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桃城镇环城路98号的永春县医院,始建于1888年,距今已有133年的悠久历史。
1888年,英长老会医疗传教士颜大辟应邀出诊来到偏远山区永春,在城西五里街尾开设了临时诊所。
颜大辟与陈宣令牧师
1893年,英长老会在五里街真武殿边(现中共永春县委党校所在地)购王氏旧屋三座及田地四亩,建永春医馆,1894年永春医院正式开业,英国长老会派骆约翰(Dr.John Cross)主持院务。
美卫理公会传教士站在永春真武殿前
1904年,33岁的医学博士马士敦受长老会派遣来永春接替骆约翰医生担任院长。他鉴于医院设备简陋,就向英国慈善部门募捐巨款。
马士敦(1871-1961)
1906年,在真武殿原址翻建洋式楼房四栋,作为新院院舍。新院设有挂号处、候诊室、手术室、药剂室、教学室、大讲堂、学生宿舍、男女病房、医生楼及协理楼等,后又安装电灯、自来水,添置X光机、显微镜及外科医疗器械,设病床100多张。医院的服务范围扩展至邻县,病人多来自德化、大田、莆田、仙游、南安等县。在马士敦医生的努力和奉献下,永春医馆更名永春医院,成为当时国内颇具规模的一流的现代化医院。
医院外景
1918年,长老会的传教中心移向泉州,永春医院大部分设备并入泉州惠世医院。1919年,马士敦医生应北京协和医院之聘,离开了他服务15年之久的永春,永春医院停办。
笔者在泉州惠世医院寻访
1922年,英国教会又派南任贤医生来永春,复办医院。
医馆正门挂着“救主圣教医馆”
1927年底,因地方治安混乱,医院再度停办,南任贤回国,医院重要设备移到泉州惠世医院及鼓浪屿救世医院。医院停办后,地方士人及教会长老执事深感医院对保障民众健康必不可少,于是组织医院董事会,向英教会租借院舍继续办院,但因经费不足,接办一年后又停办。
鼓浪屿救世医院
1929年,英教会重新收回院址,更名为英基督教永春医院。英教会不再派英籍医生来医院,而是聘请华人医生庄志烈为院长,主持院务。经费由惠世医院按月津贴银圆150元,不敷由地方士人和侨胞捐助。如遇到重大困难而无法解决的病例由惠世医院派医生来永春协助诊治。
永春医院
1936年,抗日战争即将爆发,英籍传教士只能避难,就委托当时的永春医院院长庄志烈变卖,将所得的资金投入永春医院用于添置设备。岵山的王日富购买福兴楼,王灿购买福星楼,儒林的邱殊购买福山楼。这样,“姑娘楼”从外国人转移到中国人的手里,由于“姑娘楼”的建筑面积大而实用,一段时间内还成为部队的宿营地指挥部和卫生所、永春民众的疗养所和工厂的厂房及工人宿舍。
“姑娘楼”之一的福星楼
1930年至1934年,医院曾两度被民团占用并拿走部分物资。1939年5月,泉州培元中学内迁永春县蓬壶,为便利学生诊治,永春医院就在蓬壶设分诊所。
泉州培元中学
1950年底,泉州惠世医院停发津贴费。1951年底,医院改组,成立永春医院院务委员会,黄贞明为正主委,庄志烈为副主委,经费自筹也接受外资津贴。1952年10月,医院被县人民政府接管,当时有医务人员27人,李长庆担任院长。随后县政府拨款、华侨捐资扩建院舍,增添药品器械、病床。
庄志烈与家人合影
1956年7月,永春医院与县卫生院合并为永春人民医院,后仍称永春医院,迁入县城西北角新建的院址。合并后的永春医院人员增至64人,病床100张,设内、外、儿、妇、五官、中医、放射、理疗、检验、护理等科室。医务人员大部分是大、中等医学院校毕业生。此后,医务人员、病床逐年增加。尤扬祖、李延年、郑仓满为首的华侨热爱祖国、情系桑梓,捐资兴建扩建医院门诊楼、病房楼,捐赠救护车及医疗配套设施。
永春县医院
若有奉献可按住
下面本微信专用二维码
然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为本寻访传教士足迹平台奉献
—欢迎转发–
(不做传教士、可做传教事)
寻访者手机、微信:139 688 3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