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7 11 月, 2024
spot_img

清明节的出路是复活节


清明节的出路是复活节



传道书7:2-3

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忧愁强如喜笑,因为面带愁容,终必使心喜乐。

 

                清明节的出路复活节

 

.踏过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中国人一般在这一天都要按照传统风俗去上坟或扫墓。不信的人去给祖先烧香烧纸钱,去摆放点果盘去敬酒什么的。有些人想象死去的祖先在阴间会缺钱花,会缺少吃穿用度,就去给他们烧这些东西。一位弟兄在他文章里曾提到:现在的活人给死人不仅仅是烧纸钱这么简单,还要给祖先们烧纸豪车,纸二奶,纸别墅,纸苹果手机……总之,他们以为活人在世上最看重和喜欢什么,死去的先人在阴间也就会喜欢什么,然后就去给他们烧什么。


人人进行祭祖活动的动机或许有所不同。有人参与似乎是无奈之举。他们知道这些就是做给活人看的。他们也不确定烧这些纸钱有什么意义,但是如果不按照传统风俗去做,就会被人家议论指责为不孝,不懂人情世故,不懂规矩,抛弃传统,数典忘祖等等。为了堵住他人之口,就不得不去参与这些活动。


有些人参与是主动的,是心甘情愿去做的,但却带着一种功利主义的动机:或是指望死人来保佑活人凡事顺利,心想事成。烧纸钱成为一种讨好甚至贿赂死者,以保佑活人的方式。有人或幻想死者的亡灵有一种超越的能力,会去搅扰那些不祭祀他们的人。活人为了不受“搅扰”,就不得不去烧钱化纸等等。


作为基督徒,我们知道,世人所参加的祭祖活动,是一种掺杂着迷信成分的偶像崇拜活动。


教会的一般立场是允许信徒在清明这一天去踏青,带着鲜花去墓地,但不是去为了祭祀,而是为了表达对逝去之人的哀思。

 

关于基督徒要如何对待祭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还起过不小的风浪。


明朝来中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认为中国人的祭祀活动只是出于教化的目的,为了教导后人关于孝道的伦理,所以基督教应该去接纳信徒参与这一类的活动。他的立场被后来康熙皇帝称为利玛窦规矩。耶稣会另一位传教士庞迪我则特别强调:祭祖是属于异端异教的做法,基督徒参与这个活动,会损伤自己信仰的纯洁。绝大多数耶稣会的传教士都反对利玛窦规矩。1704年,天主教教宗克莱门特十一世发出了不准中国天主教信徒参与祭祖祭孔活动的禁令。康熙皇帝拒绝这禁令,便强硬地宣布:不遵守利玛窦规矩的传教士不准在中国传教。罗马教廷坚持己见,促使康熙皇帝最终宣布全面禁教(取缔基督教),直到约100年后新教传教士踏入中国,福音才再次在中国大地上传播。

 

我认为,教宗的禁令谈不上有原则性的错误。为要持守祭祖传统的绝对性而全面拒绝福音,这实质是中国帝王的悲哀。


教会后来的一般做法就没有当初的天主教那么强硬,而是允许信徒在清明节那天去到墓地,但不允许他们去参与烧钱化纸,作揖跪拜的活动。


根据圣经的启示,我们可以知道,死人的灵魂是在阴间。他们不会再需要钱财和食物,更不能影响和掌管我们的命运(真正掌管我们命运的是神自己)。所以,我们若清明节一定要去扫墓的话,并不是去烧钱化纸,更不是去跪拜死人和向死人求平安,也不是去为死人祷告,而是去表达我们心中对人之死这个普遍事实的深沉哀思。

 

在祖先的坟墓前,我们到底要表达怎样的哀思呢?


如果我们逝去的亲人是已经信了主的,我们在思念他们的同时内心就有盼望,因为将来我们还能在天家重聚。


但是,对于那些不信主就离开人世的亲人,我们心中所充满的,更多的是遗憾和哀愁。信主的我们,和不信主的他们,在生死别之后,还能有重聚的机会吗?


路加福音16章所记载的财主和拉萨路的故事:不信主的财主和信主的拉撒路死后是去了不同的地方,不信主的财主在阴间受痛苦,而信了主的拉撒路则被天使放在亚伯拉罕的怀中,亚伯拉罕是和神同住的,被天使放在亚伯拉罕的怀中,就是指和神同住。拉撒路和财主因为一个信主一个不信主,所以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彼此之间有深渊相隔,以致人从这边到那边去是不能的,从那边到这边也不能。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逝去的人已经逝去,我们无法再传福音给他们,只有好好爱惜光阴,去传福音给活人。


我们去扫墓,最应该表达的,不是我们对死去亲人的思念或怀念,而是去思想“死是众人的结局”。


清明节,应该是基督徒去思想人之死这个事实的绝对性的日子。也让活着的人内心有一种紧迫感,促使我们能更加地爱惜光阴,好好为神而活,不再贪爱世界,不再辜负了神暂缓我们死期的恩慈。当趁着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还在世,将主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恩传扬给他们。不要等他们离世之后,我们再来后悔和遗憾自己没有对他们尽传福音的本分。

 

神要我们常把死亡这件事放在心上。我们并没有无限的时间和机会去为主做工,去承担神国的使命。我们在世的时间是有限的,也是我们所无法掌控的。

 

【雅4:13-16】嗐!你们有话说:今天、明天我们要往某城里去,在那里住一年,作买卖得利。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你们只当说: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作这事,或作那事。现今你们竟以张狂夸口,凡这样夸口都是恶的。

  

我们若不常把死亡放在心上,就容易忘记自己在这个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就容易贪恋这个世界,而不渴慕神,内心不受神国的吸引,而受这世界浮华的吸引,以至于一生营营役役地追求满足自己的私欲。

 

所以,在清明节这一天,应该是我们那颗贪爱现世的心,被泼冷水的日子。这一天,应该是我们去预想自己也要离开人世的日子。

 

如果我们的生命与基督有份,面对坟墓,我们内心就有盼望。虽然我们的肉眼看见的是坟墓,但我们信心的眼睛,却能够穿越坟墓,而看见神所应许的复活。

 

二.迎候复活节

 

清明节提醒我们:死,是众人的结局。为什么死会临到众人?人要如何才能摆脱死亡这个毒钩呢?


有一种说法是:生老病死是人所无法逃避和战胜的,所以死就是“正常”的。他们看死为一种内在于人的生命本质的自然规律。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圣经的启示呢?

 

【罗5:12】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

 

圣经告诉我们:死,是罪的后果。亚当作为全人类的代表,违背了上帝的旨意,从此,死进入了这个世界。


神曾把亚当和夏娃安放在伊甸园里,对他们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结果是,他们吃了那果子,死就临到他们,也临到众人。


死亡,对人类来说,就是一个悲剧。人类死亡的根源在于:人离开了上帝,人与上帝的生命关系断裂了,人离开了自己生命的源头。


病和死,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内在于人生命本质的“自然规律”,而是罪的一种后果。死,是罪的工价。


我们可以说,太阳东升西落是自然规律,是神起初创造世界的时候就设定了的。但我们不能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因为这不是神起初造人的时候所设定的规律。病与死,是人违背神的命令之后,承受了神的审判的结果。死亡,是人选择背离了神的后果。离开神的结局,就是死。


人之死,确实是亚当的后裔所无法逃避和战胜的悲剧性处境。但是,神出于祂对罪人的怜悯和恩慈,出于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而为罪人预备了奇妙的救恩,以拯救罪人脱离罪和死亡的毒钩。


有一首赞美歌《爱筵我尝歌》的歌词是:“咒诅他受,祝福我享,苦杯他饮,爱筵我尝。如此恩爱举世无双,我的心哪,永志不忘。并非因我有何特长,也非因我比人更强,都因恩主慈爱无疆,救我罪人脱离死亡。看哪神子身钉十架,代我罪人备受刑罚,以命以血作我赎价,神人和好,称神阿爸。愿献此生全归我主,任他支配是我所慕主爱激励,主爱催促,我的心哪,唯有顺服。

 

基督不仅为我们死了,也为我们复活了。他的复活宣告祂战胜了死亡的权势,宣告所有信他的人都会像他一样,有了复活的生命。

 

信主的人,踏过了清明节,所盼望的就是复活节。在被死亡的悲哀和阴影笼罩过之后,在主里面的人却有喜乐的盼望,那就是神要让信祂的人复活,去承受祂永不震动的国。

 

【约11:25-26】耶稣对她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

 

【启21:3-5】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 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 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 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坐宝座的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又说:你要写上,因这些话是可信的,是真实的。


天父爱我们,让祂的独生儿子基督来代替我们承担了罪的刑罚(死),以赐予我们复活的生命。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必不能逃罪。我们应该去回应上帝的这份爱和恩典。我们作为浪子应该回到父亲的家中,与他团聚。我们若一直在神的家外面流浪,我们一定会死无葬身之地。

 

马丁·路德说:我们若生一次,就要死两次。我们若生两次,就只死一次。他的意思是:罪人需要被圣灵所重生,然后他就不再死了,不会承受第二次的死。不被圣灵所重生的人,就仍然活在死中,除了要承受第一次的死(肉体和灵魂的分离),还要承受第二次的死(灵里与神永远隔离),这就是地狱。

 

凡是不信基督,没有复活生命的人,仍然活在清明节所代表的死亡的普遍权势之下。

 

愿你在踏过清明节之后,能够走向复活节。愿你有死而复活的盼望。愿一切罪人能够接受基督为救主,以脱离罪和死亡的权势,进入神所赐的永生。

   

END

     

作者其它文链接

组诗:人间没有幸存者

耶稣哭了——上帝对人并不冷漠无情

让赞美衣代替忧伤之灵——惟有基督是我们生命的盼望和良药

哀恸的人有福了,喜笑的人有祸了

信仰沉思录:苦难是上帝手中的扬声器,为要震醒这个耳聋的世界

点击本页左下方的“阅读原文,可购买作者所著长篇小说《孤岛相连》此书以大学校园为背景,以一群大学生寻求精神上的救赎为故事的主线。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一.孤苦者;二.思想者;三.忏悔者)


所属主题
廖悯 眼中瞳人
廖悯 眼中瞳人
你在他眼中最宝贵。他看你为眼中的瞳人。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