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2 12 月, 2024
spot_img

中国思想史(五):佛教中国化

佛教虽说是东汉传入中国,但发展时期却在南北朝,包括隋唐。从宗教的角度来看,佛教不应该被列入宗教,佛亦人,人亦可成佛,宗教人神不可混淆。这种思想特别符合儒家文化的人生观,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满世界都是圣人。好在佛教还有一彼岸世界,否则就真的不能算为宗教,但仅仅有一彼岸世界,又不同于宗教之彼岸世界。

佛教在中国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第一阶段,以轮回因果报应为主,与中国民间阴阳祭祀巫术相配合;第二阶段,自释道安、鸠摩罗什到玄奘法师,此阶段思辨胜过修行;第三阶段,佛教中国化,主要以禅宗为主。

佛教虽然宗派众多,但各派都有一些共同信奉的基本观念。“业”可以理解为人的言语、行为和想法,包括意念,只要有“业”必有“报”,“业”是因,“报”是果,即因果报应,有时候会马上得到“报”,有时候会来的晚一些,但肯定会有“报”。死也不是结束,它也只是因果循环中的一环,所以今生的“业”,死后继续有“报”,如此无穷循环称之为“生死轮回”。

“众生皆苦”的根源就是“生死轮回”,从生死轮回中唯一解脱的办法就是“觉悟”。佛教各派种种教义或修行都是为了启发人“觉悟”,人觉悟之后经过多次再世积累的“业”,便进入“涅槃”,这就完成了对生死轮回的唯一解脱。

竺道生(355-434)东晋佛教学者,鸠摩罗什的著名门徒之一。他提出“善不受报”解决“业”的问题,另一方方面“顿悟成佛”来解决“觉悟”的问题。我们今天普遍认为佛教应该提倡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怎么“善不受报”呢?

“善不受报”并非指善不会受到“报”,只要有“业”就有“报”。道生指的是为了“报”而“善”,这实际上“业”已经被玷污了。道生的意思是人不能为了回报而行善,行善也不能为了回报,这种“业”的动机也不可能有好“报”。后来,慧远发展了这种观念,既然有“业”就有“报”,无“业”是不是就不“报”了。

“顿悟成佛”的思想对后世影响也特别大,否则就不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生认为“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这是成佛的必要条件,但没有“顿悟”则无法成佛。一个人即便学“悟”,也并不意味着“悟”,更谈不上“顿悟”。

谢灵运认为通过学,人可以排除杂念,这就是排除“业”,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消灭“业”。除非“顿悟”,人才能消除杂念。人一旦“顿悟”,现象世界就成了佛的世界。道生的理论实际上就是后来中国的禅宗。

“禅”英语翻译为“沉思”或“冥想”。按照禅宗的说法,它的起源来源于释迦摩尼的的佛法,只是不同于佛教教义,而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并且释迦只传授一个弟子,菩提达摩则是这种“心法”的第二十八代弟子。

菩提达摩则于南朝宋末来到中国,其后几代的传承者依次是慧可、僧璨、道信和五祖弘忍。弘忍弟子神秀创北派,另一弟子慧能创南派。后来南派压倒北派,禅宗弟子推崇慧能为六祖。

六祖慧能只是将道生的“顿生”理论发扬光大,道生顿悟如登高山,六祖顿悟如履平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禅师们为了让弟子理解“顿悟”说了一个比喻,“顿悟”犹如桶底突然脱落,桶里的东西在刹那间都掉了出去。修禅之人也是如此,突然心里的东西突然都没有了。这当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解决了问题,而是原来所有的问题刹那间都不是问题了。

“顿悟”之后,人也非变了样。禅师们常说:“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所属主题
大圐圙 人文圐圙
大圐圙 人文圐圙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