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公号“静默溪水旁”,就可以关注了
微信号:zhaohewei
记承天寺夜游不是我去寺庙里游玩,而是宋代的苏轼先生所写的一篇古文,内容如下: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我引用了这样多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美丽的回忆,对于苏轼来说,一千多前的夜晚,自己难以入睡,看着窗外月色正好,就去找自己的好朋友张怀民,时至今日,我们都没有见过苏轼长什么样子,更不知道张怀民是长什么样子,然而我们可以想象到他们二人在月光下漫步的情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他们在谈论什么?又走了多远的路,我们不得而知。
我在小的时候,也喜欢有月亮的晚上,村里还没有现在的水泥路,是月光下乳白色的土路,坑坑洼洼的,我们和村里的孩子一起去野地里,能闻见麦苗的味道,广阔的麦田在月光下安静着,天空中是皎洁的月亮,如同鲁迅先生描写闰土的情景。
在有月亮的晚上,人的心容易静下来。白天的燥热不在,唯有清冷的月光,白天的嘈杂也不在,只有夜晚的清幽,古诗写的真好啊!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我想象着这样的夜晚,想象着这样的院子,院子里有树,院子里的地在月光下显得像霜一样白。空气中有丝丝的水汽,在朦胧的树枝上卧着几只鸟儿,连桂花树都湿漉漉的。
这是人间的美好,是文字难以表达的美好。
写下这些给信仰有什么关系呢?我有时候在想人类栖息在同一片天空下,栖息在同一片月光下,仰望天空,是否会有同样的感觉。
古诗里说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意思是小的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叫做白玉盘。每当我看到头顶的月亮我就想还有多少人没有真正仰望过,当月光倒映在人间,有多少人类能够理解神的心意,又有多少人认识到神的创造,在创世记中提到,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古诗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古诗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古诗还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在古代没有洗衣粉,最繁华的长安城里的百姓趁着月光在夜晚洗衣服,对于以诗出名的大唐,月在诗人的诗中出现了无数次,那是一个神奇的朝代,也是一个对神所创造的万物讴歌最多的朝代。
无论是海上还是乡村还是古都长安都有月光的倾泻,仰望星空的人是会有丰富的情感,苏轼和张怀民两个人在月光下漫步长谈,谈的也是人生中的长长短短吧。
他自己曾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在中国的文化里月亮上是广寒宫的所在,苏轼多么想脱离这个世界的烦扰,去一个皎洁清静之地,却觉得高处不胜寒,是的,今天我们知道月亮上是荒凉的,只是基督为我们预备的家园是在天上的,而不是在一个荒凉的星球上。
耶稣在圣经上对我们说: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你们也知道。
人们一直向往月亮上有另外一个世界,或者向往更高的天上有另外一个世界。人们编织了很多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也好,吴刚桂花树也好,都是寄居在地球上人类的一些美好的想象罢了。
人们若在月光满满的晚上,安静的看着这广阔的天宇,感受一下夜晚的清冷。我想我们应该抛弃那些虚无的神话故事,在思念充满的夜晚思念一下起初的创造吧,大卫说的好:
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
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
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
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
我走在有月亮的晚上,我感到万籁俱寂。在这样舒服的秋季,我仰望夜空,感谢我的上帝,为了使我们能够看得清这温柔的夜空,为了使我们可以三五一起散步谈心,他为我们预备了多么好的月亮,使我们可以穿越几千年的光阴,体会到共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