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6 12 月, 2024
spot_img

萧三匝答问录07:回看1517

问:第236页说“中世纪社会秩序本身正处于解体的过程之中,请问这个解体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中世纪的解体是一连串持续几百年的历史运动的结果:

1.城市的兴起和文艺复兴。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而这些倾向是天.主.教的主张相违背的。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天.主.教文化的反抗。当时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一方面极度厌恶天.主.教的神权地位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教.会由此也变得奢靡。

2.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大航海运动),冲破了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催生了王权的兴起。路德改教因何成功?现实原因在于他能依靠崛起的王权反对罗马教.廷。当时的教.廷虽然奢靡腐化,但其权威性在“阿维尼翁之囚”以后早已衰落。

3.“阿维尼翁之囚”始于1301年后法国国王腓力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争夺权力的斗争,教.皇落败并死掉。此后,新就任的七任教宗都在法国国王的控制下,从克莱门五世(1305年即位)开始,罗马教.廷搬到了法国西南部教宗国的飞地阿维尼翁,长达72年,此后的六任教.皇都是法国人。赎罪券即泛滥于“阿维尼翁之囚”时期,教.廷的权威几乎荡然无存。

问:第227页1313年,亨利七世突然去世于锡耶纳。自此以后,中世纪秩序便塌陷了。欧洲人此时仍然信仰上.帝,皇帝教.皇也仍在掌权,城邦、国家也都在。怎么理解这句话?文艺复兴是不是促进了社会发展

答:1.这里的亨利七世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不是英国国王亨利七世。他于1310年进入意大利,加冕为意大利国王。1312年6月29日,他在罗马由教.皇正式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侵入意大利的行动遭到那不勒斯国王罗贝托和教.皇克莱门五世的反对,因为他实际上是要恢复封建领主在意大利的权力,许多商业城市也反对他。亨利七世破坏了布雷西亚,又长期围困佛罗伦萨,但他没能取得任何重要战果,因他准备着发动新一轮征服时,在锡耶纳去世。也就是说,他试图恢复意大利的封建制,但失败了,所以自此以后,中世纪秩序便塌陷了。

2.欧洲人此时仍然信仰上.帝,皇帝教.皇也仍在掌权,城邦、国家也都在。但是,权力的天平逐渐从教.皇、皇帝手里转移到了国王和城市手里,由此推动了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所以中世纪那种封建制就逐渐解体了。

3.文艺复兴是两方面的结果:

(1)城市的复兴和商业繁荣;

(2)古希腊学术西传。

中世纪重视神权,不重视人权,有其弊端。文艺复兴并不抛弃神权,但逐渐高举人权,本来是好事,但后世发展到了抛弃神权的地步,比如启蒙运动,又走向了极端,导致灾难。结论:神人关系是西方思想史和社会史唯一重要的问题,关键是平衡。

问:第236页讲到“有形教.会陷入败坏之中那么有形教.会与无形教.会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为什么有形教.会在历史上如此的败坏,教.皇如此的腐败,偏离教.义?

答:1.无形教.会是有形教.会的魂,有形教.会是无形教.会的肉身和呈现方式。2.因为有形教.会是罪人的治疗所,是人就会犯罪,包括教.皇。

问:是否可以介绍一下1545年特兰托会议后,天.主.教反向宗.教改革今天的天.主.教教.义宗.教改革之前的教.义有什么区别吗?天.主.教的敬拜圣礼与教.义是否也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产生了一些变革?

答:1.反向宗.教改革时期指天.主.教复兴时期,一般指自教.皇庇护四世1560年主政至“三十年战争”于1648年结束。但广义的反向宗.教改革始于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任)。保罗三世新任命了9个红衣主.教成立了改革委员会,1537年发布了一份改革报告——《建议——关于教.会改革》。《报告》认为,此前和当时的教.皇职位过于世俗化,教.皇和红衣主.教们应该对属灵事务进行更多关注,停止与世界同流合污。反对教.会上层的贿赂行为,反对滥用赎罪券,反对逃避教.会法,整顿罗马的卖淫活动等。

2.1545年12月,天.主.教特兰托会议在意大利北部小镇特兰托召开,形成的决议叫《特兰托信纲》,是天.主.教最重要的文献之一。特兰托会议列举了大量禁书,其中包括所有改教家的著作,全面驳斥了新.教的所有主张:

新.教:强调因信称义。

特兰托会议:基.督徒必须完成善功。

新.教:强调唯独恩.典。

特兰托会议:在获救一事上,人需要跟神合作。耶稣会创始人罗耀拉说:“祷告的时候好像所有的事都单单依靠神,但行动的时候好像所有的事情都单单依靠自己,不管你是否会得救。”

新.教:唯独圣.经。

特兰托会议:教.皇和主.教具有至高无上的训导职分,他们是圣.经必要的解释者。

所以,特兰托会议后,敬拜圣礼与教.义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改革的核心是罗马教.廷实现政教分立,注重属灵事务,更加敬虔。

3.罗马天.主.教最大的改革是出现了以耶稣会为代表的国际性修会。耶稣会1534年由西班牙人伊格纳修罗耀拉创建于巴黎蒙塞拉特隐修院。宗旨是教士的灵性增长和拯救世人,后来总部设于罗马,1540年获得教.皇保罗三世批准。

4.耶稣会特点:

A.注重敬虔和神秘体验;

B.注重学习各种学问;

C.大力向世界各地传教。

罗耀拉的同窗好友沙勿略被罗耀拉派往亚洲传教。1542年起,沙勿略先后到达果阿、马来群岛等地传教,建立教.会。后认识到中国是亚洲文明的中心,故决定到中国传教。1552年(嘉靖三十年)到达广东沿海的上川岛,想进入中国内地未果,死于上川岛。

问:第238页说:“为了解真理,天.主.教依靠权威为了解真理,新.教依靠个人决断”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唯一的权威,既不是教.皇,也不是个人。天.主.教研究讨论教.义的大公会议,例如确定尼西亚信经的尼西亚会议对于新.教改革宗长老会而言,教.会治理模式也非靠个人决断,而是经过多个长老们会商议,是一种在基.督里的属灵会议,有圣.灵带领的。同时引申出了一个问题,为何清.教徒克伦威尔统治英国和改革宗神学加尔文在日内瓦统治时立的神权共和国,都被世俗史学家描写为独.裁统治?

答:1.这句话是从事实而论,讲的是二者对比。相对而言,天.主.教是金字塔形的治理模式,新.教相对民主,新.教不同教.派治理模式也不同。天.主.教的确尊崇权威,所以说教.皇无误。新.教认为人人皆祭司,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所以依靠个人决断。

2.天.主.教的大公会议不是经常开,而且越到后来,教.皇的权力越大。新.教有几种治理模式:主.教制(如安立甘宗)、共和制(如长老会)、民主制(如公理会)。越民主,越依靠个人判断。

3.对清.教徒要一分为二看待。一方面,的确追求信仰纯正;另一方面,又不宽容。清.教徒在北美殖民地的政治实践基本都是失败的,最后都不得不走向宗.教宽容。

问:第239页也说,新.教教.义倾向于宗.教和社会个人主义可以展开讲一下具体是指什么

答:源于人人皆祭司的观念流行,所以不强调集体,强调个人。西方的个人主义,的确受新.教改革影响。

问:第246页,在麻塞诸塞湾建立的共同体简短实验结束后,美国人放弃了努力在《使徒行传》中“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以色列也有集体农庄基布兹请问在基.督新.教价值观下的这种社会实践,与共.产主义的公有制有什么区别?这些尝试是否是成功的呢?如果不成功,原因是什么呢?

答:1.《使徒行传》中“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讲的只是教.会建立初期不得已的情况,不是教.义,更不是基.督的旨意,因为当时教.会还在幼儿园时期,缺乏奉献。一旦教.会成形,就不再如此。所以只是特殊时期、特殊处境下的做法。

2.基.督教的财产观最明确的表达是十诫,十诫是充分尊重私有产权的。

3.以色列的集体农庄实践不是基于基.督新.教的价值观,因为以色列人不是基.督徒。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犹太教有左的思想基因,根源在于长期流散的历史中形成了互助传统。这也是共.产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所以很多共.产主义思想家都是犹太人。

4.基布兹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组织,如今在以色列还有,但逐渐式微了,年轻人很多都脱离了基布兹。在以色列很多地方,如特拉维夫,是相当世俗化的,讲自由竞争。整体而言,基布兹不成功,因为它违背人性。

5.以色列的基布兹规模都比较小,如果是处于自愿,是可以的。如果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必然出问题。以色列也是资本主义国家。

问:请问胡克的社会协定论与洛克的社会协定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差异是什么?因此而衍生出来的政府论有什么区别?

答:胡克的社会协定论强调的是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死人、活人、尚未出生的人的共同体,要尊重传统的自然演进,不能靠个人改变社会运行机制,主张渐进变革,前提是上.帝护理。洛克和卢梭的社会协定论强调的是人可以制定制度,洛克强调国家应该为个人自由预留空间,卢梭强调国家的绝对性。

胡克:主权在神,不存在完全的自然状态,社会自然演进。

洛克:主权在人,社会存在以前,存在一个自然状态,人建构国家,但国家要给人留下自由空间。

卢梭:主权在国,社会存在以前,存在一个自然状态,人建构国家,公意(国家)至上。

:第241页提到“基.督教精神——而非新.教徒精神帮助塑造了美国文明。”南美洲大部分是信仰天.主.教的国家的殖民地,而北美是新.教国家的殖民地,其政治形态、经济发展和人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差异。请教萧老师,天.主.教新.教信仰对于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人们的生活等方面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为何有如此的不同?

答:天.主.教教.会强调权威,所以社会、政治也强调权威和权力集中。新.教强调个人,所以社会、政治强调自治、自由。

柯克的原话是“基.督教精神——而非只有新.教徒精神帮助塑造了美国文明。”这可以从几方面看:1.随着历史的演进,进入北美殖民地的不仅是新.教徒,也有天.主.教徒。2.柯克强调的是保守主义,天.主.教就绝对保守,而新.教毕竟是变革的产物。

问:第258页介绍了因信称义和预定论。预定论看起来几乎完全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以此种信仰为根基的文化却具有追求自由、不断创新的活力?儒家讲君子以自强不息,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无不体现人的力量,但中华文明却是守旧求稳的。请教萧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答:1.预定论并不否认人的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核心是:神预定每个人的人生轨迹的具体细节人是不可能知道的,人在每个具体处境下的选择都是自由的,所以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2.人的自由选择其实站在更高层面也逃离不了神的预定,只是人不知道而已。

3.神预定的方式:A.直接安排某人做某事,比如当先知。B.预定因果关系,你选择什么,结果就只能是什么。C.预定人所处的环境条件,而人的自由选择只能基于环境。比如八九十年代农村孩子首先选择的是上中专,而不是上高中考大学。

4.总之,站在神的角度,一切都是预定的;站在人的角度,一切都是自由的。基.督教倡导的不过是信仰下的自由,而不是否定人的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

5.为什么基.督徒追求自由和创新?因为天职观念。既然每个人的职业都是神的安排,干好工作就是荣耀神、寻求神的悦纳的重要渠道,所以要拼命工作。

6.儒家与基.督教都强调人的努力,但前提不同,依靠的对象不同。儒家的努力是为了个人成就,所以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都是依靠自己,为了彰显自己。基.督徒的努力是为了荣耀神,依靠的是耶稣基.督。

问: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预定论是不是矛盾呢?因信称义是借着上.帝任凭己意的怜悯和恩.典,那些信靠上.帝之人可以得救。预定论是说人认罪没用,人自己赦罪是不可能的,因为上.帝对罪人的恩.典与震怒从一开始就已确认。那我们如何判断我们是不是选民呢?

答:1.因信称义和预定论不矛盾。因为一个人信不信也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预定的。所以因信称义指的是那些被预定、拣选的罪人因为信神被称为义人。不被预定、拣选的人不可能信。

2.因为信不信是上.帝决定的,所以如果你信了,就证明你被拣选了。

问:第242页,约翰.胡斯1415被当作异端以火邢处死;他的信徒盲人领袖约翰.慈日卡1424年死于瘟疫,他的追随者们用他的皮做鼓罩,这么做是基于什么?教.会没有国家那样的警察机构,这个权力是怎么形成的?是如何行使的?现在教.会对异端采取什么样的惩罚措施?

答:1.“追随者们用他的皮做鼓罩”是为了激发己方斗志,就如同中国人打仗把敌人的头割下来悬挂在城墙或旗杆上一样。

2.宗.教裁判所,或称异端裁判所于1184年由教.皇卢西乌斯三世始创。它的创设是基于这样一种需要,即让被指控的异端分子得到公平的审判。这样的审判由知识丰富的法官主持,并按照证据法的原则行事。此法庭是负责侦查、审判和裁决天.主.教.会认为是异端的法庭,曾监禁和处死异见份子。宗.教裁判所并不像人们想的那幺恶劣。拷掠并不多见,那些被送到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人中也只有大约1%被执行了死刑。大多数被宗.教裁判所控为异端的人都得到了缓刑或是无罪开释的结果,那些被认定犯有重罪的人也可以有忏悔、苦修并重返教.会的机会。

宗.教裁判所制度背后有这样一个假定,那就是异端分子只不过是走错了路的迷途羔羊。但是,一旦审判官确定某只羊的离群是出于故意,宗.教裁判所就别无选择了。不知悔改和顽固不化的异端分子将被逐出教.会并交由世俗统治者处理。与人们通常的想像不同,宗.教裁判所不会烧死异端分子。把异端邪说定为死罪的是世俗统治者,不是教.会。

在13世纪当中,宗.教裁判所在方法和实践上都变得系统得多了。训练有素的多明我会修道士衔教.皇之命主持着宗.教裁判所,他们组织的审判代表着当时欧洲最好的法律实践。

14世纪以降,王权日益增长,宗.教裁判所的主宰从教.皇变成了国王。以前只有一个裁判所,现在却有许多个。

3.宗.教裁判所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中世纪宗.教裁判所。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隶属于西班牙王室,成立于1478年。

罗马宗.教裁判所,即今日圣座信理部前身,成立于1542年。

在宗.教裁判所成立之前,教.会反对异端的任务通常由主.教调查,并交由世俗法庭予以制裁。第三届拉特朗大公会议(1179年)开始对此进行立法,成为后来十字军对阿尔比派镇压的法律依据。1224年皇帝腓特烈二世对异端执行了火刑,后格里高利九世对此萧规曹随。

最初,宗.教裁判所建立在地方主.教区,由主.教掌握。由于主.教有时不在自己的教区抑或公务缠身无暇顾及,导致当时的宗.教裁判所效率低下。于是教宗格里高利九世在13世纪30年代发布通谕,建立直属教宗管辖宗.教裁判所。1231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发表《绝罚通论》来谴责异端,并想到新的措施来对付异端,在德国、法国北部、郎格多克以及义大利都设立了异端裁判所。而受派去异端裁判所的审判员大多都是多明我会的修士。

当时的异端裁判所并不是一个机构,充其量只是一系列的宗.教审判员,1252年,教宗英诺森四世进一步批准宗.教裁判所可以在审讯用刑。可用刑罚包括没收全部财产、鞭笞、监禁、终身监禁,不撤销自己异端思想的下场是火刑。由于有权搜捕嫌疑犯及同伙,这使得人人自危。

4.如今教.会对异端的处理方法:

(1)私下批评、劝告。

(2)教.会内公开批评。

(3)开除教籍。

(4)面向社会公开批评。

问:第247页说:“同时存在的还有针对天使(也既无形智慧)的上.帝法。这个怎么理解?

答:这里的法,指规则、规矩,既然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也给一切秩序立法,那么既然天使也是上.帝创造的,当然上.帝也给天使立法,只是人类不可能知道上.帝给天使立法的具体内容。打比方,牛四足行走、吃草,老虎吃肉,鱼在水里游,这些都是上.帝给动物立的法。法,未必是法律条文,而是广义的规矩。

问:对于普通信徒来说,关于如何认识圣.经》真理,天.主.教1000多年的权威解释会不会比新.教的个人判断更靠谱一些?新.教中的纷争太多,牧.师牧.师之间都存在很多分歧,普通信徒会不会更容易误入歧途或极端?

答:天.主.教与新.教各有利弊,的确存在这个问题。教.会的传统应该值得尊重。但不能说天.主.教的权威解释就更靠谱,关键还是要圣.灵引领。新教并不主张新,而是主张旧,主张回到初代教.会,所以又叫复原教、更正教。为什么叫新教?“新”主要指更新,也指新教出现的时间晚于天主.教。

问:对于保守主义者来说,路德宗的温和改革不是更保守吗?路德宗的因信称义比加尔文宗的预定论更容易让普通信众接受吧?请问宗.教改革的核心优缺点是什么?

答:路德宗比较偏重政教合一,必然带来问题。因信称义是新.教改教家共同的主张,加尔文也认可。就世界范围看,路德宗的影响力远低于加尔文宗。

宗.教改革优缺点:

优点:回到圣.经,回到上.帝主权,激活真挚信仰。宗.教与信仰的关系:信仰是宗.教的内核,宗.教是信仰的人为形式和外壳,时间久了,形式就遮盖、取代了内容。宗.教改革,就是打掉信仰坚硬的宗.教外壳,彰显信仰的光芒。

缺点:教.会分裂,相互为战,人们越来越脱离教.会生活。

问:从陷落的东罗马回来的学者和贵族把古希腊哲学引入基.督教世界,由此产生文艺复兴,那为什么东罗马没有文艺复兴?

答:东罗马紧邻伊斯兰世界,相当于处在前线,敌我意识强,而且东罗马自认为是文化高地,不屑于学习外教文化。

问:因着研究古希腊哲学和科学伊斯兰一度科学研究和哲学成就领先于世界,为什么古希腊哲学却没有在伊斯兰世界引起文艺复兴?

答:1.政教合一体制禁锢了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2.伊斯兰教没有发生真正的宗.教改革。

问:在中国历史上,从思想高度、精神境界层面看,有没有与但丁匹敌的文学家

答:看从什么角度对比中西文学家。总体看,中国文学家缺乏对独一神的信仰,因此中国文学家对人生的追问和西方方向不同。

屈原、韩愈、杜甫:儒家。关心现实政治。

陶渊明、李白:道家。关心养生、长生、自然自得。

王维:佛家。关心世界的空相和生灭变化。

苏东坡:三教合一。

问:从理论到哲学,从哲学到信仰,三个维度是层层递进的。按黑格尔的讲法,中国历史上没有西方纯粹意义上的哲学若当真如此,中国以前的文化发展都在低于哲学的维度。萧老师怎么看这个观点?

答:关键看如何定义哲学。如果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中国有哲学。中西哲学的差别:西方哲学注重本体论和认识论,可以叫科学哲学;中国哲学注重人的社会性和道德伦理,可以叫道德哲学。

萧三匝答问录07:回看1517


所属主题
匝说
匝说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