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 10 月, 2024
spot_img

爱的颂歌系列证道之九——爱是恒久忍耐(六)

  经文:哥林多前书13:4-8a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讲题: 
爱是恒久忍耐(六)



恒久忍耐,不是混淆是非,不是包庇纵容罪恶,而是指一个人面对另一个人的时候,内心有一种祝福对方的持续状态。忍耐,重点是指爱的无条件、良善动机的持续性。

一个人在忍耐之时,心里一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痛苦——如果忍耐之中没有任何不舒服、不愉快、不自在、纠结、煎熬、挣扎和对痛苦的承受,那么就谈不上有一种忍耐的状态了。所以,忍耐之中必定隐藏着某种程度的不舒服、不愉快、不自在,甚至纠结、煎熬、挣扎和痛苦。


爱是恒久忍耐,意味着:如果去爱,就免不了会承受某种程度的纠结、挣扎、煎熬或折磨等等。“爱”的出发点和目标,要使我们能过胜过心中的负面感觉的缠绕,使我们即使承受某种程度的艰难和痛苦,也不愿违背爱的最基本动机(出发点)。


爱是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意味着,不管内心是快乐还是痛苦,是平和还是怒气填胸,是喜悦还是忧伤,是高兴还是难过,都不能被受苦的感觉和情绪所控制,不能让感觉和情绪——比如伤痛和愤怒等等,成为我们去爱的障碍和阻力。

除了怒气,还有伤痛的感觉,也容易成为我们去爱的阻碍。

我们心中某些无法释放的伤痛背后,背后到底有怎样隐蔽的真相。我们要揭露这些伤痛的本质,也要借此揭露我们灵性生命软弱,不愿与人和解,不愿饶恕人,不愿向人妥协示弱,不能去爱的根源。


也许我们会以为,我们心中的伤痛完全是别人带给我们的。因为在那些带给我们伤痛的关系当中,我们起初与人交往的动机和初心都是单纯而真诚的,我们只是想和人建立一份和谐、美好、温暖、充满友爱的关系而已。我们以为自己起初也有过爱的热情,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爱的情感遭遇受挫,使我们内心被击打。我们以为自己投入过爱的热情,别人却无情地泼给我们一盆冷水。所以,我们爱的热情才被消减乃至被浇灭了。也就是说,我们以为自己起初也是单纯地想要去善待别人,但是别人却没有善待我们,反倒带给我们伤痛,这样,我们和他们的关系才产生了裂痕,甚至最终破裂。

当我们心中的伤痛成为我们与人建立和谐关系的阻碍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有两种表现:


一.主动与人疏远,和他保持距离,对他的感情从热转为冷,甚至不再往来。就算表面上不再提起某事,从言语上看起来是不再计较了,好像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但实际上,心中还是很介意,很有芥蒂,心中有很深的伤痕和阴影。我们觉得,自己已经看清了他的本质,看透了他的真面目,对他感到心凉,灰心、无望、疲惫。既然我曾经的热情和天真,既然我曾经的真诚被践踏,既然你对我无情地泼了一盆凉水,以此来回报我的好心和真诚,既然你并不把你对我的伤害当一回事,那么,从此以后,我也不会再把你当回事。既然你对我没有表现出你所应该表现出来的那种关怀、在乎、体恤和怜悯,而是用出乎意料的不公正、恶意、冷漠和无所谓来对待我,那么我也把你这个人看得无所谓了。你不在乎我,不尊重我,不爱我,那么,我对你也不会再在乎了,我对你到底爱不爱我,尊重不尊重我,也不在乎了。

总之,我们疏远对方,把对方当作路人。就算这份关系表面维系,我们还是会在心里划上一道防线,把对方推在这道防线之外,使我们和对方不再有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关系联结。


这就是我们被心中的伤痛刺激之后,常常会选择的方式,那就是对一份有裂痕的关系进行冷处理:与一个被我们所看为不可靠、不值得信任、不值得托付真心的人,保持距离,基本上放弃与他的现实关系。再没有什么动力去维护和他的关系了,也不想去爱他了。总之,我跟他是再也回不去了。

就算表面上和对方和好,内心深处依然与对方充满了排斥和心理防御。我们放任自己心中的淡漠和情感隔离。即使对方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改变,我们内心仍然充满了防备和情感抵御——就是那句话,哪怕彼此握手言和了,关系仍然“回不到过去了”。

张爱玲有一部小说叫《半生缘》,里面女主角对男主角说了一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这句话也能描述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产生裂痕甚至破裂之后的状况:“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我们用自己对某个人主动的、固执的淡漠与回避,来使自己在与他的关系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我们受伤之后,可能有的情感和心理反应。



伤痛,还可能会刺激我们,以另外一种方式去对待破损的关系,那就是


二.强势反击——既然你不尊重我,以不公正的方式对我,不把我当回事,或者说看着我好欺负,那么,“你也不要觉得我好欺负!”我们摆出一副强者的姿态或者气概,去震慑对方——你好自为之,你不要以为我好欺负。你不要小看了我,你不要对我太造次了,要是你对我太过分了,我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我们摆出一副强者的姿态,去压迫性地对待别人,来抗拒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来维护我们心中那份感觉到受伤的自尊。



无论是我们选择与人保持距离,冷漠地对待他,还是我们表现出一种压迫性的、要抵挡别人来欺负我的强者气概,这都表现出我们选择了一种强势的自我维护(保护)姿态,以此抗拒和反击别人对我的方式和态度,以此来维护我们的尊严感和自我价值感。

我们身上从亚当继承下来的本性使得我们要牢牢地维护自己的自我,而这个抵挡神的世界的价值体系又误导和影响我们,要把自己的尊严感、存在感和价值感建立在别人对我的肯定和尊重之上。一旦谁否定、拒绝、轻看、忽略、藐视、论断、辱骂了我们,亏欠了、不公正地对待了我们,我们就难以承受这样的处境,也不能胜过心中那种受伤的感觉。我们就不能忍耐,也不能妥协、不愿示弱,不愿饶恕,也不主动和解,更不能持续去爱。我们难以接受别人对我们的否定和拒绝、轻看、忽略、藐视、不公正对待,亏欠,因为这带给我们一种自我受到亏损的感觉,让我们有一种出于本能的惧怕、排斥和抗拒,我们本能地要通过一种强势的自我维护,来维持自己的尊严感、价值感和存在感。
正因为我们觉得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感被别人损害和践踏了,所以,妥协、饶恕,主动和解,持续去爱,这些追求,就显得好像不能再维护我们的尊严和自我价值一样。


如果这样,那么,我们实在是把自己的自尊和价值感的根基都放错了地方。
我们的尊严在于生命是上帝赐予的,我的价值在于上帝爱我们,看重我们,不惜用自己独生儿子的宝血来赎买我们。


别人不善待我,不给予爱和尊重,并不能减损我的尊严和价值感,因为我的尊严和价值感在于我和上帝的关系本身,在于我们深信耶稣爱我,为我在十字架上舍命流血已经赋予了我的生命绝对的价值,真正的,别人所不能践踏和剥夺的尊严。被人亏负、被人轻看、被人否定、被人羞辱,这一切外在的遭遇都不能决定我是怎样的人,唯有上帝对待我的方式,以及我对待上帝的方式,才能够决定我是怎样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透过上帝看我们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而是透过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是善待还是恶待,是肯定还是否定,等等态度,来看待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这也是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到受伤,自尊受挫的根源。

如果我们内心伤痕的真相,就是一种“自我”受损的挫败感觉,就是觉得不甘心、不服气。如果这就是我们不愿意饶恕和和解的真相,那么,可以说,真正阻碍我们去爱,不是我们心中的伤痕和阴影,而是我们心中那顽固的“自我”,并且这个自我被这个世界的价值体系所误导和辖制,以至于用一种错误的方式去自我建造和自我维护。这也是我们不愿意在别人的面前显为卑微,害怕和抗拒被人轻看、被人忽略、藐视、误解、侮辱、攻击的真相。


如果甘愿放下自我,那么,就能够把别人的轻看、忽略、藐视、误解、侮辱和攻击,当作是操练自己学会放下自我,在神面前谦卑下来的机会。不管别人怎么对我们,就不会那么容易受伤,以至于内心被所谓的伤痕所辖制,让我们不能去爱。

因为受伤而不能去爱,伤痕成为了我们不能去爱的阻碍,那么,事实的真相归根结底是——我们的“自我”成为了拦阻我们,不能去遵行上帝的旨意,不能去爱的障碍。

圣弗兰西斯的祷告文说:
主啊
求您使我成为播种你平安的器皿
在有仇恨的地方,让我播种仁爱
在有伤害的地方,让我播种宽恕
在有猜疑的地方,让我播种信任
在有绝望的地方,让我播种希望
在有黑暗的地方,让我播种光明

在有悲伤的地方,让我播种喜乐
噢!神圣的主啊!求您恩待我
使我不多求安慰,但去安慰人
不求被理解,但去理解人
不求被人爱,但去爱别人
因为,借着给予我们才得收获
借着宽恕别人,我们才被宽恕
借着死亡,我们才会进入永生

其实,渴求被善待,被尊重,被爱,这是无可厚非,是完全正当的,因为这原本就是神放在我们心里面的。但是,不要忘掉,我们活在罪人当中,我们自己也是罪人。不能让罪人对你的善待和爱成为爱他的动力和条件,不要让被爱、被善待的渴求来主宰你的内心,以至于最终因为这种渴求得不到满足,你就不能爱。否则,我们爱的动力迟早会被消失的。


只有神对我们的爱才是完全的,罪人对待我们的爱要么是残缺的,要么是完全没有的。这就是这个堕落败坏被罪所污染的世界所带给我们的后果之一。神也利用这个世界不能满足我们(罪人的爱不能满足我们被爱的渴望)这样的处境,来对付我们心中那个倾向于在神以外去寻找心灵寄托和情感满足的拜偶像心态,使我们不能再对任何罪人的爱抱有一种顽固的强求姿态。


如果因为付出爱而得不到爱,尊重人而得不到尊重,就放弃了去爱和尊重别人的努力,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心不是被神的命令(被神自己)所主宰的,而是被神以外的事物(不被人善待的处境)所影响的。如果这样,这也反映出,我们起初去爱的动力,并不是神,而是我们寻求情感满足的渴望在驱动我们。这也揭示出,我们心里更为深层的灵性生命问题——在我们心中,真正发挥影响力的并不是神自己,而是神以外的事物。


另外,这种状态也显明——神绝对的、完全的、牺牲的爱并没有完全让我们满足,并没有成为我们行事为人的绝对动力。我们没有容让自己的心只受上帝自己的掌控,而是容让了其它的事物来操控我们的心。我们对上帝之外的事物的看重,超过了对上帝自己的看重。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对“自我”的看重超过了我们对上帝的看重。我们生命的整个动力和目标都不是神的国和神的义,而是自我的情感满足,归根到底是我们的自我。我们行事为人都不是在求神的荣耀,讨神的喜悦,成为他人的益处。我们生命的目标并不是荣神益人,而是在寻求自我的满足。“自我”仍然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驱动力。生命的整个模式都是自我中心的。我们的自我是强大的,“自我”占据了本应该是神占据的位置。



而且,很可能,我们从没有真正爱过。爱是永不止息,这节经文也从另一个侧面来提醒我们:如果你对某一个人的爱是不能持续的,是会消失的,是会被他的不好表现所中断的,那么,只能说你从来都没有真正爱过他。不是他的不好浇灭了你对他的爱,而是因为他的不好表现揭露了你本来就不爱他的真相。


为什么要得到这个结论,这就要回到爱的定义上来的。

神就是爱,这并不是在否定神的公义,而是在强调神是渴望赐福与人,渴望造就人,渴望人走正确的,永生的道路的神。从神而来的爱,也表现出想要别人的生命得益处的渴望。一颗持守爱的心所关注的焦点是在别人的益处,而不是自己的得失,不是自己没有得到别人的善待,不是自己被轻看了,被贬低了,被不尊重了,被亏欠了等等,而是我可以怎样成为别人的祝福。

按照这样的爱的定义,就可以说,我们起初所怀有的想与人建立和谐、美好的爱与被爱的真诚关系的渴望,实际上也不是真的爱的热情和渴望。因为我们所怀有的并不是给予和造就他人的热情和渴望(爱是,求他人的益处),而只是想通过建立一份友好和谐的关系,来得到被善待的结果而已(表现为自我的满足,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模式)。我们真正关注和在意的是别人怎样回应了我,而不是我可以怎样成为他生命的造就和益处。


如果要爱,就必须从”别人怎样待了我“这个关注焦点中脱离出来,要把“我应该怎样对待他”作为自己关注的焦点。


就算我们仍要关注别人怎样对待了我们,那也不是因为我们很介意自己的处境,而是因为我们要透过别人的表现去看他生命的光景,从而看到他生命得真正需要。我们关注别人的需要,是因为,愿意把自己摆在上帝面前,去成为别人的帮助和祝福。


放下“自我”之后,我们心里所能够受的伤,将不再是自己被亏待、恶待了。
出于爱的伤痛,与自己的处境(比如不被善待,被否定和贬低,自我受亏损等等)没有关系,而只与别人的处境有关系。出于爱的伤痛,是因为在乎、介意别人的生命益处,别人却毫不介意自己的生命的益处,而是顽梗悖逆、为所欲为,放任自己放纵地走向一条使他自己的生命承受亏损甚至毁灭所带给我们内心的忧伤和痛楚。


【加拉太书4:19】“我小子啊,我为你们再受生产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没有忍耐之爱。就算有忍耐,也不是出于爱的忍耐,而是一种勉强承受着一种失望、受挫感所带给我们心中的痛苦而已
这种痛苦,从根本上来说不是别人给予我们的,而是我们的自我带给我们的,这种痛苦本质上是属于地狱的黑暗权势所带给我们的。我们的自我越强大,我们所将要承受的痛苦就会越剧烈,我们心中所感受到的黑暗也会越多。


【可8:34-35】于是,叫众人和门徒来,对他们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灵魂”。下同),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为了爱而愿恒久忍耐的人,是为了跟随耶稣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人,是为了追求神的国降临不计一切代价的人, 是为了进入天国而不计一切代价的人,是一个不计一切代价远离地狱黑暗权势的人。


在忍耐之中去持守爱,在对痛苦的忍受去爱,使我们能够胜过这世界的毁灭性权势。如果是这样,神的国真的已经降临在我们心里了。

所属主题
廖悯 眼中瞳人
廖悯 眼中瞳人
你在他眼中最宝贵。他看你为眼中的瞳人。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