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在家教育 长文 | 新酒需要新皮袋! By Wayfaring, 徒步客 2024年 8月 10日 58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本公众号首发文章《新酒需要新皮袋,为何人们总说陈酒好?》之后,有不少读者纷纷询问,文中提到的一年前的旧作《新酒需要新皮袋》在哪里?这不,今天就给大家贴出来,一并阅读,相信你会更加明白,为什么C教育者必须主动思考,寻求稳固的根基和变革。愿大家同得造就! ——编者的话 “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恐怕酒的皮袋裂开,酒和皮袋酒都坏了;惟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马可福音2:22) 从千禧年年初在东北开办国内第一所基督教学校开始,基督教教育在中国的这第二次的发展已经有十几年了。虽然大多数的学校仍然是以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但是已经有几所中学开学了。如果按照多数的学校每年增加一个年级的发展方式推算,在接下来的5-10年,对于中学乃至大学的需求会更加明显,然而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国内开办中学以上的基督教教育?目前许多的小学甚至是有些幼儿园都严重地缺乏老师和经费,可想而知,开办中学以上的教育在教师和经费方面的挑战会更大,那么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呢? 在国内参与基督化教育数年,笔者有机会和许多国内的基督徒教师、家长以及教育领导者们交通,探访了一些地方的学校和家庭,有机会和不少从事基督教教育的肢体交流,对当前的中国的基督教教育的发展有一些思考,希望分享出来和肢体们相互交流,必有欠缺不足之处,望大家包容和帮补,惟愿中国的基督教教育事业行在真道上,真正促进教会的发展与成长,成为万邦万民的祝福;也愿工人们的生命被祂破碎和重建,享受与祂同工的喜乐和满足。 我会从四个方面谈谈这些观察和思考:教育的模式、教育的课程、宣子教育和教育观及其实践。 一.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内的基督教学校有两种主要的模式:学校和在家教育。 C学校:大部分的基督教学校是教会办学,少数是由基督徒教育者(家长和老师)联合开办,不属于某个教会。这些学校大部分是非注册的,以幼儿园和小学为大多数,学生人数从几个到一百多个,大部分的学校的规模是十几个到二十几个学生,五到十位教师。 学校通常是先从幼儿园开始,然后每年增加一个年级,逐步开办小学和中学。每年每个学生的学费大多在1-3万之间,极少数学校的学费在5万-10万之间。学费的高低基本上反映了学校所服务的人群的不同。 例如:一些要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庭的学校的收费普遍在5万以上。我以为目前中国大多数的基督徒家庭能够承受的学费是在每年1-3万。以这样的学费标准,目前国内的学校在经费方面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对于开办最多也最早的主内幼儿园来说,许多的已经做到了收支的平衡,甚至于有小量的盈余可以投入继续的发展。然而对于小学的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了,许多学校的学费收入只占到支出的50-60%,它们存在着严重的经费缺乏。那么他们就需要每年寻找其它的渠道补贴经费的不足。 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这应该不是一个健康的运作学校的方式,其中存在的潜在危机很多,例如:在没有其它稳定的途径获取经费的情况下,教会长期补贴学校的大量经费不足,会影响教会的正常发展,甚至于在财务上被学校所拖垮。一般来说,在建校初期的几年,由于各项初始投资的原因,学费收入在总支出中占的比例可能比较低,但是学校需要制定明确的预算计划,力争在几年内达到收支的平衡,甚至于有稳定的经费投入学校的继续发展和建设。 在办学的经费方面,我发现许多学校存在着很多盲目性,它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一些学校完全不考虑学校的收支平衡问题,也许学校的领导者认为谈钱的事情不够属灵,他们是凭“信心”办学,无需计划。另一种是一些学校盲目地以为“只要学校不断增加学生人数,总有一天学费能够支付所有的支出。” 对于第一种盲目我不想做太多的评述,因为信心和计划从来不是相互矛盾的,上帝是一个有计划的上帝,他教导我们要成为忠心有见识的好管家。对于第二种盲目,我想说的是“增加学生人数并不必然地会解决学校的经费缺乏的问题。” 对于许多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来说,学校的规模是实现财务状态良好的基础。换句话说,只有达到一定数量的学生,才会有足够的学费支付开支,而且学生越多,通常学校会在财务方面情况越好。 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的规模是在拥有几百到几千名学生之间的,具体达到收支平衡的点(学生人数)是多少我并没有做详细的研究,但是我粗略的估计总是要有一百多名以上的学生吧。 另外,除了学生人数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决定着学校的财务情况,这就是师生的比例。 在传统的学校,这个比例是一比七(国际学校)以上,一般的学校是在一比十几,甚至更高,也就是说平均一个老师有七个到十几个学生。如果师生比例太低,即便是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收支情况也不会变好,甚至会恶化。 我之所以说增加学生人数并不一定是解决我们C学校的经费困难的方法是因为:首先中国的C学校不会发展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的规模,这是我们所处的特定的ZZ环境所决定的。 为什么我们的JH有小型和众多的特点? 我想原因大家都清楚,那么以中国JH为土壤的C学校就在很多方面反映JH的特点:小型和众多。这是JH的生存发展之道,也应该是我们C学校的路。我预计C学校的学生人数在20-40人是我们能够发展规模的上限。 第二是目前国内的C学校普遍存在师生比偏低的情况,大部分是一比三左右,有些甚至低至一比二,这远远低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前面提到的基本上可以做到收支平衡的国内C幼儿园,它们的师生比在一比四左右或更高。以一个有20个学生的幼儿园为例,从财务的角度考虑,老师的数量大约在4-5个是比较好的。 总之,从国内的C学校学生人数的限制(环境所迫)和目前师生比严重偏低这两个方面考虑,盲目地增加学生人数并不是我们解决经费困难的方法。那么留给我们的问题是:“如何长期健康(财务和员工发展等方面)地运转一个小型(20-40学生)的、师生比较合宜(至少在一比四以上)的学校呢?” 我想这是我们中国的C学校所面临的一个特殊的挑战,或者说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挑战,因为在许多“自由”的国家和地区这个挑战并不存在。 除了上面谈到的中国C学校所处的特殊的外在环境的挑战以外,其内部的挑战集中表现在缺教师和缺经费上。我相信在这两个挑战的背后,真正的挑战是中国JH对于C教育缺乏正确统一的认识和委身。 真正办C学校的JH还仅仅占众多中国JH的很小一部分(估计不到1%),而且即便是在这很少数的JH里面,真正领受C教育使命并且明白何为C教育的人也占少数。前面说到JH是C学校成长的土壤,这么贫瘠的土壤如何提供充足的教师和经费来发展C教育呢?! 所以今天每个领受了C教育使命的肢体,特别是JH带领者、老师,校长还是家长都有责任去宣讲和传递这个使命,使更多的肢体认识神透过圣经所启示给我们的“生养众多,养育敬虔后代”的命令,圣灵亲自去感动和呼召更多的JH和肢体去参与C教育的服侍,那么C学校就不会缺乏老师和经费了。 那么如何解决或者面对这样的挑战呢?有没有可行的方案帮助C学校渡过难关呢?在此,我提出以下解决方案,仅供参考: 1.持续宣讲和传递C教育的使命; 2.建立中文的C网校,共享有限的教师和课程资源; 3.提高家长的教育参与度; 4.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5.结合学校和在家教育两种模式的优势,建立第三种模式; C在家教育:让我们暂且把学校的模式放一下,谈谈另外一种重要的C教育模式:在家教育。这个模式目前大多集中在国内的大中城市,开展在家教育的基督徒家庭估计在几千到一万左右。 一部分家庭是计划送孩子去海外读书,这些家长通常有较高的学历和英语语言能力,而且家庭收入比较高。这个群体有从海外购置的丰富的英语课程资源,而且也有能力聘请一些外在的帮助(外教和其他辅导老师等),他们的孩子通过SAT等标准考试可以顺利地和海外的大学接轨。也就是说,他们走的是一条C教育的“英语之路”,这条路就在那里。 另一部分家庭是一群“探索本土在家教育之路”的家庭,他们没有完整的中文在家教育的课程体系,家长们没有国内在家教育的经历,他们的孩子面临着将来中学毕业的时候没有学籍。他们和前面提到的大多数的C学校一样,在探索这条C教育的“中文之路”,这条路还尚未被开辟出来, 我们目前的这一批老师和家长们是开路的先锋。 在世人眼中,甚至在一些主内肢体的眼中,他们这些人似乎什么都没有,没有经验,没有课程,没有课程标准……没有出路……然而我相信他们有的那位创造万有,更是万有的主宰,他厚赐那些遵从他旨意的儿女以及他们所教育养育的下一代,他会补足他们的一切的缺乏!得他当得的荣耀! C在家教育的模式符合圣经关于教育的教导,特别是在家长承担教育首要责任和发展孩子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方面,是优于学校教育的,这种教育模式十分适合我们的国情,因为它的小型和灵活性。 我以为目前国内的C在家教育在众多显而易见的缺乏之外,更缺乏的是相互的连接。国内有一个比较大的在家教育群,但是群里人员比较混杂,各种信仰的皆有,完全没有方向性的引导。我们需要建立C在家教育群,连接做在家教育的肢体,引导合乎圣经的在家教育方向,分享资源,交流经验,相互扶持。 C 网校:在海外C教育除了传统的学校和在家教育的模式以外,C网校的发展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我有机会和北美的三所比较大的C网校的校长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学校发展情况。 我意识到这种非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很有效的C教育方式,它尤其适用于五年级以上的孩子。无论是同步还是异步的授课方式都可以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前提是参加网校学习的孩子需要具备两个重要的技能:一个是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这包括时间观念的建立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另一个是基础的学习能力,其中包括良好的阅读、写作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基本的数学计算和逻辑思考能力。 实践表明,当学生具备了这两项重要的能力以后,在好的网校教师和课程以及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可以完成中学乃至许多的大学课程的学习。大部分的网校都是从五年级开始,大家普遍不建议太早地使用这种学习方式。网校的学习不是像很多人所想象的那样,孩子整天在电脑前学习。通常孩子们每天上2-3小时的网校课程,其它的时间孩子们在线下学习,这包括了大量的与其他孩子,家长和老师的互动。 国内有少数孩子在参加北美网校的学习,其中包括在家教育的孩子,也包括在校学习的孩子,如果语言上能够达到北美相应年级的英语水平,他们的学习效果普遍也是不错的。 我本人曾经对网校的教育方式在2016年以前是排斥的,那是因为我不了解它,对它存在太多的误解,例如前面提到的,我以为网校是用电脑代替人(教师和家长等)实施教育。 后来我发现,其实如果我们善于使用今天的高科技和互联网的手段来辅助教育者,而不是替代教育者实施教育,那么网校会给我们所起步的C教育起到极大的助力作用。我甚至要说,网校/线上教育的发展给中国的C教育提供了一条宝贵的出路。 前面提到,国内的C学校普遍比较小,办幼儿园小学还可以应付,但是说到办中学,恐怕大多数的学校无法做到,这是由于小型学校有限的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在中学阶段学科更加有独立性和专业性,对教师的要求与幼儿园和小学是不同的。 未来五年和十年更多的在C教育领域的孩子们要进入中学阶段,对C中学教育的需求会有很大的增长。那么如何解决老师的缺乏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呢?我想几个小型的C学校联合办中学应该是一条出路,中文C网校是另外一个重要的途径。 中文C网校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分享资源,特别是老师的资源, 另外一方面网校可以同时服务三个主要的学生群体:小型C学校的学生、在家教育的学生和跨文化宣教士子女。 网校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C教育群体,促进不同教育模式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我个人以为中国急需建立这个网上的学校,并且目前我们建立这所网校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了。 从技术层面上说,在线教育在海外海内的发展都非常快,我们基本上不需要再花时间和经费来研发新的用于在线教育的平台/应用软件,完全可以使用现成的,或者在现成的基础上做一些调整。一些成熟的C网校很乐意帮助我们,把他们的经验向我们传递,我想在网校的教学方法和运营等方面我们都是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 在技术方面,恐怕我们需要使用以本土的中文平台/软件为主的技术形式,当然涉及到海外的服务(对宣教士家庭),我们仍然可以从海外获得有关的技术经验。 技术平台就像是一所学校的硬件部分,网校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教师和课程–网校的软件部分。这个方面其实是中文C网校的最核心,也是目前最具挑战性的方面,这和C教育的其他形式(C学校和在家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是一样的。然而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是一个过程,课程毕竟是教师的工具(不是教师的主人)。 所以我以为在网校教师和课程方面我们不需要等待有了所谓的“成熟/完美的C老师”和课程以后再开始开展这项工作,就如同今天的线下C教育没有等待而是已经开始是一样的。而且,我相信没有所谓的“成熟/完美的C老师”,而上帝所求于我们基督徒老师的是心意、观念不断被真道所更新,勇于创造和实践(不怕失败)中国特色的基督化教育的仆人。 再者,对于这第二次的中国C教育的发展,我以为我们仍然处于探索和开拓阶段,远未达到“成熟”的阶段。 然而没有“成熟”,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标准。对于C教师和课程的选择我们都应该清楚地做智慧的选择,也愿意把结果交托给那位大能爱我们的主。 所以在网校教师和课程方面,我主张不急于一下子把课程开全开满,而是组织有线下C教育经验又有负担从事线上教育的老师,培训他们必要的线上教学的知识和技巧,开始一门课、一门课地逐步上线,总得有敢于吃第一只螃蟹的人。 其实据我所知,国内已经有一些C教师在开展或者尝试开展线上教学,只可惜大家非常分散,没有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形成合力。盼望有相同看见的肢体可以相互连接,开拓国内中文C网校的道路。 未来模式是怎样呢? 简单谈过学校、在家教育以及网校这三种教育模式以后,你也许会问:“到底我们应该采用哪种模式呢?”我想,你从我对这些模式的简单讨论中应该可以看出,我并不认为只能选择它们中的某一种。 特别是在学校和在家教育这两种模式中,有些人坚持认为只有其中的一种是好的、甚至是对的,另外一种是不好和不对的。 我认为决定用哪种方式教育孩童是家长在上帝面前需要做出的重要决定,这要取决于家长的教育观和家庭所处的环境等诸多因素,不应该用简单机械的方式来轻易去论断其他肢体的决定。 我也不相信圣经在这个问题上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圣经给了我们许多重要的教育原则,例如:家长是教育的主要责任者;基督化教育应该发生在生活的各个时空里,不仅限于某些特殊的时间和地点,例如主日学课堂;教育是全人的教育,不仅仅关乎头脑和智力方面……等等,我们需要把这些原则具体地实践出来,表达这些原则的方式根据各个家庭、教会、国家/文化等因素不一定一样。 针对中国的国情和教会发展状况,我以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C教育模式有以下特征: 小但数量多 中国教会是C教育的土壤,有什么样的土壤就必然会孕育出什么样的C教育。中国教会是以家庭教会为主体的,家庭教会每个聚会点的人数在几十个到一两百不等,尤其以几十人的规模为最多,不像北美和亚洲等地区有许多的大型公开的教会。这种形式从1979年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开始的属灵的复兴和教会的巨大发展,先是在农村,然后从90年代进入城市。 中国教会在近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走的是小型的模式,而这种模式是有中国特色的。它虽然是小型的教会模式,然而它在中国的发展却是惊人的,这一点十分明显地表现在范围和数量上:今天的中国家庭教会遍布几乎所有的省市和自治区,在家庭教会参加聚会的基督徒人数在八千万人左右。而这一切都是在最近短短的40年中发生的。 所以我相信中国C教育的形式与中国家庭教会的形式应该有一致性,它在许多方面体现中国教会的特征。我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会有成千上万的C教育群体(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教育群体) ,它们每个可能并不大,大约几十人,但是遍布全国各地。哪里有教会,哪里就有这样的群体在那里忠心地服事家庭和孩童;即便是在那些未得之民中,也有这样的C教育群体在那里服事拓荒的宣教士以及当地人的家庭和孩子。 家校相结合 学校和在家教育相结合。鉴于C学校的小型化,有别于传统学校的大型模式,所以我们必须考虑结合在家教育的某些重要特征来实施小型学校的运作。这些特征包括提高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参与度,开展混龄教学,以及大力培养和发挥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家长更多地担当起教育的责任;降低对教师的压力和依赖性,使他们成为家长的帮助者,不是替代者;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体而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成为一生的学习者。这些都是极其符合圣经的教育原则和目的的。我想这种结合的形式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在家教育两种形式的融合。 线上下结合 线上和线下教育相结合。从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角度,我想在初中之前的教育应该以线下的形式为主,注重孩子学习能力,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圣经真理的教导和与神关系的建立。在初中以后以在线教育为重要的途径,教育者更多地扮演陪伴、支持和鼓励的角色,而学生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体,承担主要的学习责任。 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实际上教育者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都在经历应有的改变。也就是说K-12的两个阶段的教育:K-4以线下教育为主,而G5-12 以线上为主,结合线下的方式。 笔者在最近的两年欣喜地发现,在二三线城市有几所小型的C学校正是在以上这些方面突破了已有的传统教育模式的范畴,开拓和实践着新的C教育模式!他们以每年1-2万元左右的学费标准从容地开展着C教育工作,他们没有许多C学校普遍存在的焦虑和在财务方面的窘困。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C教育未来模式的几点思考,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读者多多批评指正!在此,推荐基督教世界观和教育观方面的两本经典书籍——《救赎性的教导》和《学会爱神》(《真理里的教育》)是秋季(十月中旬)开设的两门在线课程(世界观和教育观)的教材,也在“思路资源”有售。如需这两本书的肢体,请扫码关注书讯: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观点 | 新酒需要新皮袋,为何人们总说陈酒好?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行走教育。 扫码关注我们 行走教育 微信号 : Walking Education 实践真教育,探索新道路! 分享 EmailCopy URLFacebookTwitterPinterestWhatsAppTelegram 所属主题在家教育 前一篇文章信念 | 最完美的教师,会是谁呢?下一篇文章观点 | 新酒需要新皮袋,为何人们总说陈酒好? Wayfaring, 徒步客实践真教育,探索新道路!公号名: Walking Education 行走教育 阅读更多 在家教育 浅谈现代教育(学校教育) 2024年 10月 15日 在家教育 浅谈家庭教育 2024年 10月 15日 在家教育 因为一句话而相信 2024年 10月 15日 最新文章 从《黑客帝国》看人工智能发展的利弊 2024年 11月 12日 寻找戴德生逝世的地方 2024年 11月 11日 读懂了黑暗森林法则,就明白了《三体》 2024年 11月 9日 杨太太|上个月参加了一个家长会 2024年 11月 8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