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5 12 月, 2024
spot_img

【神学之思】希腊文化与圣经思维观念的对比

【神学之思】希腊文化与圣经思维观念的对比

古典希腊文化曾给罗马帝国造成非常深远的影响,并经由罗马帝国,传播到世界各地许多地区;因为这个缘故,古典希腊文化通常被认为是为现代西方文明奠基的母体文化。然而,在主后二至三世纪之间,希腊哲学对基督教思想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并且被深深地植入教会的神学理念架构,并与日发展成形……

希腊文化的影响

古典希腊文化曾给罗马帝国造成非常深远的影响,并经由罗马帝国,传播到世界各地许多地区;因为这个缘故,古典希腊文化通常被认为是为现代西方文明奠基的母体文化。然而,在主后二至三世纪之间,希腊哲学对基督教思想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并且被深深地植入教会的神学理念架构,并与日发展成形。

我们发现基督教日趋吸收希腊哲学价值观,到了主后三世纪末期,受过良好教育的基督徒与受过良好教育的异教徒之间已经很难看出什么区别。(摘自W. H.C. Frend所著The Rise ofChristianity《基督教的兴起》,原文368页)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1. 一些能言善辩的思想家归信了基督,并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教会领袖,他们有深厚的希腊哲学背景,因此,他们有意识地、刻意地把他们的希腊世界观融入到了基督教教义当中。其中的主要人物包括:

· 殉道者游斯丁(JustinMartyr

游斯丁信主之前,深受柏拉图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信主之后,把许多柏拉图思想融合到他的教导当中。正如希伯来文的经文引导了犹太人归信基督,游斯丁也借助柏拉图思想向希腊人传道。

· 亚历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Alexandria

革利免和游斯丁一样,也是一个学者,后来信了基督。他"宣教意识极为强烈。他珍重基督教的希伯来传承……然而,他也极力寻求变通的途径,把希腊哲学最大限度地融入到基督教信仰"(摘自W. H. C. Frend所著The Rise ofChristianity《基督教的兴起》,原文253页)。革利免常对那些不欢迎哲学的人提出尖锐的批评,他曾写道:"柏拉图不就是古希腊的摩西吗?"

· 俄利根(Origen

"俄利根所致力推崇的,就是用典型的柏拉图式的逻辑思想来解释基督教信仰……他已经深深地吸收了柏拉图主义。他告诉自己的学生要通晓希腊的每个哲学流派。德尔斐神谕中的格言"认识你自己"[1],被提升成为基督徒的基本行为准则……随着基督教日益成为仅次于信奉不朽之众神明的希腊主流宗教,俄利根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成为了把基督教与希腊哲学融合在一起的决定性影响力[2](摘自W. H. C. Frend所著The Rise ofChristianity《基督教的兴起》,原文373-374页)。

· 奥古斯汀(Augustine,主后4世纪末期)

奥古斯汀对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的推崇促成了希腊思想被基督化的进程,使它成为基督徒乃至后来整个欧洲理性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一种信念的影响——相信希腊哲学从根本上是正确合理的,是神所赐的,而且最终与圣经是和谐的。比如:

· 游斯丁相信柏拉图的神就是圣经中的神,并且他相信苏格拉底就像亚伯拉罕一样,是基督降世之前的基督徒。

· "正如犹太人有律法一样,希腊人有哲学,二者都是把他们引到基督面前的师傅。"(革利免)

3. 为了向受过教育的人传福音,就迁就希腊哲学,并且从希腊哲学理念的角度,对基督教信仰真理重新进行了解说。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迎合这种潮流。比如,特土良(Tertullian)曾写过这段名言:"雅典与耶路撒冷何干?学院与教会何干?异教徒与基督徒何干?我们的教训出自于所罗门的廊下,而所罗门所领受的教训就是要用单纯的心灵来寻求主。惟愿人都摈弃这类的努力,不要再用禁欲主义、柏拉图主义或辩证主义来浸染我们对基督的信仰!"不过遗憾的是,他只代表少数人。

这样,希腊人信仰的某些元素被基督徒承接过来(比如:二元论),而其中最重要就是它影响了人们学习的目的:

(希腊与希伯来思想的)区别……根本在于知与行的区别。希伯来人看重的是实践,希腊人则是知识。希伯来人最关心的是对的行为,而希腊人则关心对的思想。在希伯来人的生活中,责任和严谨无过的良心是至关重要的事;对希腊人而言,则是随机应变和熠熠生辉的睿智。因此,美好的道德是希伯来人所崇尚的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希腊人则崇尚优秀的才智过于道德……这两者的区别是实践与理论的区别,是道德人与理性人/智力人的区别(摘自WilliamBarrett所著IrrationalMan《没有理智的人》)

此外,一个更微妙、影响力更为深广的问题就是,用希腊人的理念框架和思维模式来重新解说基督教信仰的真理。比如:

广泛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希腊式逻辑……往往采用的是严谨缜密的步进逻辑(step logic,也称为"直线思维"),辩论者会从前提入手,一直到结论,每一步都与下一步环环紧扣,以连贯、理性、逻辑的方式进行推理。然而,一切推理所得到的结论往往只局限于某个观点——也就是人对现实的认知和看法。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希伯来人往往使用块逻辑(block logic,也称为"对立逻辑")。也就是说,用一组一组的、各自独立且内容完整的意群(思维板块)来表达不同的概念。从外表看,这些意群不一定能合理地、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特别是如果某个意群表达了从人的角度对真理的认识,而另一个意群却表达了从神的角度对真理的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一种习惯于接受自相矛盾观念的倾向,接受一个意群与另一个意群在逻辑上不相符的状态。所以,对立逻辑的一大特征就是思想的反向性和辩证性。

因此,对于思维模式受希腊人和罗马人影响多过希伯来人影响的西方人而言,要把圣经中的对立逻辑拼合、连贯起来,是尤为困难的。因为我们不是东方人,所以当我们翻开圣经时,我们就需要接受一个"思维的彻底换位",进入东方的希伯来世界。(摘自Marvin R.Wilson所著的Our FatherAbraham: Jewish Roots of the Christian Faith,,《我们的父亚伯拉罕:基督教信仰的犹太根源》,原文第150页)

按照西方人的定义,耶稣绝对不是一个神学家,因为他是犹太人。耶稣和在他以先的那些先知一样,会针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当务之急——贫穷、纳税、亲人之间的世仇、同事间的结怨、日常生计等——给出非常具体的圣经答案。那种把神的诸般奥秘进行人为的肢解、然后再系统化重组的做法,耶稣无疑会深恶痛绝,并视之为对神傲慢的亵渎。保罗也是如此……他的书信都是针对非常具体的、当下的、地方性的问题,而他的风格毫不含糊地体现出拉比式的思维模式……他做出的所有回应,哪怕是那些逻辑最为严谨的,看起来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不完整感,而且保持着纯正的犹太风格,无论从纵向(推理)还是从横向(扩展)看,都是开放的[3](摘自Pinchas LapidePeter Stuhlmacher合著的PaulRabbi and Apostle,《保罗:拉比和使徒》,原文34-35页)。

后来,这种思维范式就借助着宣教事工的开展,从西方世界出口、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希腊(西方)与圣经思维观念的不同

希腊(西方)范式

圣经范式

二元论,把属灵的和天然的分别对待,视前者为高级(优越的),而后者为低级(卑下的)。对柏拉图而言,思想或灵魂是真实的人,而身体是灵魂的"监牢"

神把人常造成了一个身心灵合一的整体(帖前5:23;林前15章)

二元论自然而然就导致把圣与俗一分为二、区别对待的做法。

人生的全部内容都是神圣的,是属灵的。比如,我们工作也是对神真实的服侍。(西3:22-25;弗6:5-8

肢解分割;通过精确的分类来进行分析;直线思维;思想的系统性和组织性。(我们为了研究青蛙,就解剖它,这样也就杀了它。)

全面性、整体性。意群式""思维,或称情景式思维(比如:出埃及记7:38:15之间的关系)。"想把充满了生命、精彩情节和种种张力的圣经内容提炼成一系列的原则,就如同要把一个活人缩减成一张图表一样。"Abraham Heschel

极力解决矛盾。亚里斯多德的非矛盾定律说:"人不能声称某事物在同一方面、同一时刻既是又不是。(另一种表述:在特定的范畴下,一个客体不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

接受模糊不清与自相矛盾(如腓2:12-13

追求理解、明白。

追求认识神(约17:3;西1:27)。"希腊人学习是为了领悟。希伯来人学习是为了敬畏。现代人学习是为了利用。"Abraham Heschel

受过教育的人才是良民。靠知识得救。

人要绝对仰赖神的恩典,离开了神,人就无法成就任何有价值的事(约15:5)。

借助人自己的思考、推理得到启迪。人自身具备走近神的内在能力。

借助神的启示得开启(林前2:14

几乎所有的现代记忆术都是古希腊的发明。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把一些基础性的教诲和观念铭刻到人的脑海中,以便人能将其价值观和美德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人生命的转变完全取决的于神的恩典和他与基督的联合。(林后3:18;罗6章)

有人成为知识精英是理所当然的。

每个人都能在基督里成长成熟(西1:28;弗4:13

因果律(有时也是巧合)掌管着宇宙。

神按着他自己主宰的旨意统管宇宙天地(弗1:11)。

人通过自己的悟性和运用科学规律就可以管理世界。

神统管着万有,所以人与神的关系决定了他行事结果如何(罗9:16)。

历史是为了客观地、系统地、且按着编年顺序记载事实。

历史是为了用一些有意义的方式把重大真理保存下来(比如:四福音书)。

人是宇宙的中心。"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尺。"(普罗塔哥拉,主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

神是宇宙的中心。神的儿子是万有的起始与终结(西1:16)。

人可以领悟、明白一切。

人的悟性是昏暗被蒙蔽的,从根本上来说是有限的(罗1:21-22;林前1:20-25)。

当一个人理解、明白了某事,他就掌握了真理。

只有当一个人的生命真实改变时,才能说他认识了真理(多2:1及其后经文;林前8:1-3)。

为了知识本身而热爱知识。

知识是通往终点的途径,为了引导人与基督联合(约5:39-40

把圣经内容当作寓言来解释。

按照圣经内容字面清楚的意思来对待经文(除非那些明显使用了修辞手法的片段)。

抽象、复杂、理性的知识。圣经是我们必须要教导的信息。

具体、单纯的信心和顺服(罗16:26)。圣经是人必须要正视、要面对的现实。

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就如经上所记,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了。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慧。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利尼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因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林前1:18-15

相同点与不同点

尼西亚信经是主后325年在第一次尼西亚会议上编订的。以下是信经的全文:

我们信独一的神,全能的圣父,创造天地并一切有形无形万物的主。

我们信独一的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圣父所生。

从神所出的神,从光所出的光,从真神所出的真神;

是受生而非被造,与圣父同一本质。万物都是借着他受造。

他为要拯救我们世人,从天降临。

因圣灵的大能,从童贞女马利亚取得肉身,而成为人。

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被害,受死,埋葬。

应验了圣经的话,第三天复活,升天,坐在圣父的右边。

将来必在荣耀中再临,审判活人死人,他的国永无穷尽。

我们信圣灵,是主,是赐生命者,从圣父、圣子所出;

与圣父、圣子同受敬拜、同享尊荣;祂昔日曾藉众先知传话。

我们信使徒所立的独一圣而公之教会。

我们承认为赦罪所设立的独一洗礼。

我们盼望死人的复活,并来世的永生。

阿们。

请以小组为单位,把信经的内容与耶稣登山宝训的话语(太5-7章)进行比较、对照,找到其相似点与不同点。也请把你能想到的保罗的任何书信内容纳入这个比较与对照。

我们会把大家的总结分两栏写在白板上(相似点与不同点)。

您有什么感想?

这让我们看到,到主后三世纪末期,希腊哲学思想对教会的思想架构已经产生了多么深刻的影响。

任何一个人,无论他是否谙熟历史,都不可能看不出登山宝训和尼西亚信经这两者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区别。

登山宝训所颁布的是一套新的行为准则;它把信仰呈现出来,而不是把信仰编制一番;构成其根本基础的神学观念是道德论理性的,而不是理论性的;其中看不到任何形而上学[4]的踪影。

尼西亚信经是一套宣言,所宣布的一方面是一些历史事实,一方面是一些教条结论;它所使用的一些形而上学的术语可能连主的第一批门徒都琢磨不明白;道德伦理在其中毫无体现。

这两者,一个属于叙利亚农民的世界,而另一个则属于希腊哲学家的世界。(摘自Edwin Hatch所著的The Influence of GreekIdeas and Usages upon the Christian Church《希腊观念及习俗对基督教教会的影响》,原文第1页)。

请单纯根据他们的话语来判断:

· 对耶稣(以及其他圣经作者)而言,认识神意味着什么?

· 对尼西亚信经的编者们而言,认识神意味着什么?

这一切对于神学学习有什么意义?


[1]译者注:德尔斐是一处重要的"泛希腊圣地",即所有古希腊城邦共同的圣地。这里主要供奉着"德尔斐的阿波罗",著名的德尔斐神谕就在这里颁布……"泛希腊圣地"是一个外在于城邦政治的复杂构造,在宗教意义上为所有希腊人提供自我认识的唯一途径,据说阿波罗神庙的入口上刻着"认识你自己"的格言。(摘自维基百科)

[2]有历史评论称俄利根是"使哲学与神学建立亲密关系的第一人"。(摘自维基百科)

[3]译注:不会只锁定于一个答案,而是允许有许多不同的可能性。

[4]译注:形而上学是指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不能直接通过感知所得到的问题。形而上学是指哲学的基本法则。形而上学关注理论哲学的核心问题,如基础、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结构,如所有真实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由于反感教条主义的只讲形式,不究实质,黑格尔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形而上学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

如果您对此信息感兴趣,请在朋友圈中转发;

如果您愿意继续收到相关信息,请在通讯录中添加订阅号:“gengxinvoice”,或者扫描一下二维码:


所属主题
更新之音
更新之音
文化信息交流、分享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