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畅(原籍湖北,先居荷兰,中荷商会总裁,两个孩子的妈妈,教育学者、资深公益人士)
没孩子的时候,我很瞧不起荷兰的基础教育:孩子放学那么早,没有作业,考试也少,简直不学无术。以前甚至想过如果有孩子,应该让孩子在国内上小学。等孩子真的呱呱落地时,突然出现的状况令人措手不及。
大宝初生是个小不点,身长和体重都不够荷兰婴儿的平均线,我开始焦虑了。我担心孩子先天脾胃虚弱,所以拼命喂。孩子能睡整夜了我还半夜把她搞醒喂奶;每天念经似的唠叨:“宝宝多吃一点,吃胖一点”。孩子能说话的时候,说的完整的中文句子居然是:“多吃一点,吃胖一点。”大宝也很努力地多吃,但不是吐出来,就是积食,还把作息完全打乱,孩子和大人都非常累,但孩子还是那么瘦。中国人看了都会担忧地说:“这孩子这么瘦,有没有去看医生?”,有的干脆说她像一只猴子。但荷兰医生却认为她很正常,完全不需要吃药,甚至连钙片都不给开。我生气地认为荷兰医疗水平太差。
这种焦虑持续到3岁,又添了新的焦虑:孩子只要一出门就不说话了。在家是个话痨,中文英文荷兰文齐开,但一出门就成了哑巴,而且非常胆怯。幼儿园的老师们使尽了办法,都不能让她开口说一个字。即使一家人高高兴兴出去玩,都捕捉不到她开心的笑脸,她总是羞怯地勾着头,自己在一边安静地玩,瞎子都看得出来她不开心。二宝降生之后,大宝更添了怪毛病:她的右眼开始神经质地无时无刻地抽动,严重的时候,一秒可以达到2-3次,让人担心不已。
对比其他孩子,我认为大宝是百分百的问题儿童。果然,在一次例行检查之后,荷兰成长局(Consultatiebureau) 的医生开了介绍信,让我带孩子去看半年的心理医生。当时我觉得非常纳闷:“为什么是心理医生,而不是眼科医生?”
带着狐疑,我们去了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室。她的房间就像个迷你游乐场,放满了各式各样的玩具。治疗师大概只和她玩了五分钟,问了几个问题,就不管孩子了,而是对我十万个为什么。感觉每次去做治疗,孩子就是陪练,我反倒必须回答医生无数个关于中国文化的问题。
我耐着性子跟她聊,心想:“这是什么心理医生啊!怎么不治孩子呢?我免费给她培训中国文化,她应该付我培训费呀!”但慢慢地,她的问题开始直击人心:为什么你觉得孩子瘦就是有毛病?为什么你觉得要工作很忙才对得起孩子?为什么孩子那么小就必须背唐诗学认字?为什么你觉得这样做是正常的?她花了半年引导我自己找到了答案:原来我的孩子没毛病,有毛病的是我!
回头想想,那半年对我的震撼非常大。其实成长局的医生早就知道为什么;我的荷兰先生也知道原因;心理治疗师看孩子玩了五分钟以后就知道孩子没问题;所有的问题在我的传统育儿观念,我的无知,和我自己的心理缺失。但他们一直都在演戏,一出善良的骗局:没有人以专家的权威身份立刻宣告答案;他们一步步地引导我自己思索,自己找到答案,一切都是我自己有“慧根”,不是他们的功劳。
原来我的孩子尽管瘦,但她的脑身心发育完全正常,她只是身上的运动基因更强,别人吃多了长脂肪,她吃多了长肌肉而已。并不是她脾胃虚弱,而是我见的世面不够。
她有选择性失语,是因为我的焦虑被她完全接收到,她认为自己不好,是个有问题的孩子。所以一出家门她就不说话了,完全处于防御状态。特别是我平时工作很忙,早上她没醒来的时候我已经出门了,晚上等她睡着了我还没有回家。她更加认为,是她不够好,所以我才不见她。长此以往,她的心里的压力被身体表达出来,所以才会出现神经质的眨眼。原来孩子心地是那样的纯洁善良,一心一意。父母所有的不快乐和焦虑,他们都会归因到自己身上:是自己不够好。那么小的孩子,才4岁不到,就开始责怪自己,并因此变得害羞胆怯。
而我那么多的焦虑,那么多的应该和不应该,全是因为心里没有安全感。而这种焦虑来源于我们世世代代的沉淀,不安全感由来已深,甚至形成潜意识:凡事必须有用,一切都是交换,否则就会被淘汰。一面拼命,一面害怕,所以即使在公司里做到业绩第一,我也还是没有安全感,还是在疲于奔命,不敢说不字。还给自己找了个借口:“我想为孩子做个努力工作的好榜样!”
一天给大宝念三字经的时候,书上有幅插图,是先生拿着教鞭抽孩子手心的画面,旁边配的文字是:勤有功,嬉无益。大宝不停地追问:为什么大人要打小孩?为什么小孩不可以玩?不可以动?这些问题我都无法回答。于是我买了很多书,不管英文荷兰文,只要能答疑解惑就啃;还报了各种培训班,钻的越来越深。啃了四年,关于幼儿养育的这张复杂拼图越来越清晰:
原来孩子身上早就被大自然预埋了各种程序,时间到了,自会按次序打开。大人着急,多吃多学多补,反倒会伤害孩子。
原来孩子的大脑,身体,和心理成长设计如此精妙,嵌合如此紧密,当真是一环扣一环,有了第一步才能有第二步。如果从一强行跨越到三,报应必至。
荷兰人看似放羊的教养方法,不背书,不补课,一天到晚各种玩,其实是配合大自然的精妙设计,顺势而为的科学。用每一个孩子喜欢和适合的方式去引导他,让他做最完整和最好的自己。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是最高水平的教育! 这对家长和老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不仅仅是育儿知识,还有大人自己的心理调节,大人的价值观和言传身教。为人父母其实是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经过那次心理治疗之后,我开始恶补育儿知识,并淡出职场,做起了家庭妇女。原本以为做家庭主妇应该很累,整天要吼要管孩子。但我选择像荷兰人一样放羊:即放权又放责。让孩子带我领略她的世界,让她自己做选择做决定,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用吼也不用管了。可以是很小的事,如穿什么衣服,吃不吃饭,上什么兴趣班等。她可以选择穿得少,但生病了不能玩的后果她自己担着;她可以选择晚上不吃饭,但半夜饿了她只能忍到天亮;她可以选择上什么兴趣班,但一旦选了,就必须上完一学年,不可以中途后悔。磨合一两次以后,孩子学会了自主思考,有了规则感和责任感。她学会看天气预报,体会什么衣服适合什么温度;选兴趣班她也贼精,要试上好几节课才做决定,从内容/老师/距离远近全面考量;晚餐她会少吃糖多吃饭,因为糖不耐饿,而饭耐饿。暗地里我设置了很多坑,她一准掉坑里。如:换季的时候,我会添置她中意的当季衣服,放在显眼处,她一开柜门就能看见。衣服的颜色和图案令她欲罢不能;各种兴趣班也是事先挑选过侦察过,才有意无意地让她看见宣传册的;她床边有个水瓶,每晚灌上新鲜的温水,万一肚子饿了,那就喝水充饥再接着睡吧。
现在大宝八岁,还是瘦,但身上肌肉分明,身体敏捷且有力气。她从一个不说话的孩子,变成班里的小演说家,完全没有过去的羞涩和胆怯;学习也很出色,老师说她的水平可以跳两级,但她自己选择留在班里,和同学在一起。更加令人欣慰的是,她经历过两次霸凌,两次都被她得体和有尊严地处理了。按照美国著名儿科医生Stephan Cowan的理论,她是个“火”行孩子,正在逐步展现一个属 “火”的孩子该有的特征和长处,果然恰如其说。我们只需在她擅长的地方鼓励她肆意绽放,在她不擅长的地方降低期望,过得去就行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荷兰人这样说,这样做,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会得到什么结果。
作者张畅:(Eileen Zhang) 荷兰籍华裔,中荷商会总裁。祖籍湖北,来自苏州。1997年江苏大学外语系本科毕业,2001年移民荷兰,转向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在苏州–德国–荷兰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涉及供应链,市场营销,市场开拓,项目管理等,讲流利的英语,荷兰语与中文。2008-2014年担任荷兰国家贸易促进中心亚洲部部长,在6年期间将亚洲部经营成为荷兰最大的亚洲经贸平台,含6000余家荷兰企事业单位,资源遍布中国,荷兰,东欧与东南亚。
2015年张女士脱离荷兰国家贸易促进中心,成立了自己的经贸平台:中荷商会 (CNBA)。除原来的企事业资源以外,中荷商会还致力于将荷兰先进的养老及幼儿教育理念,经验,知识,技术与质量体系引进中国。先后与数家知名荷兰养老机构,幼教机构,教育产业协会和高校签订独家合作协议,逐步将先进的知识,经验,质量控制甚至机构引进中国。
张畅老师是教育领域的学者和资深的公益人。她乐意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有兴趣的父母、老师分享。她深爱自己祖国的孩子,虽也知道中国国情不同,但孩子的发育是科学,是无国界的。懂得顺势而为,大人和孩子都可以少走一点痛苦弯路。
这次讲座共分6讲。有兴趣可与我联系:
阿信,微信(ashing21)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