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纪念碑是李爱锐(Eric Liddell)的长眠之地。李爱锐虽然代表英国参加了 1924 年的巴黎奥运会,但他其实是在中国天津出生的苏格兰传教士之子。不幸的是,二战期间,他被关押在潍坊附近的日本拘留营中,最终长眠于此。他的照片被庄严地镶嵌在那里的灯柱上,成就被镌刻在一块大花岗岩石碑上。著名作家邓肯·汉密尔顿(Duncan Hamilton)在他精彩的李爱锐传记中这样写道:“这是共产主义国家对一位基督徒的致敬,中国以他为荣,他是中国首位奥运冠军。”
奥运冠军
我们有诸多理由铭记李爱锐这个名字。今年夏天是 1924 年巴黎奥运会 100 周年,就让我们一同重温李爱锐当年在 400 米赛场上技压群雄的辉煌时刻吧。
说起李爱锐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到他与同胞短跑名将哈罗德·亚伯拉罕斯(Harold Abrahams)之间的对决。当时,这两位选手可谓 100 米和 200 米赛场上的夺冠大热门。然而,李爱锐却因为奥运会的 100 米预赛安排在主日而选择了退赛(亚伯拉罕斯后来赢得了这个项目的冠军)。李爱锐因宗教信仰而做出的这一决定,后来被搬上了银幕,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电影《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中的情节。
到中国传教
然而,我们铭记李爱锐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毅然放弃了运动生涯,选择更崇高的使命。当他从巴黎奥运会凯旋归来,受到民众热烈追捧之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回到中国,做宣教士。
当时,体育运动在英国日益风靡,许多人认为李爱锐留在国内可以影响更多人。事实上,他从巴黎载誉归来后的第一个主日,在一间苏格兰教会讲道时就座无虚席。他讲的是《诗篇》119:18:“求你开我的眼睛,使我看出你律法中的奇妙。”
如果李爱锐选择留在英国,继续他的运动事业,这似乎正契合他传播福音的心愿。有人问他为何要放弃这样一个大好机会时,他只是简短地回答:“因为我相信神之所以造我,是要我去中国。”第二年夏天,他沿着横贯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铁路,穿越俄罗斯,一路南下,来到中国。在这片土地上,他为宣教事业奉献了 20 年时间。
忠心仆人
毫无疑问,我们记得李爱锐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如何度过人生最后的日子。1944 年,当日军的铁蹄进一步侵入中国大地时,李爱锐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其中一个还在襁褓中)被送往海外,以躲避战火。事后看来,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也许应该把所有宣教士都撤离,但李爱锐却坚信自己应该留下。
李爱锐继续忠心事奉了数月,直到最后与 2000 多人一同被关押到潍县(今潍坊市)的一个集中营。即使身处囹圄,他的事工也从未停歇。集中营环境恶劣,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但是他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到营地年轻人的服事中。朗登·吉尔基(Langdon Gilkey)动情地写道:
跑完当跑的路
使徒保罗将自己生命的终点比作跑完一场赛跑:“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提后 4:7)他以此勉励提摩太,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要在人生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直到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基督徒的一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我们不仅要起跑,更要坚忍到底。而我们以怎样的姿态冲过终点,最能见证我们所信仰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