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4 10 月, 2024
spot_img

李主任——牧师 还是医生?

李主任似乎不是一个治疗癌症的医生。


他目光柔和,态度谦恭又和善,说话非常温柔。和病人交流时,看着你,微笑着,耐心又亲切。当他觉得言语表达不清楚时,他会画图,详细解释他的想法。


他的声音不高,像一缕春风,带着安慰人的能力。有时恍惚中,坐在面前的他,好像不是一个医生,而是一个牧师。


记得第一次找他,那时我们已经出现耐药迹象,而期望加入的临床试验组又一直杳无音信,压力非常大。李主任和我们详细分析了病情,建议放疗。当我们表示不愿放疗时,他问,你觉得等这么久,你的心理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么?


是啊,我们能否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可否忍受也许遥遥无期,甚至漫长等待的煎熬?说实话,我们还真的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也从来没有医生这样问过我们。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医生提及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对于面临生死考验,时刻承担巨大精神和心理压力的癌症病人来说,心理的感受至关重要。在很多医生几乎无暇顾及,甚至有些选择性视而不见时,李主任却随时在考虑病人的心理承受力,体谅病人的情感。在他眼里,病人是需要尊重的鲜活个体,是有细腻情感和复杂心理活动的个人。


看病结束,临走时,他突然有些孩子气的问:你下次还会来找我看病么?我有些愣住了。因为以前见过的所有医生,从没有人问过我们这样的问题。预约挂号,从来都是病人自己的事情。


在忙碌的喧嚣都市,每天穿行在熟悉又冰冷的钢筋水泥工事里,人像一个程序化的符号,甚至我们自己也理所当然地把自己视为一个冷冰冰的代码。癌症病人,是在深海中无助漂泊的人,任随风浪拍打、沉浮,孤独,静寂地等待,在震耳欲聋的死寂中,清醒的面对自己。当一个素味平生的大夫突然如此不加掩饰的表达对你的关心时,你是否感动到想流泪?


近几年来,肺癌一直高居全国肿瘤发病第一位,且越来越年轻化。李主任的个人简介只有一项,主治肺癌。他一周出诊两次,全国各地患者莫名而来,他的的号很难挂,预约排队往往需要等到一个半月之后。没办法,我只好在好大夫在线上找他申请加号,或者留言找他咨询。


不同医院的影像科读片水平差别很大,有时会发生误读误诊。有一次,医院影像科的核磁报告出现了脑膜转的字样,我惊惧不已,赶紧找大夫咨询。由于时间太紧,我只好在好大夫在线上给李主任留言,向他求救,询问如何处理。头一天晚上睡觉前,我把手机调成了静音。第二天早上起来,我打开手机,突然发现有两个未接电话,我赶紧打过去,才知道是李主任家里的电话。原来他发现我的问题紧急,需要马上处理,他没有选择留言,而是直接给我打电话,希望告诉我如何处理。遗憾的是,我没接到他的电话,他又给我留言回复。


在国内,我是第一次见到医生主动给病人打电话,而打电话的,是我只见过两次的李主任。


李主任医治,不拘泥于教条,而是根据病人的个人情况,特别考虑病人的感受,根据他所了解的医治信息,进行灵活调整。去年底,我找他,咨询下一步的治疗意见,李主任提供了一个化疗方案。我问他,是否还有别的治疗方案,他突然满面红光,非常兴奋,对我说,你也可以使用这个药物,听说这个药物是“神药”,疗效好,安全性高。而他所说的这个药物,国内没有上市,国外试验的数据也不清楚。很少有医生会把信息如此之少的药物推荐给病人,何况这个药物国内没有上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万一引起医患纠纷呢?


这就是李主任,为了病人,他不吝啬于分享自己的医治经验,而根本没有考虑,这是否会把自己置于险境。


所属主题
蒋效中 蒋唐说
蒋效中 蒋唐说
关注公义,追求自由,聚焦社会与文化领域的公共话题。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