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五年,电影《狗十三》终于上映,口碑爆棚。压抑、粗暴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勾起了太多人对残酷青春的回忆。
粗暴的背后,折射出专制文化的流毒和社会权力结构的不对等。
受压制的不只是青春。
拒绝谎言、独立思考,不想成为“巨婴国”一员的人,在成长中,都要面临被独断的权力、功利的价值观、金字塔式等级分明的社会,不断辗压的考验。
1
《狗十三》的英文名Einstein & Einstein,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更贴近影片的主旨。
少女李玩,成长在一个离异家庭,一直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一天,陪伴她的狗走丢了,狗的名字叫“爱因斯坦”。
家里人又买了另一只模样差不多的狗,要她接受,这就是“爱因斯坦”。
李玩坚持说,“它不是爱因斯坦”,“狗丢了,出去找,找不到也没关系”。
为什么爷爷、奶奶、爸爸,还有不允许她进家门的继母,非要逼她承认,新来的长耳朵狗是她原来养的“爱因斯坦”。
隔代教育的青春期少女,并不是反叛。她只是不能理解和接受,为什么管教她的大人们,一定要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
不懂事、不配合的代价,是被长辈修理,被心照不宣的社会规则所惩罚。
父亲怒不可遏,打了李玩,说“打你是因为爱你”。
这样的话语和逻辑是不是很熟悉?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听过好多遍。
坚持,还是妥协?这是李玩的困境和挣扎,也是我们的。
2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互动的大剧场。
社会学家戈夫曼,有一个著名的“拟剧”理论。在一个社会定义的情境中,“表演”和“剧班”决定我们 的行动、角色和社会关系。
“角色”的表演,有“常规程序”——或者叫做“脚本”,遵循预先确定的行动模式,努力迎合社会认可的价值与期望。
理想化的表演,有两个达成默契的剧班——一个是分工明确、彼此配合的“参与者”剧班,一个是“观众”剧班,认真观看,同时进行“回应性的表演”。
是真诚还是虚假?是热情还是冷漠?
“表演者可能是真诚的——或者并不真诚,但却真诚地相信自己是真诚的”,尽管他们的表演并不一定令人信服。
李玩的爸爸、继母、爷爷、奶奶组成的剧班,在家庭的“后台区域”——昏暗的老屋商量秘谋,统一口径,但又彼此假装什么也不知道。
他们上演的剧目,是“皇帝的新衣”和“指鹿为马”,歪曲和掩盖事实。因为他们不敢正视和直面,这个大家庭并不和睦相爱。
而这两个戏,我们熟悉,甚至心领神会。
明明什么没看见,却说看见了;明明怀疑或者不相信,却说相信并宣誓;明明周围一片黑暗,却说那是光明……
3
一女生的上台演讲,“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国度……”。
可是台下,她可能连选择不上某类课程,连不参加某个组织的自由都没有。
“个体也许私下维护着他自己并不相信的行为准则”,因为担心,“看不见的观众”会出手惩罚背离准则的人。
李玩的爷爷、奶奶,从年龄上看,属于走过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历经数次政治运动和学习的那代人。
对于那些说慌、违心的戏剧表演,即使痛苦,也不敢不演。而演多了,也就麻木了,恍然自己真的是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社会中,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温暖。
很少有人敢当童话中那个勇敢无畏的小孩,诚实地说出真话。
李玩的爸爸,生意人,人近中年,像是70后。
这代人成长的青春记忆里,类似于“社会主义好”的集体大合唱,唱过好多年。在车上,当着李玩的面,他突然兴奋地哼唱了一声当年的曲调。
集体无意识的烙印,嵌入到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
进入生意场,搞关系,出入形形色色的饭局,李玩的爸爸,早已谙熟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规则和潜规则,表演“皇帝的新衣”和“指鹿为马”这类剧目,游刃有余。
社会互动的剧场,有时“观众”也是参与者,而角色各异的“参与者”,也在充当彼此另一些演出的“观众”。
4
为什么要说谎,上演这些戏?
李玩爸爸是家庭剧班的主角,挣钱养家,关注李玩的学习成绩。
谁不想当个爱家庭、爱女儿的“理想爸爸”!
虽然,他早就家庭破裂,娶了新妻,组建了新家庭,但女儿李玩却不允许进入,长期寄养在爷爷奶奶家。
其实,他不是他努力塑造的“理想爸爸”,但他又不知该怎样面对。
《狗十三》一开场,他的内心,就面临着良知的考验。李玩的弟弟出生了,他没有太多时间,去父母家那间破败陈旧的老屋看望和陪伴李玩。
他甚至不敢开口告诉李玩真相,她有了同父异母的弟弟。
“如果个体希望自己的表演达到理想的水准,那么他就必须摒弃或隐瞒与这些标准不一致的行为。”
剧班的其他参与者,李玩的继母、爷爷、奶奶、堂姐都在卖力地配合爸爸的演出。
李玩的继母,出主意让李玩爸爸送给女儿一条狗,陪伴她。狗丢了,也是继母提议再买一条。
只要李玩听话、懂事,点头回应一下,接受这一切安排。他们就可以松口气了,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不需要考虑隔代教育给孩子成长带来的伤害。
狗能代替人吗?
虽然李玩和这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相处愉快,可她真正想要的并不是一条狗。
她渴望的是一个完整的家庭,还有爸爸、妈妈爱的陪伴。
他们看不见吗?还是他们不想看见?
5
谁说成长,就一定伴随着谎言和妥协?
热爱天文、物理,啃读《时间简史》,初中生李玩,正在长大成人。
虽然,李玩不敢对爸爸说,她想和他、和妈妈,一起生活;
她只能委婉地问:“你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
虽然,她听从了爸爸的意见,放弃物理小组,选择自己并不喜爱的英语兴趣小组。
谁也没料到,她忽然有勇气,拒绝一场虚假的表演。
这让剧班陷入了窘境和混乱,“表演”差一点崩溃。
乳臭未干的孩子,竟然不当无足轻重的“观众”,不断纠正大人的“错误”,满大街贴广告,寻找丢失的狗狗。
“规训”不成,“大棒”伺候,看你还敢不听话!
挨了一顿打,闭口不言的李玩,仍然坚持不愿“指鹿为马”,就是不用“爱因斯坦”称呼新买的狗狗。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宁可沉默,也好过谎言和伪装。
面对真实,对谎言说“不”,是真正成长的开始,和年龄无关。
而李玩的堂姐,似乎乖巧多了。虽然起初,她一口认定假冒的狗决不是丢失的“爱因斯坦”。
面对家中长辈的诱导、说服和威摄,“懂事”的堂姐很快放弃立场,充当“中间人”,游说李玩配合表演,“这就是爱因斯坦!”
圆滑和世故,怎么就变成了“懂事”的标签?
6
遗憾和令人痛惜的是,影片结尾,李玩也在滑向这一端。
在爸爸为她准备的庆功宴上——庆贺她获得了全省物理竞赛的冠军,喜欢狗狗的李玩最终动了筷子,吃下了红烧狗肉。
因为这道菜,爸爸生意场上的好朋友专门为她点的。
不吃?岂不是不给面子!不给面子,爸爸还怎么在这世道上混?
虽然,她曾经很“不懂事”,没给他们面子,中途果断离席,带走了在饭局中熟睡的小弟弟。
“做人要低调”,“人还是要有点文化”……生意场上的剧班,含糊其辞,又互相吹捧。
”hypocrital”的意思是不是“伪善”?“他们为什么这样hypocrital?”
她曾经这样追问——到如今,曾经的勇气和坚持去哪儿了?
在李玩和堂姐的身上,有我们太多的影子。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规训与惩罚”中长大成人,越来越“懂事”。
以至于,没有勇气走出“谎言的陷阱”,表达真实的感受;没有力量捍卫个人的权益和尊严,更不敢为社会的公义与良知挺身而出。
谎言和妥协的背后,常常是因为恐惧,特别是对强权的恐惧。
7
“平行宇宙”,“在我们之外,是否存在另一个与我们不同的我们?”
这是初中生李玩英语演讲的题目,可能也是她、还有我们,内心深处的切切渴望。
在谎言之外,是否还有另一个真实、坦诚、勇敢、友爱的“我们”,等待被唤醒?
就比如,李玩的爸爸,如果想弥补对女儿的亏欠,为什么不能鼓气勇气,坦诚地跟李玩说一声“对不起”,然后把李玩从爷爷奶奶家接回来一起住?
即或不然,至少可以选择说实话,告诉李玩发生了什么,“爷爷腿不好,追不上爱因斯坦,狗跑丢了,爸爸又给你买了一条”。
可惜,人是软弱的,而人的爱,其实也是有限的。
成年以后,我越来越多地,理解李玩爸爸、爷爷奶奶的恐惧和无奈,虽然我并不认同。
不是,不想这么做;不是,不想成为真实、坦诚、勇敢、友爱的“我们”;
而是单靠我们自己,做不到。
在困惑和痛苦中挣扎了很多年,直到遇见耶稣。他“道成肉身”的大爱遮盖了我,一点点挪去心中的恐惧,温暖了我,我才惭惭有勇气远离谎言,有力量直面现实。
我的另一个勇敢、良善的“我”在被唤醒,就在这个世界,不在另一个“平行宇宙”。
因为,“明白你的光在黑夜照耀”。写下这句诗的作者,是德国牧师朋霍菲尔,他在狱中的一首诗《所有美善力量》,广为流传。
他的另一首诗,《自由四站》,劝勉发自肺腑。
“不是随便任何事,而是勇敢做对的事;不是飘浮于可能,而是大胆抓住真实”
……
告别虚伪假装、软弱无力的生活,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地活着,即使时常会伴随痛苦。
“因为我们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哥林多后前书4:9)
最隆重、最真诚的演出,是朝向天国和永恒的。而幕后“看不见”的“观众”、“导演”和“参与者”,是掌管一切的上帝,他施恩于我们,行公义、好怜悯。
参考资料
1.欧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2.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作者介绍
建英,基督徒,高校教师,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