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生的失踪之谜
大学校园里绿意盎然,甚至还有鸟语花香。可外面世界这些明亮的色调却与小丁灰色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为什么他与这一切显得那样地格格不入,为什么他对一切都感到兴味索然?曾经他努力过要改变自己,可是太难了。每一次的立志,都更加证明他是一个意志薄弱,无法自控的人。他似乎永远也做不到按照某种规划去学习和生活。
也许真的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当初进大学的时候,就没有一个很好的开始。苦读了这么多年,他原本以为上了大学就会松一口气了,所以根本就没有做好要在大学里认真学习的准备。就因为头脑里那个念头——“不想让大学成为高中的延续”,他就开始滑落深渊。
每天早上他都是寝室里的起床困难户。再睡一会儿吧,起床如同是在要他的命。等再睁开眼的时候,寝室里已空荡荡的,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与其在课堂的中途引人注目地进入教室,与其面对自己不想学、想学也学不进去的无奈,他宁肯自己一个人待在寝室,面对那种无所事事的空虚和落寞。他也曾努力和其他同学一样,早上按时起床,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可是老师在进台上卖力讲着的符号和公式让他百思不得其解之后,他的耐心就彻彻底底地瓦解掉了。
当初选择这个冷门专业,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只是为了更容易被这个学校录取。他对这个专业完全没有概念,也没有丝毫的兴趣。入学没多久,他就从心里完全放弃了学校设置的课程学习。他宁肯自己一个人躺在被窝里,沉浸在金庸古龙等等武侠大师的小说中,彻底地放松自己,放飞自我。偶尔觉得梦醒,实在心慌的时候,也硬着头皮去某一门科目的课堂上露一下面……
小丁就这样过着他那昏天黑地的大学生活。大三那年,他估计自己离退学不远了,就干脆地把父母拿给他的学费用来买了一台电脑,然后就开始整天玩游戏。游戏也让他忘掉一切,让他的头脑不再纠缠于自己累积的重修课学分、父母知道实情后的失望和愤怒。后来他又开始到互联网论坛上去冲浪。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他沉迷。这个虚拟的精彩世界让他暂时可以逃离无望的现实生活。
他经常光顾一些人气很旺的思想论坛。他发现在那里,凡是带一点愤世嫉俗味道的帖子,都很有人气,下面有不少跟帖和互动。只要你能发出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言论,就很容易引起共鸣。小丁仿佛终于找到了组织,终于找到了一种“有意义”的存在方式:就是批判压抑人性的“机器主义现实”。“机器主义现实”是小丁自创的一个词语,在一群同样迷茫的网虫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后来小丁就在论坛上成了红人。他仿佛因此而找回了自己在现实中丢掉的存在感和尊严感。
后来小丁发现,混迹论坛,底子薄,没有文化是走不远的。为了让自己变成一个“文化人”,他废寝忘食地在把论坛圈里有名气的思想著作都读了个遍,最终写成了一些批判性的思想性随笔文章。发出来之后又引起了强烈反响。后来,有人推举他做论坛的版主。
小丁就这样生活着,虽然在现实里,他在同学们的心目中仍然是一个散漫懈怠、不务正业、不思进取、混天过日的人。但他已经不那么看待自己了。曾经他面对学习认真努力的同学,感到自己抬不起头来。如今却感到自己完全可以在他们面前昂首挺胸了。虽然他没像他们一样每天去教室,但是他觉得教室对一个大学生的意义似乎并不是那么重大。教室里只有老师例行公事地照本宣科。大学里的教室好像根本与一个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与精神塑造无关。小丁的结论是:在大学里,图书馆才是最重要的,至少比教室更重要。
后来,小丁不玩游戏了。大多数时候是泡论坛上,与人辩论,试图对那些满意现实、感恩现实的人进行思想启蒙。与人掐架,被人怒怼之后,心情不好了,又去图书馆泡一阵子。
一些讨论中国当代大学教育的文章和书籍深深地吸引着他。他开始思索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弊端,并探索西方大学教育和中国民初大学教育的理念。他还认真地将一些关键的话记录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他在一本名叫《大学精神》的书里发现了蔡元培的一篇名叫《教育独立议》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特别让他感动:教育是帮助被教育者,给他能“完成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小丁开始在日记中写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大学是要帮助我们‘完成自己’,要完成我们的人格,可是我的大学却只传授给我具体的专门知识,想要把我培养成具有专门才能的工具。他不帮我塑造我的灵魂。当我初进大学迷茫无措的时候,我没有得到指点。后来当我因没有学习状态而孤苦无告的时候,没有获得来自任何方面的关怀和帮助,只有来自行政性政策方面的条例冷冰冰的处罚。学校给我的只是一个固定形状的容器,他拼命把我往里装。如果我不配合,他就要开除我的学籍。他不问我在挤进这个容器的过程中有没有变得扭曲变形,不在乎我有没有受到伤害,而只看我最后的结果,就是看我到底有没有被装进去。而且我没有资格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容器……”
现实毕竟是现实,蔡老先生所表达的只是遥不可及的理想。现实就像一个密不透风的屋子。小丁仿佛感到自己就是鲁迅所说的那些被吵醒的人之一。被吵醒的人要忍受熟睡的人所无法忍受的痛苦。虽然他心疼自己即将失去的学籍,更心疼屋子里安详地熟睡的同胞。
被退学的处罚令下来之后,他反倒不再逃避同学,也不再逃避教室了。他要擦亮眼睛去看一看,同学们是不是在装进这个固定容器的过程中感到很快乐,很舒服。当他和他们交谈的时候,他才惊讶于自己所发现的事实:他们不快乐,很压抑,可是他们甘愿忍受。是的,他的同学们将继续苦乐掺半的校园生活,为将来成为社会大生产中某个环节上的“螺丝钉”,或者成为某种更高级的工具而做好预备。他们愿意继续勉为其难地苦中作乐,而他则将带着无以名状的痛苦离开学校。
然而,他又不可能若无其事地回家。当初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父母大宴宾客,脸上的笑容和荣光让他回想起来就感到心悸。想起父母那张一定会愤怒至咆哮的脸,他绝望了。学校待不下去了,家又回不了。天地之大,似乎再也没有了他可以容身的地方……
一个星期以后,父母从外地赶到学校,找已经失联好些天的小丁。学校老师拿出了小丁的被退学证明,然后协同父母一同报了案。
父母多方求助寻找无果,连日来惟有以泪洗面。他们在小丁原寝室的桌子上看见了几行隐隐约约的钢笔字:“我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或许也是自作自受。这也不能完全怪学校,更不能完全怪父母。也许怪就只怪我,天生就是个喜欢游手好闲的反骨,不喜欢循规蹈矩,不愿意被约束,永远都只想游荡,不知道也不愿意寻找方向和目标。也不知道一种机械化的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我这样的人,或许并不适合这个机械人间的生存……”
小丁的父母不禁又彼此埋怨争吵。从前他们都怪对方对儿子的学习成绩关心在乎得不够,如今他们又都怪对方从前只知道关心在乎儿子的学习成绩,却从来没有关心过孩子的内心世界……
后来,在别人的帮助下,他们把寻人启事发到了网络论坛上,呼唤他们的孩子回家:
“……儿子,你在哪里?回家来吧!虽然你被学校退学了。但是,爸爸妈妈不会再像从前那样骂你,打你,不会再把你关到门外……现在,我们想通了: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失败,不代表你整个人生的失败。爸爸妈妈不再向你要一个让我们满意的成功人生,只希望你平安回来。我们不再为你设定目标,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你身上。就算你被别人看为失败者,没有出息,爸妈也不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们接受你的平凡(但你仍是我们心中的宝贝儿子,我们爱你的心不会改变),不再强迫你成为人上人。相比于儿子的命,我们的面子算个屁!儿子,对不起,当初你想读技校,爸妈死活都不同意,都勉强你去考大学……现在只要你回来。关于你的未来,我们愿意把决定权交给你。你不是我们的附庸。即使你犯了错,失败了,你还是我们的孩子。同样的,虽然你爸妈在对待你的方式上,犯过错,但我们也还是你的父母啊!……孩子,让我们彼此原谅,重新开始吧!就算你不知道方向和目标了,爸妈愿意陪伴你一起去寻找……只请求你,再给我们一次好好做父母的机会!……”
网友们纷纷为他们转帖,一同隔空呼唤小丁回家。然而两三个月过去了,小丁还是杳无音信……
(此文为短篇小说。初稿写于2003-2004年,修改于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