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五去团契,竟然不期然见到了Jessie,而且还送了我这本《重生在彼岸》。 说来惭愧,这本书我本要买的,怎么一来二去就忘了。
而周五时我正为上周的阅读量懊恼,这一周到那时为止才读了十几页书,创了读书计划以来的新低; 除了各种忙之外,在读的《过犹不及》也是我的跘马索,这是本颇神奇的书,我一翻开就从里面看到了我想读的话,但之后就再也无法前进,每次一想好好往下读就开始打瞌睡。
《重生在彼岸》成了我上周的阅读量的拯救者,我几乎是在周六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其中几次落泪。怎么说呢,这本书文字很朴实,但里面的笑与泪都是真实生命的凝结,细思起来,云淡风轻的描述背后都有一段面对苦难的心路历程。
若真有苦难,将如何面对? 成为基督徒会有所不同吗? 这是从慕道至今不时会在脑海深处闪现的问题,也不时有朋友会问起。 这本书从普通人的视角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说说最让我感动的几点。
▼
首先是光盐社的同工们为这些到异乡的患病同胞们所做的一切,那么充满了爱和热诚,不计回报与代价,使得他们的生活, 在陌生的异乡,感到温暖,感到苦难中仍有喜乐 。
之前有姐妹在群里问同理心与代入感,因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没有发言。在这里谈下自己的浅见。
以我粗浅的心理学知识,知道“有同理心但不要有代入感”是心理医生们的一个重要的原则。 同理心其实就是舒舒以前曾说过的,“以我的伤口去贴着你的伤口”–因为我也曾经痛过,所以我更能理解你的痛;或者,即使我并没有这么痛过,但是我能够想象、理解你的痛。
关于后者,我赞同Kenny在“关于苦难”文中所引C.S. Lewis的话:
但是有没有人——-有没有人有这个脸面——去安慰一个哀恸中的、失去孩子的母亲?假如他自己并没有经历过这种丧子之痛?
不,不,这里确实没有你说话的份,你不够资格。当你的心破碎之后你再想想怎么说。
这其实也是包括我的许多人在面对别人苦难时往往讷讷不能言、顾左右而言他的原因。
但人不可能在经历了每一样苦难后再去安慰他人,善于学习的人不仅从自己的经验、也从别人的经验去体会和学习。 光盐社的同工们从各种细节之处去体会和留意,让人感慨。仅一个旅途归来时被预先填得满满的冰箱,就已胜过千言万语。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是谓也。一席盛宴,不如干渴时及时递上的一杯清水。如何成为递水的人,值得深思和学习。
没有同理心的人做不好心理医师,有代入感的人不能做心理医师。我们毕竟是充满了局限性的人,没有能力如耶稣般承受所有他人的苦难。 若认为自己有能力,那就反而是一种狂妄、以为自己是神了。 与他人同悲,是将他的眼泪分掉一半,而非流尽自己的眼泪。 真的很欣赏光盐社的同工们在帮助苦难中的人们时不是同陷悲戚, 而是通过信仰带给他们爱、喜乐与盼望。 唯有来自神的大爱能做到如此。
▼
另外很触动我的一点,是在恶疾面前,至爱亲人之间的不离不弃、一往情深。 通常而言, 父母对孩子较易做到,孩子对父母、夫妻之间则似乎更经受考验。 读到丈夫抚摸着妻子化疗后新生的头发深情地望着她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有时候不免追问自己是否能做到?自己的亲人是否能做到?事实上是除非到了那一刻,谁也不能知道,可能你以为自己能做到,其实不能;但也可能你以为做不到,其实却能。 唯有请神保守我们的心。
前面在女儿学校的家长群里有不少如何对待菲佣的讨论,有我的熟识的姐妹分享,虽然家中菲佣当初为了去加拿大而匆忙辞工、带来了不便,但是知道她现在加拿大安居乐业心里也为她高兴。 这在以雇主心态对菲佣的一片谴责声中是不同的声音。
在书中看到了一段话,觉得很能Echo这个案例。 在“有限里活出无限”一文中, 舒舒写道:
你如果将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自己身上,你的生命无论有多长,只能走出一条直线。若你往左右走开去,多关注一些别人的需要,造就别人的生命,是不是你的生命就有长有宽有面积了?生命就由此变得丰富了?
是啊,保罗说,“无论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林前10:24),这点要做到很难,但除了聚焦自己的需要之外,也将别人的需要考虑在内,我们一定会变得更为宽容,生命也定会更丰富、更喜乐。
想要购买《重生在彼岸》的朋友,可以在后台留言,谢谢!
▼阅读过往文章▼
一束光所有文章目录
将花朵活成种子/东方月
迷宫与出口/Dino
讨厌的飞机&三十七度的恩典
亲爱宝贝,也用你的鼓励让爸妈灿烂一下吧
爸爸妈妈,你想你的孩子长大以后对你说什么?
他停车在水深之处
一只流浪猫与一个流浪汉的故事
梦想与承诺,孰轻孰重?
长按二维码打赏支持平台
舒舒电台“爱的不朽传说”现在考拉FM上可以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