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8 11 月, 2024
spot_img

《苏格拉底遇见耶稣》随想

《苏格拉底遇见耶稣》随想

一切都是从亚略巴古开始的。

苏格拉底的门徒,以彼古罗和斯多亚两门的学士,遇到了使徒保罗。将死的希腊遇到了重生的希伯来。然而他们有的,保罗都有。保罗有的,他们不认识。

希腊人曾经爱慕神,盼望神,信仰神。只是很快他们就爱上了爱,信上了信,盼望着盼望本身。

他们称之为理性。

既然理性从未真正找到神,所以信仰失落也就无从谈起。未曾受过天启的,并不思念上面的事。

苏格拉底的痛苦正在于此。他是梦中口渴之人,醒来后虽然忘记了一切,仍旧口渴不已。

追问是一种方法,不是一种结构。所以理性属于信仰,信仰不属于理性。口渴的人需要喝水,不止是研究水。纵然你更喜欢研究水而不是喝水。

可是你究竟该如何确定,你喜欢的不是假的,不喜欢的不是真的?你又如何否定,你喜欢的并非是“真”而仅仅是因为你喜欢,是因为对你有用,会让你暖洋洋或者得意洋洋?

无神论认为,自然之外,并无上帝。泛神论认为,上帝之外,并无自然。所以他们都不信“超自然”神迹。因为前者认为没有“超”,后者认为没有“自然”。

夹在两者中间,苏格拉底不开心,更不甘心。

所以穿越而来的他很快就明白了:童女怀孕,死人复活,道成肉身,是唯独清楚知道创造者与受造物之本质区别的人才能相信的。并且这不是谁都能领受,唯独赐给谁,谁就有了。

正如写得出“物物者非物,名名者非名”的那一位,无非就像黑门山上喃喃自语“这里真好,我要为你们搭三座棚”的彼得。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甚至,“真好”的“好”是什么意思,本身都没有确定。究竟是因为上帝喜欢,那才叫“好”,还是因为那本是“好”,所以上帝喜欢?

唯名论和唯实论在加利利渔民的脑袋里掀起的风暴,穿越地中海和中世纪,搅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让亚里士多德声称爱老师不能胜过爱真理,让路德声称爱教会不能胜过爱圣经,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声称爱真理不能胜过爱基督——即便你的理性能够证明这两者居然是分开的。

因为当上帝在荆棘篇中称自己为“我是”之时就已显明:祂是唯一的主体。

可我们却总想把祂当客体研究。

我们的思想不是万物,所以它才能思想万物。在此意义上,我们的思想固可算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但神的名字却是不可撼动的主体。那么,当我们思考上帝时,我们究竟是在干什么呢?“我是”所启示的主体性(我)与存在性(是)的统一,若不被当做思考的基础和追问的动力,无论何种意义上的“我性”与“是性”又该如何协调呢?

上帝给出的答案是,道成肉身。本就合一的真理的主体性与存在性,到了时候,显给人看。永恒进入时间,上帝变成凡人,预言成为历史。然后耶稣说:未有亚伯拉罕之先,我是。

从此时间有了刻度,理性回归本位,生命显出方向,万物获得意义。

因为耶稣活着。不是活过,而是死过,然后活了,现在活着。

所以,不是春天的时候复活节来了,而是复活节的时候,春天来了。

《苏格拉底遇见耶稣》随想

《苏格拉底遇见耶稣》随想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

所属主题
暮云的半导体
暮云的半导体
本公众号的内容是我的讲章、评论、诗歌、译文等。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