,作者是这么说的:

“温妮过去从不相信童话,不会迷恋魔杖的法力,不曾梦想嫁给王子,对奶奶常说的精灵更是觉得好笑。所以她现在只能傻坐在那儿,目瞪口呆,不知道该怎么对待这个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不可能是真的,绝对不可能。可是……”

我看三个孩子的谈话已经慢慢进入状态,就把托尔金的《论童话故事》材料发给她们,然后我说,“请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托尔金对于童话的定义以及童话的功用,跟你之前的理解有什么相通之处,又有哪些是你感觉到陌生的。”

读书会的气氛开始变得宁静。只听见几个孩子的呼吸声和笔尖沙沙在纸上滑动的声音。托尔金的文字不好读,不过,只要沉下心来,跟随作者的思路,一定会大有收获。

我看了一下时间,请同学们先暂停一下,先不急着发言,在自己的本子上记上几个关键词,等会和身边的同学交流时,可以借助这些关键词或者是问题进行讨论

这节课我主要想跟大家讲的文学知识,就是关于童话的功用。当然,这都是收到托尔金的启发。通过刚才的阅读和你们之间的讨论,我还是要强调一下作者的重点。我先读一下这段文字:

童话故事借由幻想,有使人实现恢复(recovery)、逃避(escape)和慰藉( consolation)的作用。恢复是一种重新找回的过程——找回清晰的视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身边事物熟视无睹,万事万物都变得模糊不清。我们需要“擦亮自己的窗户”,这样世界就会变得更清晰,我们也能从熟悉感、贫乏感和对事物的占有感之中突围。创造性的幻想,因为试图创造出一些新的、不同的东西,因而能够打开你思想的宝库,让一切封锁已久的东西如受困的鸟一样纷纷破笼而出。其他文体中出现的奇想元素即使只作为点缀或偶尔出现,同样有这样的效果,但都不如童话这样彻底,因为童话本身就构筑在幻想之上,幻想是它的核心。童话故事展现了语言无穷的潜力和世间万物的奇妙,蕴含在一石一木,一草一树,一虫一鸟之中。

 

童话的第二个功能是逃避,这不是叛逃者的逃避,而是被禁锢者的逃避。幻想能够提供积极的与恢复密切相关的逃避,获得充满想象力的对真实或自然事物的理解。在这个“以更好的方式通向更坏的结果”的时代,人们产生了逃避的念头,不是从生活中逃避,而是逃离我们现今的机器人时代和我们自己造成的痛苦——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制造出的丑与恶,这也是我们时代的根本弊病之一。除了噪音、恶臭、无处不在的内燃机之外,还有更灰暗、更可怕的东西——饥饿、贫困、疼痛、悲伤、不公、死亡。童话故事也为这些古老的困扰提供了一种逃避的方式,为人们的雄心和愿望提供了满足和安慰。这既包括想像鱼一样潜游、 像鸟一样高飞这样简单的愿望,也包括更深层次的愿望——比如与其他生物沟通的渴望。我们不记得自己是何时与其他动物分离开的,但这种分离感却相当清晰生动,我们似乎身负某种奇怪的命运,以及内疚感。我们与动物的世界的关系断裂了,我们只能遥远地看着它们,甚至永远同它们处在激烈的战争或不安的休战中。童话故事让人类重新建立了和动物,和自然的关系。




最后,还有一种最古老、最深刻的逃避——对死亡的逃避。童话故事提供了许多逃避死亡的例子和模式。童话故事是人创造的,不是仙灵创造的。故事又往往会讲述相反的道理:永生或无尽的轮回是更沉重的负担,对死亡的逃避变成了对不死的逃避。

 

与逃避密切相关的还有童话故事的另一个功能——慰藉。童话故事从根本上不是关注事物的可能性,而是关注愿望的满足性。这些愿望是由许多成分构成的,有些是普遍的,有些则特别针对现代人。而其中最基本的愿望包括对宇宙空间和时间的探索、与其他生物交流的渴望和探寻奇怪的语言和古老生活方式的原愿望。除了对古老愿望的假想的满足之外,更加重要的是童话故事要提供圆满的结局,使人获得心理解脱。童话最好的结局是一种突如其来的逃脱灾难的幸福“转变”,姑且称之为“否极泰来”(Eucatastrophe),比如复活或者摆脱了邪恶力量而获救的狂喜时刻。这种安慰无关“逃避”或“逃亡”。


“让我来总结一下:童话的本质是幻想。童话首先的功用是恢复,让我们可以透过幻想这扇窗户看清世界的真相;童话其次的功用是逃避,逃出文化、死亡的绳索;童话最后的功用是慰藉,最好的童话结局都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天大逆转。”我边总结,边提醒学生们重点是要能够抓住童话的本质。

不错,无论是《追逐金色的少年》,还是《仙境之桥》,作者都触及到了死亡。这就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情爱、死亡和生存。为了能够使得孩子们对《不老泉》的主题有深度的认识,我选取了《獾的礼物》、《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和《下山的路》三本图画书作为平行文本。


受《Witing like this》作者 凯里.盖勒格(Kelly Gallagher)的启发,作为老师,我们需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有益的词语。当我们教给孩子们各种写作的技巧和模板,面对班上几十个个性不同、学习风格存在差异的孩子,根本难以面面俱到。因此,盖勒格老师认为,我们需要学生们的配合。

他们必须摆脱学校给他们养成的一提笔就无能为力的感觉。我们需要让学生们明白,我们不会收下他们不花功夫、马虎完成的作业。我们必须教会学生懂得,完成文章的第一稿并不代表完成整个写作过程。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评论他人的文章。如果老师工作勤奋,学生也应当回报同样的勤奋。

当然,我们中国的老师和学生很容易将勤学和苦练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写作本身就是一项好“玩”的事情。那些真正用心投入的作家,可能会遇上许多的写作上、生活上的重重麻烦,但没有一个作家、是因尝到了这些苦滋味才坚持写下去的。

真正的热爱和反复的练习并不矛盾,甚至是水乳交融。因此,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学生从哪里获得正规的写作前随意练笔的机会呢?盖勒格老师根据他30多年的写作教学经验,总结出了3个组成部分:

1.每日课堂写作活动 2.每周在写作学习笔记本上的写作,3.定期命题写作的首稿。我特别受到他每日课堂写作活动的启发。

而本节课我采用的“对话日志”写作训练方法,就是其中一个我特别喜欢用在我的课堂上的每日写作训练。这是一条通过写作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优秀策略。


假定你有18位学生,你可以三人一组,3名同学将轮流在同一本日志中写作。学生们每天能够通过写对话日志,探讨各自的观点。

写作训练就像是我们想要在生命中建立的任何一种习惯一样,离不开强而有力的原因支持我们不懈地写,同时我们能够找到身边可以效法的对象,并且是在一个群体中互相的监督,共同成长。

我最享受的课堂环节,就是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不老泉》的作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记者问她,假如从你写过的上百本书里选择一个你最喜爱、和你最相像的故事人物,你会选择哪个?

作者娜塔莉.巴比特回应说:“在我所有的长篇故事里主要角色都有我的身影。但是在《不老泉》里,温妮.福斯特是最和我相似的人。”

“哦!那我要好好读一读了,开头我就很喜欢!”几个孩子相视而笑,阅读之光继续在我们中间闪耀。

往期阅读
仙境之桥 | 詹姆斯.伍德 :小说并不要求我们去相信,而是去想象

仙境之桥 | 属于每一个把它放在心上、把它变成自己故事的读者

仙境之桥 | 无限美妙的结尾:“逗留”和“俯瞰”整个文本的艺术

追逐金色的少年 | 重复的出现的事物象征着什么?
追逐金色的少年 | 让读者魂不守舍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追逐金色的少年 | 一旦明白“我属于谁”,我才能明白“我是谁”
写作课 | 创意、练习、思考、探究、跨学科,你的写作课都尝试了吗?
译写课 | 有关《追逐金色的少年》的12件不可思议的事实,样样震撼你心!
阅读课 | 文学作品开端怎么写?不妨跟我探究一番!
阅读课 | 如何通过制造冲突深化主题?
写作课 | 我是谁?


所属主题
Wayfaring, 徒步客
Wayfaring, 徒步客
实践真教育,探索新道路!公号名: Walking Education 行走教育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