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 11 月, 2024
spot_img

一岁怎么上常青藤?


今天我分享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耶鲁博士薛勇,作者在2004年起在波士顿赛福克大学历史系任教,女儿在美国土生土长。作者通过充足的时间对常青藤教育有了近距离的观察和亲身的体会,同时也让作者看到了他们与中国教育的不同之处,作者用了自己独特的跨文化视角写了一本书为《一岁就上常青藤》。
里面有些观点与教育方法未必能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行的通,有些观点也可能不被中国家长认可,但是我觉得了解一下还是有很多益处的,毕竟作者给出的观点的确比较独特。
下面我就分享一下书里作者亲身体会到的一些与中国传统教育不同的教育观点。

首先科普一下什么是“常青藤”
我自己也不理解常青藤是什么,看了书之后才明白,常青藤就是美国最好的大学,也是世界最好的大学,常青藤的教育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精英教育。
常青藤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常青藤要培养的是下一代人中的领袖,这些领袖的价值观、远见和能力,都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前途。
比如,美国的政治精英、企业总裁、顶尖的律师、及其他领域的领袖,大多都是出自常青藤。

那么,常青藤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其实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的常青藤教育就是对话式的、讨论式的。
常青藤的教育,大家的意见未必一致,而且没有绝对的权威,老师家长都可能是错的,如果学生认为老师错了,就可以挑战老师;如果孩子认为家长错了,就可以挑战家长,但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而中国满堂灌,死记硬背的传统教育,是权威性的。前提就是不平等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知道,学生不知道。
而中国家长执行满堂灌的原则就非常的容易,基因家长与孩子不平等的现实,孩子最大的责任就是听父母的话,记住父母让你做的事情,基本没有讨论,更别提讨论了,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
作者也提到中产阶级与劳动阶级家教的不同。劳动阶级的父母与孩子没什么交流,只是习惯与简单的指令,教育出的孩子很懂礼貌守规矩,习惯服从,不喜欢争辩;而中产阶级对孩子要宠爱很多,当孩子做家长不愿意让做的事情,家长会耐心地与孩子商量,说服孩子放弃,这样的孩子比较自信,勇于为自己的利益去争取,习惯自己思考、提问、辩论,也就是现在流行的教育孩子“批判性思维”。

一岁的孩子怎么上常青藤呢?
作者从小就开始教育自己的女儿具备一些常青藤的素质,所以在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些教育自己孩子的例子,我们不防来看几点:
比如,女儿刚出生时的“一哭就抱”原则。
作者认为“一哭就抱”原则是常青藤教育的起点。因为作者觉得婴孩在没有掌握基本的语言之前,与父母交流的唯一途径就是哭。如果孩子一哭,你不理他,害怕宠坏孩子,那你就阻碍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
不打孩子
作者认为大孩子是建立在不对等的基础上的暴力行为,当你大打孩子就向孩子灌输了倚强凌弱的合理性;还有一点就是也体现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权威关系的一种表达,作者认为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影响。
幼儿期常青藤原则的家教
我们父母不一定是育儿专家,但可以与孩子面对面的互动,这就相当与讨论班。父母可以针对孩子不同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比如给孩子读书,孩子马上触景生情,从书里讲到自己的经历等,父母马上也会跟着附和着。
幼儿园
作者的女儿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是坚决不教孩子数学语文,因为他们认为在学前阶段孩子最重要的挑战是发展感情和社会技能,也就是怎么在陌生的环境中与别人相处,保持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智力的开发,过分重视孩子的功课。
作者同时也认为中国的幼儿园时间也很长,孩子的智力过度开发,而且强调死记硬背。
不让孩子背古
作者认为让孩子背古诗,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与个人意志。我们要珍惜孩子内心的感受、他们的原创、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把东西挖掘出来,而不能人为的把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抹杀掉,只是机械地接受我们的思想。
而作者对自己女儿一直鼓励她要表达自己的意见,要有自己的主张。

这本书我只分享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好的教育,在好的专家都比不上父母与孩子互动式的对话教育,因材施教,不要扎堆,更不要盲从,学会尊重理解平等的对待孩子。

一岁怎么上常青藤?

所属主题
大雀鸟小雀鸟
大雀鸟小雀鸟
一位有信仰 全职妈妈的成长之路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