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3 12 月, 2024
spot_img

杨太太 | 蜜桔观察日记﹒第五篇

杨太太 | 蜜桔观察日记﹒第五篇

蜜桔观察日记﹒第五篇

蜜桔教会的成员关怀

 


 

我记得我曾经写过一篇《聊聊在教会里被边缘化的感受》,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弟兄姐妹给我的留言之热情,是我完全没想到的。这些留言或真心,或睿智,我甚至还装了两大篇文章《《聊聊在教会里被边缘化的感受》的留言锦集(上)》、《《聊聊在教会里被边缘化的感受》的留言锦集(下)》。

 

在我写那篇文章之前,我从来没想到,原来有这么多人,在教会里感觉自己被边缘化。

 

那篇文章里提到的姐妹,我在最近有和她长谈了一次。其实过去也有道歉,但我想最近这一次,我们的关系应该是得到了比较彻底性的修复。

 

因为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我之前在原来教会里感受到边缘化,并不是这个姐妹个人引起的问题。事实上,引起这个问题的本质,除了我自己的生命问题(反省多年),还有教会治理的问题

 



 

在写那篇《聊聊在教会里被边缘化的感受》文章的时候,其实也有人留言略略提过这和教会是有关系的。但是我当时缺乏知识也缺乏想象力。我觉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事情怎么可能和教会治理,教会制度有关系,瞎扯吧。

 

但是事实上,好的制度确实是能够避免很多问题。我还记得大学读法学院学习法理学的时候,老师举的那个例子:两个人分蛋糕,如何分能最公平且让两个人最满意?是拿尺吗?是拿秤吗?答:一个人来分,另一个人来选。

 

类似的,我的看法是,蜜桔教会的成员制和会众制,就已经决定了,一个教会成员在这间教会,想要感觉自己被边缘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几乎每个人在教会里身兼数职的服侍(这个期待另外开篇再谈),每个成员都挺核心的。

 



 

关于成员制和会众制的书,我等等后面列个清单。有姐妹和我说,这种制度没有圣经依据——不不不,你千万不要误会,人家还是有很多圣经依据的。如果你愿意查考的话,相信能够从这些书里找到答案。

 

但这篇文章主要是讲成员关怀的,所以我仅以我有限的理解,来和大家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成员制和会众制,或许也能勾画出一幅简单的画面。

 

  • 关于成员制

 

曾经有个三自教会的牧师和我聊这个话题。她问我,成员制难道是像精品店的会员,入会的时候要先缴纳一笔钱?我当时差点喷饭:当然不是这样!我问她:你的教会有多少人?她说,大概4000-5000人。但是如果再问,具体人数呢?具体是谁呢?她就说不上来了。

 

但在成员制的教会,牧师真的可以清楚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成员制的教会以最简单的方式来说,就是:

  • 牧师清楚,谁是他的羊。
  • 成员清楚,谁是我的弟兄姐妹。

 

很多教会说起来是没有成员制的,但是实际上,这里面也有一个隐性的成员概念。你也会说:

  • 这个人是我们教会的……”;
  • “这个人是偶尔过来做客的……”;
  • “这个人是谁谁的老公但是他还不信……”;
  • “这个人是今天第一次来到我们中间……”;

 

但这种“隐性的成员”概念会在“核心圈”和“做客圈”之间,产生一个巨大的灰色地带

  • 这个人是谁,好像看到过几次,但我不确定他是不是我们教会的,我不熟悉他。

 

要命的是,我不熟悉的人,其他弟兄姐妹可能也不熟悉,甚至长老也不熟悉——因为内向的人,他也不挑着人内向啊——所以这些弟兄姐妹感觉到在教会被边缘化,无法融入教会,这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也不能单单就怪他们自己有“生命问题”是不是……

 

  • 关于会众制

 

在《聊聊在教会里被边缘化的感受》一文里也提到了,原来教会是有一个“核心同工”的圈子。这不是问题,任何教会都有,蜜桔当然也有。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核心同工会有视觉盲区,核心同工做的决定不一定全是对的。在很多教会,普通的会众要把自己的想法观念和核心同工讲清楚,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毕竟人和人的想法都不同,搞不好核心同工之间偶尔还要闹个别扭呢。

 

然而会众制就是,我们会定期召开成员大会,蜜桔的同工会会把动议提交成员大会,所有的成员一同来讨论决定蜜桔的很多重大事项。这些事项包括但不限于,长老执事的选立、成员的加入和退出,一些具体的事工是否进行等等。

 

也因为这个设置,所以在很多教会做核心同工,或许是能够体会到一点“权力”的滋味,但是在蜜桔,对同工来说,这个试探会小很多。

 

很多人对会众制的看法就简单浓缩成了“投票”两个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原来常常听说过一句话叫:“教会不是一个讲民主的地方。”emmm,我觉得你可以这样理解,会众制并不是单纯的民主,会众制是体现了“圣灵在众人心里的印证”。

 

我自己经历了几次成员大会,我觉得比投票更可贵的是大家热烈的讨论过程。当教会里发生某些有争议的事情,同工事先告诉大家,我们思想也一起祷告,随后在成员大会上拿到台面上来,弟兄姐妹一起讨论的时候,魔鬼就很难离间我们的合一。

 

(之后在写后续的关于选立执事的蜜桔观察系列中,还会有更多关于成员大会的讨论细节的描述)

 


 

 

回到今天的观察主题,成员关怀。我想分几个主题来谈谈:

 

1、定期关怀性的同工会

 

蜜桔的同工一个月会有两次同工会,一次是关于教会事务的,一次是关于成员关怀的。在关于关怀的同工会上,因为很清楚的知道谁是教会的成员,所以同工会按着成员,看看有没有关怀上的疏漏。

 

我的理解是,这个关怀当然包括弟兄姐妹“生活上”的需要,但同时也包括了对弟兄姐妹“属灵上”的需要的关怀。我知道在很多教会,有弟兄因为工作,有姐妹因为带孩子,有几年不参加主日聚会,也是习以为常的事——但在蜜桔,这样的弟兄姐妹就会被大家高能的关怀。

 

我知道在很多教会,会觉得,哎呀,这样去“关怀”人家,会不会让人感觉很“律法”,反而把人家推得更远了。但我觉得在蜜桔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 一来,因为加入成员的弟兄姐妹,对福音的认信都是清楚的,这些提醒是能够彼此造就的;

  • 二来,大家平时相互之间就有很多属灵上的交流,聊起这些话题也完全不尬。




2、区分成员和慕道


我知道有很多慕道友朋友会觉得:“啊,你千万别对我太热情,我就喜欢你们leave me alone(别管我)。”


我想成员制的作用之一,也是区分了成员和慕道友。对于慕道友朋友,我会注重福音性的信息交流,也会因为这个社会的文化,尤其注意关怀的尺度。但是对于教会的成员,也是神放在我身边的兄弟姐妹,我觉得真的是怎么爱都不过分,大家也都是可以彼此安然接受的。


但有意思的是,我知道有一些“基督徒”也会和慕道友朋友一样觉得:他们不想要融入教会,就想像上餐馆儿一样,过个主日,然后走人。这样的基督徒,或许还不了解圣经的相关教导,不知道要委身在一个教会;又或许是“自以为是基督徒”也不自知。


我知道有一些教会对这些基督徒是很有“恩典”的。就是你不想融入那就不要融入啦,我们很“有恩典”地等待你成长啊——但是长此以往,因为缺乏归正和教导,这些朋友的盲区始终都没有照到,不管对教会还是对他们个人,都不是什么好事。而在蜜桔,牧师会教导这部分弟兄姐妹扎心的真理,也会鼓励他们要加入教会。



我知道在有的教会还有一些弟兄姐妹,他们不怎么“讨喜”。很多弟兄姐妹对这样的“怪人”是自动划了一个圈,离他五尺远。但是,到底是不是基督徒呢?还是说其实还不信主,是需要补充很多福音性的信息给?——这些基本的重要的问题,反而是一直到人家离开了,也都没搞清楚的……


在蜜桔,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 如果很“怪”,是因为在真理上有偏差,那牧师会鼓励继续来聚会,继续了解圣经真理,但暂时就不会建议加入成员;

  • 但如果很“怪”,但确实是一个基督徒,通过了成员面谈,通过了成员大会,那不论我感受如何,就是上帝放在我身边的弟兄姐妹,我看是宝贵,因为增加了我们教会的多样性。


我觉得上述种种并不是在给人贴标签,相反,成员这条边界线给了我很多智慧,让我知道如何与教会里不同的人来相处。




3、小组和门徒培训

 

我们原来教会主日是“分小组聚会”的,时间长了,在不同小组的弟兄姐妹,彼此完全都不认识。但蜜桔的小组,和主日的聚会完全不是一回事。

 

小组主要是周间的一次小聚,或是一同看一本书,或是一同查一卷经文。同时,我们也花很多时间,来一起讨论彼此的代祷事项,和教会里其他弟兄姐妹的需要,也为大家一起祷告。

 

我觉得小组对我们融入教会大有好处,但牧师会强调我们要“弱化小组”的概念,而增强“门徒培训”的文化(因为圣经让我们看到的全会众的彼此连接,简历关系的范围是全教会,而不局限于小组)。

 

门徒培训在之前的《教会里的星期一到星期六》一文里也聊过。就是在教会里大家自发的,一对一结成对子(实在不知道找谁,牧师还会给你推荐),定期关怀,彼此造就。我现在有2个门训伙伴。我感觉,门训就好像一张大网,交叉着组成了教会关怀的毛细血管。




 4、对关怀作出计划和预备

 

我们教会中有老年人,也有长期病患。让我很感动的是,教会对于这些人,并不是“想到哪儿是哪儿”,而是有很充足的计划,也在预算中有一些很特别的设立,包括对他们可能会发生的疾病、意外所作的一些预备。


同时,对于这些弱势群体,教会也有很切实的长期的关怀计划。我之前知道蜜桔的关怀组会给贫困的老年肢体送米送油送饼干,但我直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个上门探访关怀的频率是一周一次(瞬间被感动到了)。

 

讲真,我觉得这是“关怀他人”很现实也很落地的表现。因为你关怀一个人,不可能总是两手空空地说一句“哎呀,你太可怜了,我为你祷告。”


——当你真实地去关怀一个长期在需要中的人时,你一定会有计划和预备,不然岂不就成了一个假冒为善的人吗?

 

这个设立对我自己也很有启发。我们家原本就是遵行十一奉献的(见《分享关于十一奉献的一些经历》一文)。到了蜜桔以后,因为被这些关怀所感动,我们在聊家庭预算的时候也聊到了这个话题。


杨先生出了个主意,他说,我们可以从我们家的支出里也取十分之一,把这十分之一设为我们自己家的关怀基金,给到身边那些有需要的弟兄姐妹,而我们自己也可以从中学习简朴生活。




林姐妹的读后感


我们作为历史上第一批,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批独生子女,其实在亲密关系上都有一些障碍。至少对我来说,主动去关心另一个生命,建立一段关系是不容易的,常常觉得尴尬和没有必要。即便很早知道圣经教导我们要爱人如己,我们互为肢体,但是到教会里面对面时,还是觉得缺乏动力去找一个陌生人搭讪,即便认识的人也仅限于普通寒暄。


蜜桔对于成员的明确教导,首先让我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去关心哪些人,优先次序应该大致如何排列;其次这样的关心有真理做支撑,我会觉得很有安全感,不用惧怕被拒绝或者误解;通过跟不同的人有亲密的沟通,年少时那种自我中心的局限被打破了很多,比较能够看到不同生命的精彩和需要。


成员制看起来有些教条冰冷,实质却是可以很直接地帮助到每个生命的。



夏弟兄的读后感


有一个跑题的感慨……作为成员课的老师,我看到许多来上成员课的弟兄姊妹,其实都非常期待这种真实的生命的交通,因为重生得救的基督徒都是渴望效法基督去坦然地爱与被爱。


有些弟兄姐妹听说成员大会上,大家都可以了解教会事务的进程,参与教会事务的决定,也都表达出极大的向往。


当然,我都会进一步说明:这种参与并不是民主,也不是凭着个人的喜好,而是在长老们的教导和带领下,按照圣经教导一起判断、决定——这甚至能帮助基督徒们更加成熟更加合一。




桃姐妹的读后感


成员制确实很有助于我们关注到”边缘成员”,不会有落单的羊。而且其实成员制也能帮助我们很快识别出哪些人是新朋友/访客,从而主动上前迎新(尤其最近新朋友特别多)。


因为教会觉得“新人接待小组”可能成为一个全教会操练接待文化的替代物,让人觉得“接待”只是“接待小组”的工作,而不是每个基督徒的责任,所以蜜桔没有设置介绍新朋友环节/专门迎新的服侍人员——有个牧师说:“与其用一个替代物营造一个虚假的热情,不如留以空白,让成员看到缺乏并主动填补,最后形成全教会的接待文化”。


但我觉得,相比起关怀成员的意识来说,我们在迎新的主动意识方面还是相对弱的。我本人经历了好几次和新朋友解释成员制不是“排外”:毕竟从新人到成员的过程,至少也要经过两个月,也需要成员们付上时间的,这期间的建立关系也是蛮重要的。




珊姐妹的读后感


我觉得我们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啊。比如,年轻人不是很主动关心老年肢体,很多人没有主动聊天探访。有娃家庭容易只关注谈娃,忽视单身肢体;或者有小娃的家庭没有精力去认识新人,以及更主动负代价和拓展自己去接待……我想,那种很有生命力的,如同藤蔓有机、蓬勃交织在一起的门训文化起码再过个5-10年,透过不断祷告、教导,才能更好形成。



杨太太 | 蜜桔观察日记﹒第五篇

所属主题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基督徒,四宝妈妈,刑事律师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