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2 1 月, 2025
spot_img

生死和离别,或悲伤,或喜乐

3天前,香港老戏骨廖启智因胃癌去世。


有文章说,十几年前,廖启智3岁的小儿子被确诊血癌,医治近三年后最终离世,妻子悲痛难忍,患上抑郁症,廖启智拼命挣钱,压力山大,以致身患胃癌。


看起来,廖启智经历了悲情的一生。


这两天,“杨太太|廖启智的故事并不悲情”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杨太太提供了廖启智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视频中,廖的小儿子去世后,在追思会上,廖启智和妻子面带微笑,满怀喜乐和平安,和大家分享了儿子诺诺的故事。


他们说,是儿子诺诺让他们学会了交托和喜乐。


如何看待生死和离别,特别是和夫妻、父母这些至亲分离?


这几天,我在看《山雨:富能仁传》和《客旅:瑞典宣教士在中国西部的生死传奇》,书写的都是民国时期远渡重洋,不惧生死,深入云南荒凉山区宣教士的故事。作者都是宣教士的女儿,其中《客旅》的作者路得在云南度过了她生命中最美好,也是最危险的童年、少年时光。


富能仁来自英国,作为伦敦皇家学院的工科生,他精通数学,极具音乐天赋,具有无限美好的前途。但在读大学时,他就清楚听到神的呼召。大学一毕业,他马上向中国内地会提出申请,要去中国宣教。


在偏远的云南山区,他被克钦人追杀,险些丧命;被土匪抢劫,身无分文;差点被愚昧的百姓当作活祭献上。但他靠着从主而来的信心,存心忍耐,坚定不移,创造了傈僳族文字,将圣经翻译成傈僳族文字,终于拯救了这一片土地上很多失丧的灵魂。时至今日,很多朴实的傈僳族农民还在用天籁般的和声传唱他当初教的圣歌。


1938年9月25日,因患恶性脑疟疾,富能仁被天父平静地接回天家。


当地人回忆说,富能仁从来到云南西部起,就从没有想到过要离开。


柏格理一样,他把自己的生命和对中国西部百姓全身心的爱交给了这片土地。


和富能仁不同,《客旅》讲述的哈拿一家的故事更为传奇曲折。


哈拿14岁被神呼召,要她去中国传教。20岁时她和一行的其他七位瑞典宣教士历尽辛苦,漂洋过海,来到偏僻贫瘠甚而凶险的云南和缅甸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传教,疾病、艰苦、凶杀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不到3年,就有两个年轻的姊妹先后因为难产去世。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随即南下侵入缅甸,哈拿和丈夫卡尔一家三口被关进集中营,受尽折磨。日本败退前夕,卡尔惨死于集中营,哈拿奄奄一息时终于被美国军队营救。


因为将生命完全交托主,为主做工,二战结束后哈拿和女儿回到瑞典,因为治疗住院和归国旅行,哈拿母女背负着瑞典政府10000克朗的巨额欠款,这相当于瑞典一个普通工人两年的工资。


没有房子,经济缺乏,哈拿只好将三个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


哈拿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她就参加宣教团四处作见证


她所去的教堂专门设立了各种基金,教会借机筹集到大批捐款,但哈拿却没有拿到一分钱。她还要找朋友借钱,为如何支付50欧尔的车票钱发愁。


有个老夫妇看到哈拿孩子路得的缺乏,将一个盒子作为礼物,交给路得,盒子里面竟然是带着破洞的旧衣服。


虚假的爱心带来的,往往只有伤害。


最后靠着律师朋友向日本要的赔款,哈拿才最终还清了瑞典政府的这笔欠款。


2001年,路得重返云南,回到魂牵梦萦的幕水村。56年过去了,这个村庄的所有村民都成了基督徒。


柏格理、戴德生、李爱锐、艾伟德、富能仁……为了更多的人认识上帝,这些宣教士将生命献给了这片多灾多难、饱经沧桑的土地,他们再也没有机会见到自己的亲人,踏上故土。


他们就像一粒粒麦子,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死了,历经百年,今天结出了无比丰美的硕果。


生死离别,追思会上,很多人并没有像廖启智一样满怀喜乐和平安。更多的时候,亲人们往往悲痛不已,泪流满面。就像见到死去的拉撒路,耶稣也会一样流泪。


或满怀喜乐,或悲伤流泪,都是我们生命的常态。


因为,那些逝去的亲人们并没有死,他们只是睡着了,直等到主最后的号角响起的那一天。



神说要爱人如己。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爱是如此缺乏。因为缺乏爱,很多人往往沦为挂名的基督徒。


当身边的人身处困境,缺衣少食时,不是去提供食物和衣服,一味的帮补,却在旁边一本正经地说,为她祷告吧。这和雅各所说的“如果有弟兄或姊妹缺衣少食,而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身体所需用的,那有什么用处呢?”并无二致。


当他人身患癌症,不是本着爱心去安慰、关怀、帮助,却选择性地失明,视而不见,在群里兴高采烈地讨论“五千块钱的包并不贵”。


当有人出于朴实的爱心,愿意为癌症病人推荐治疗方案时,有人却在那里冷嘲热讽,发出“有人愿意信中医可以治疗癌症,就让他信去吧”的讥笑。


如《富能仁传》所言,“对于神的呼召,基督徒嘴上说的好听,行动上常常敷衍塞责”。


对于这样的人,大家习惯称之为挂名的基督徒。然而,在我们生活的世界,这样挂名的基督徒却屡见不鲜。


提摩太·凯勒在《慷慨的正义》里说,“如果上帝给你世上的资源,而你却不与他人分享,你就不光是吝啬,而是不公义”。


因为被罪玷污,我们常常缺乏爱,缺乏怜悯,更行不出公义。


真正的公义源于上帝,来自于神的爱。如果我们远离、弃绝了神,我们也就远离弃绝了公义和爱。


唯有像主耶稣那样谦卑服事,世人的爱心才能被真正激发。唯有在服事中才能真正学会谦卑,也唯有在服事中才能尽力学习爱人如己。


但在世上,面对各种各样的罪恶,甚至来自教会的不公时,我们常常会抱怨,愤怒,怨恨。对他人愤怒,向亲人抱怨,甚至怨恨上帝。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时时处于烈火之中,被愤怒点燃,灵魂扭曲,无法自由呼吸。


怨恨,苦毒,腐蚀人的灵魂,使我们陷于仇恨、争竞、杀戮,无力自拔,以致最后变得面目全非,自己都无法辨认。


常人如此,宣教士同样面临类似的挑战。


怎样才能不被怨恨和苦毒的罪所污染、捆绑?


耶稣说,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


哈拿也给出了她自己的答案:说实话,那时我常常感到悲伤。但我必须保持自己的心远离怨恨和苦毒,因为怨恨和苦毒会毁掉我们内心的清洁,并且给魔鬼留下入侵的空间。     

所属主题
蒋效中 蒋唐说
蒋效中 蒋唐说
关注公义,追求自由,聚焦社会与文化领域的公共话题。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