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5 10 月, 2024
spot_img

萧三匝:谁都别自命导师


361。法治应该先于民主,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也能规制民主的弊端。法治是一种稳定的力量。但专制社会不会产生真正的法治,因为专制依靠的就是人治。不过,任何社会的治理都不可能纯粹依靠人治,因为治理者的人数总是远远少于人民的数量。即便施行人治,也必须借助法律与道德习俗。借助法律的统治虽然只是法制,但存在法制向法治转变、升级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产生于人民对法治理念的认可和坚持。

 

362。法治建设一定是缓慢的,革命的急切产生的法治一定是不能稳立的。法治的根基在于社会自治。由事件推动法治比口头上宣传法治思想有效得多。

 

363。儒家的根本问题在于,认为内圣可以开出外王。儒家认为,政治领袖同时应该是道德领袖。这从来都不是历史事实,而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这种道德理想主义注定是会失败的,因为政治权力天然地倾向于腐败,而道德是相对恒久的,两者遵循的是相反的逻辑。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源于对人性善的预设,但人性中存在善的因子并不能由此证明人性善,因为人性同时存在恶的因子,而且恶因在人类社会整个存续期间是不可能消除的。西方近代以来的政教分离传统是基于对人性恶的预设,这种预设虽然也不全面,但它至少可以防止、阻止权力的腐败。内圣外王是一种高调的理想,政教分离是一种防备的智慧。

 

364。凡是坚持内圣外王主张的,不管他如何号称新儒家,本质上都是旧儒家。

 

365。中国读书人的一元论思想是天人合一的观念所决定的,其在政治思想上的表现就是政教合一。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合是一种智慧,但不基于分的合只能产生混沌意识,混沌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糊涂的同义词。

 

366。任何一个思想文化传统都是化合物而非混合物,因此传统的更新也只能是继续化合的结果。

 

367。鲁迅的全盘反传统主义使他始终不能在思想上实现突破,使他陷入虚无主义而不自知。如果说思想家必须具备前瞻性的话,虚无主义者不能称之为思想家。人总要活着,而人靠自己所定义的意义活着,倘若人把虚无主义认定为人生的意义,他有什么理由活下去呢?活着的意义必须是正向的。总的来说,鲁迅对西方思想的认识是不全面、不成体系的,这与他孤傲的性格有必然的关系。

 

368。处于风口浪尖的知识分子既已开始扮演思想导师的社会角色,于是往往在对新知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急于表达,由此可以解释为何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多变。这种多变源于过于强烈的责任伦理与价值伦理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这种紧张关系中,价值伦理往往让步于责任伦理,而这种让步的结果是不负责任的。

 

369。必须承认,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深入思考的能力。因此不需要求得大多数人理解。只有虚浮的人才试图讨好大多数。

 

370。世间最大的快乐是求道而有所会心。


所属主题
匝说
匝说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