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4 12 月, 2024
spot_img

欲知肺腑同生死 | 郭暮云

欲知肺腑同生死

——溪边树学堂兴城游学历史课讲义

 

背景

 

挪亚洪水之后,分散全地的闪、含、雅弗,大致上成为今日中东诸族、亚非民族、欧洲各族的祖先。

 

洪水后文明的产生有早有晚。最早的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其次是埃及文明,再次是伊朗、印度文明,最后是大约同时(距今3500年前)出现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与爱琴海附近的迈锡尼文明(希腊文明的前身)。

 

这些文明并非各自独立产生,而是以两河流域为圆心,随着人口迁移,逐渐向四周传播后出现的,无论是历代的考古发现还是最新的基因研究都可以证实这一点。

 

因此各个文明与各个民族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各具特色,但本源可以说都在亚拉腊山。并且各种文明大致都遵循着一个类似的发展轨迹:蒙昧无知——觉醒、发展、繁荣、衰败——最后消失或散沙化。


而中间的那个阶段(觉醒、发展、繁荣、衰败),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明”。之前不具意义,之后失去意义。

 

以华夏文明而论,它的觉醒大约就是在所谓“殷商”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之前的年代算是神话时代),繁荣昌盛于春秋战国,极盛于秦汉,之后就渐渐衰败。

 

我们所熟知的朝代歌是这样写的: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华夏(汉族)文明的衰败,在隋唐时期借助内亚民族(泛指中国西部、西北、北方、东北的游牧民族)的帮助,获得了小小的复兴,但汉族的这种复兴没能维持多久,之后比较统一的宋、明两朝,无论势力还是文明程度,都不能和汉唐相比,而且中间还出现了辽、金、元等名正言顺的内亚王朝。


欲知肺腑同生死 | 郭暮云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发生在最后一个汉人皇朝明朝末年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兴城,四百年前,它叫做“宁远”。

 

东北

 

如今称为“东北”的这块土地,历史上只有不多的几个时期直接臣服于中原王朝,大多数时候都被游牧民族占据,偶尔还曾建立几个规模不大的王国(渤海国之类)。

 

明朝末年,东北地区名义上属于大明统治,但西边有蒙古族的势力,本部则有女真人的势力。不过那时的女真还是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主要分为三大支派。后来其中的建州女真出了一个努尔哈赤,几十年间就大致统一了女真三大支派,并改名为“满洲”。满洲虽然人数不多,但骁勇善战,当时有一句话叫: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清末的魏源也说,当年,十个朝鲜兵不如一个蒙古兵,十个蒙古兵不如一个满洲兵。


欲知肺腑同生死 | 郭暮云

 

如果借用他的话,那么在明朝末年,大概很可能十个汉人兵不如一个朝鲜兵。运行了几百年的“卫所制”早已败坏不堪。汉族男子大多笃信“好男不当兵”的教训,不愿从军。各地部队吃空饷的情况非常严重,在编士兵也以老弱病残为主,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而且饷银也非常微薄,当一年兵的收入甚至不如卖一年菜。所以名义上虽然大明王朝有几百万部队,并且多数都在辽东前线,但其实际战斗力可想而知。

 

而明朝的高层也早已败坏不堪。明朝的最后几个皇帝,有的疯疯癫癫,有的贪得无厌,有的奇懒无比,居然四十年都不上班,有的酷爱木匠活儿,政务全交给太监去办。可以说虽然末代皇帝是崇祯,但其实在他之前好几代,明朝灭亡的结局就已经不可避免了。就像圣经里的南国犹大,虽然最后一个王是西底家,但犹大国灭亡的人间原因,却是六代之前的玛拿西。

 

同时,朝中的大臣和太监,又因为各种原因结成党派,不问是非,不管大局,彼此间争斗不休,所以体制实际上已经处于半瘫痪状态。又加上天时不利,连年灾荒,各地起义不断,可以说大明已经摇摇欲坠。

 

而此时的满洲,已经建立起八旗制度,每旗有精兵七千五百人,一共有六万人。于是辽东边患成了压垮大明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然,说是稻草并不确切,除非你能把它想象为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大的稻草。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之后,又跟蒙古联盟,世代通婚。另一边的大明附庸朝鲜也不敢轻举妄动。1617年,后金(满洲的正式国号)境内又爆发饥荒,各种因素作用之下,努尔哈赤终于决定南征,于是第二年4月13日发布了“七大恨”,公开进攻明朝。

 

袁崇焕

 

根据上边的分析,其实大家应该已经能够想到,面对青春勃发、武德昌盛、团结一致的满洲,衰老不堪、文弱猥琐、党争不断的大明,灭亡已经不可避免。

 

但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仍然出现了一些有骨气、有担当的汉家英雄,虽然是悲剧英雄。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生于1584年,广东东莞人。这一年在欧洲有一个重要人物死去,就是荷兰国父,沉默者威廉。等一下我会解释为何要提到万里之外的这个人。

 

袁崇焕从小虽然和其他书生一样,学习四书五经,准备科举,但同时他还特别喜欢军事,总和一些老兵探讨边疆战事,自己也很喜欢读兵书,准备将来去前线一展身手。35岁的时候袁崇焕中了进士,获得了当公务员的资格。

 

天启二年(1622年),他进京述职,御史侯恂早就听说过他的军事才能,便举荐他去兵部任职。当时后金兵势正盛,王化贞大军在广宁覆没,朝野惊慌失措。就在此时,袁崇焕单骑出关考察局势,不久后返回北京,上书报告形势,并说:“只要给我兵马粮草,我一人足以守住山海关!”其胆量获得朝臣乃至皇帝的交口称赞,因此立刻派他去助守山海关。


欲知肺腑同生死 | 郭暮云

明末辽东局势

 

不过,袁崇焕有胆有识固然不假,但显然,此时的他,其实已经暴露出骄傲、轻率的问题,就像经上所说:

 

16:18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后来他在年轻的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再次以这种方式夸下海口:“五年我就能平定辽东!”(《明实录·崇祯实录》(卷一):“癸酉,召廷臣及督师尚书袁崇焕于平台。上慰劳甚,至问边关何日可定?崇焕应曰:‘臣期五年为陛下肃清边陲’。慷慨请兵械转饷。)后来却不能兑现,引发本就刻薄猜忌的皇帝的愤怒,可以说埋下了自己悲剧结局的祸根。

 

但不管怎样,总体而言袁崇焕还是很有胆略的一位大英雄。英雄的悲剧就在于他们的悲剧性格,这种性格通常就是骄傲,就像荷马史里的阿基里斯一样。

 

但同样在1622年,发生在远离辽东地界的另一件“小事”直接改变了辽东的战局。

 

红衣大炮

 

刚才提到,袁崇焕出生的那一年,荷兰国父沉默者威廉遇刺身亡。

 

明朝的中后期,大致对应欧洲宗教改革(1517)到三十年战争(1618-1648)期间。那是一个宗教、科技、政治、学术、经济、艺术都在快速发展的时期,欧洲各国在彼此的竞争、斗争乃至战争中,都成长为各有特色的巨人,后来在殖民时期统治了世界。

 

就好比一群高手总在一起比赛,本来起点就高,再加上无数的实战训练,最后个个都成了绝顶高手,虽然在圈子里边互有胜负,但圈子外的人,就没有一个能是圈里这群高手的对手,哪怕是高手当中比较弱的那些。

 

当时的欧洲主要分成了天主教阵营和基督教(新教)阵营,从地理方位来看,大致上是东南欧天主教与西北欧基督教的对抗。荷兰一直都是新教联盟里边的,是起初对抗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天主教势力的主力或者至少是先锋。沉默者威廉的遇刺也没有太大影响他们的斗志,荷兰联省同盟继续联络各新教国家或势力,誓死对抗天主教。


欲知肺腑同生死 | 郭暮云

 

其中,他们的主要盟友就是英国。在大多数时间,英荷都是好朋友,共同抗敌。甚至到了1688年,在英国的光荣革命中,沉默者威廉的后裔,有着英国王室血统的威廉三世和他妻子玛丽二世,直接接任了英国王位,全面压制住了天主教在欧洲的肆虐。

 

而在1622年,就是袁崇焕单骑出关考察辽东局势的这一年,欧洲局势在亚洲也有对应。一支英荷联军准备攻打由天主教的葡萄牙占据的殖民地澳门。但这次攻击失败了,英荷舰队几艘战舰还被击沉。但是一些商人就把沉没的战舰上英国人的舰炮拆了下来,经过一些渠道,卖给了中国人,而这些大炮(不到二十门)后来辗转被送到了辽东前线,其中十一门就部署在宁远卫的城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 | 郭暮云

今日的仿制品

 

这些大炮被称为红夷大炮(后来清朝避讳“夷”字,改称红衣大炮)。红夷是当时中国人对荷兰人的称呼,但这些炮其实是英国铸造,属于当时的世界顶尖技术。

 

本来朝廷已经害怕到准备放弃辽东所有土地,退到山海关防守,但袁崇焕力排众议,在山海关外200里兴建了宁远城作为前哨阵地。他起初带来了一些广东子弟兵,但很快就意识到,还得用辽东人守辽东,于是大力提拔宁远本地人,比如祖氏家族。祖大寿就是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

 

祖大寿这些人,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关宁铁骑”的主力。不过,实话实说,关宁铁骑和满洲铁骑对比,最多只能说是互有胜负,并且总体而言处于下风。在宁远大捷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那些红衣大炮。

 

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大军,渡过辽河,前来攻打宁远。朝廷束手无策,山海关总兵和辽宁经略畏敌如虎,不敢救援。所以宁远已成孤城。但袁崇焕和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何可纲等誓死守卫城池。袁崇焕还写下血书传阅众人,并向士卒下拜,于是军心振奋,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二十四日,后金开始攻城,两万铁甲骑兵用铁裹车撞击城墙,又用铁锹挖掘墙脚,城墙被挖成凹龛。但守军镇定自若,用阶石碾压城外后金部队。袁崇焕亲自下城去堵缺口,两次受伤,部将劝他先回去休息,但(梁启超记载):

 

崇焕厉声曰:“区区宁远,中国存亡系之。宁远不守,则数年以后,父母兄弟皆左衽矣!偷息以生,复何乐也?”自裂战袍裹左臂伤处,战益力。将卒愤厉,奋争先,相翼蔽,城复合。


欲知肺腑同生死 | 郭暮云

 

第二天后金继续进攻,这一次袁崇焕下令开炮。

 

刚才说了,这些舰炮其实是英国货,属于当时的最高级设备,不是谁都能用的,就像现在你就是送给非洲某国航空母舰和远程导弹他们也不会用一样。但是是谁在帮助明军使用这些大炮呢?这里就得提一个人了,那就是徐光启的学生,孙元化。

 

孙元化和他的老师一样,都是中国第一批天主教徒,从利玛窦等天主教士那里学习了圣经,也学习了数学、天文、军事等当时的高科技。那些在澳门打捞上来的舰炮,起初只有洋人会用,后来华人里就只有孙元化这些人会用。孙元化后来从军辽东,也曾驻守宁远,训练炮手,对袁崇焕帮助极大,袁曾称他“识慧两精”,非常看重。


欲知肺腑同生死 | 郭暮云

《西法神机》,孙元化著

 

他的技术在这一次宁远大战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梁启超记载:

 

明日复攻,崇焕乃令闽卒发巨炮,一发决血渠数里,伤数百人。凡三日,三攻三却,围遂解。崇焕复开垒袭击追北三十余里,清军大乱,死者逾万人。

 

传说,就是这一次,努尔哈赤被大炮击成重伤,几个月后去世。在宁远大捷之前,满洲铁骑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是他们第一次的重大失败。清朝编修的《明史》记载: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这就是袁崇焕的意义:他打破了满洲铁骑不可战胜的神话。当然,或许主要功劳是那些大炮的,这一点甚至连当时的朝廷都认识到了,皇帝特意加封这些大炮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

 

不过,随着这些大炮渐渐损坏,又不能仿造,甚至孙元化等人也被冤杀,明军的最后一点优势很快就消失了。同时,认识到大炮威力的后金,在努尔哈赤死后,很快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仿制了大炮,并且迅速在铸炮技术上领先于明朝。皇太极专门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就是炮兵部队。


至此,可以说明朝彻底大势已去。

 

袁崇焕的悲剧结局

 

刚才已经反复强调,明末的局势已经全面崩坏,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够力挽狂澜的。袁崇焕苦心经营的关宁锦防线,虽然挡了后金几年,但维持这条防线几乎就要消耗明朝的大部分预算,渐渐把财政也拖垮了。

 

后来,继任努尔哈赤为汗的皇太极,继续发挥满洲的制度优势(八旗)和军事优势(铁骑),并积极招募汉人为己所用,渐渐在政治和战略上也形成了对明朝的压倒性优势。

 

1629年,皇太极出其不意地绕开了和马奇诺防线差不多的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从长城喜峰口而入,直扑京城。袁崇焕闻讯立刻率兵救援,赶在后金部队前到达北京布防。


欲知肺腑同生死 | 郭暮云


皇太极大惊失色,想不到关宁铁骑这么快就赶到。于是他效法《三国演义》里蒋干那一段故事,故意让两个被俘的明朝太监“偷听”到“后金和袁崇焕早有密谋”,然后第二天放这两个太监回去。两人当然赶快告诉了崇祯皇帝这个“阴谋”,加重了皇帝对袁崇焕的疑虑。

 

很快,皇帝传袁崇焕入殿,当场质证。面对突如其来的三大指控,就是擅杀毛文龙、勾结清军攻打北京、射伤满桂,袁崇焕一时失语。大将满桂也愤怒地把从身上拔下来的箭和血衣扔在袁崇焕面前质问他,因为箭上有袁崇焕部队的记号。其实这当然也是皇太极反间计的一部分。于是愤怒的皇帝立刻令锦衣卫逮捕了袁崇焕。


欲知肺腑同生死 | 郭暮云

 

同行的祖大寿和吴三桂既震惊又愤怒,既悲哀又害怕,退下后立刻率数万关宁铁骑东归。或许眼见兔死狗烹的二人,这一刻就已经生发了后来投清的念头。之所以吴三桂会“冲冠一怒为红颜”,无非因为,这个皇帝不值得效忠,值得效忠的袁督师又已经惨死,那么,天下最有价值的事情,就只剩下爱情了吧。

 

大惊失色的崇祯赶快让袁崇焕给祖大寿他们写信,阻止兵变。狱中的袁崇焕顾全大局写了信,收到信的这群血性男儿这才忍辱负重,回来作战,击破清军后才返回辽东驻扎。

 

然而,几个月的冤狱之后,袁崇焕还是被处死了。他死于皇帝的猜忌,死于满洲的计策,死于朝中的党争。

 

1630年,袁崇焕在北京甘石桥被凌迟处死。当时北京百姓都认为他通敌,恨之入骨,纷纷花钱生吞其肉。袁崇焕死后,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


欲知肺腑同生死 | 郭暮云

 

总结与评价

 

其实袁崇焕的人生,乃至明满战争,都只是世界大局势的一部分,并非孤立事件,也是历史中曾一再发生的一些事件的重演,真的是“日光之下无新事”。

 

这种青春民族(满洲)征服垂暮民族(大明)、勇武蛮族征服文弱散沙的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金庸在他的《袁崇焕评传》中写道:

 

我在阅读袁崇焕所写的奏章、所作的诗句、以及与他有关的史料之时,时时觉得似乎是在读古希腊剧作家攸里比第斯、沙福克里斯等人的悲剧。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焕”,是火光,是明亮显赫、光彩辉煌;“素”是直率的质朴,是自然的本性。他大火熊熊般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挥洒自如的作风,的确是人如其名。这样的性格,和他所生长的那不幸的时代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古希腊英雄拚命挣扎奋斗,终于敌不过命运的力量而垮了下来。打击袁崇焕的不是命运,而是时势。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时势也就是命运。像希腊史诗与悲剧中那些英雄们一样,他轰轰烈烈的战斗了,但每一场战斗,都是在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希腊史诗《伊里亚特》记述赫克托和亚契力斯绕城大战这一段中,描写众天神拿了天平来秤这两个英雄的命运,小时候我读到赫克托这一端沉了下去,天神们决定他必须战败而死,感到非常难过,“那不公平!那不公平!”过了许多岁月,当我读到满清的皇太极怎样设反间计、崇祯和他的大臣们怎样商量要不要杀死袁崇焕,同样有剧烈的凄怆之感。历史家评论袁崇焕,着眼点在于他的功业、他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他在明清两个朝代覆亡与兴起之际所起的作用。近十多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写一段小说,又写一段报上的社评,因此对历史、政治与小说是同样的感到兴趣,然而在研究袁崇焕的一生之时,他强烈的性格比之他的功业更加吸引我的注意。

 

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锋锐绝伦、精刚无俦的宝剑。当清和升平的时日,悬在壁上,不免会中夜自啸,跃出剑匣。在天昏地暗的乱世,则屠龙杀虎之后,终于寸寸断折。

 

的确,袁崇焕与赫克托耳有很多可资比较之处:

 

  • 都正直高尚;

  • 都主张议和,但一旦开战,义无反顾;

  • 都杀死对方大将;

  • 都是死于高层纷争;

  • 都死得很惨……

 

甚至明满战争和特洛伊战争都很像,比如获胜的关键都是用计,一个是反间计,一个是木马计。


欲知肺腑同生死 | 郭暮云

 

所以,看来看去,我们只能用但以理书的经文来概括上帝在历史中的心意:

 

但 4:17

这是守望者所发的命,圣者所出的令,好叫世人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或立极卑微的人执掌国权。


但 4:34-35

……他的权柄是永有的,他的国存到万代。世上所有的居民,都算为虚无,在天上的万军和世上的居民中,他都凭自己的意旨行事。无人能拦住他手,或问他说,你作什么呢?

 

尾声

 

袁崇焕临死前口占一绝: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明朝对他如此残忍,但曾经是敌人的满洲反倒一直很尊重他。乾隆皇帝后来给他平反。并且,袁督师的妾后来也被满洲收留,生下了他的遗腹子。所以他的后人就成了满洲人。

 

据民国时张江裁辑录的《袁督师遗事汇辑》卷五《袁督师后裔考》所载,袁督师宁古塔一脉后人的传承顺序为:袁文弼——袁尔汉——袁贵——袁常在——袁赶,袁赶有三子:袁世有、袁世宽、袁世福。袁世福及其两个儿子在《清史稿》均自有传记,这位袁世福,还有他的子孙,乃是晚清大大有名之人。咸丰九年,江北大营清军大战太平军,江北大营是由和春节制,其搭档宁古塔副都统富明阿,就是袁督师的这位六世孙袁世福。

 

富明阿曾任吉林将军,镇守满洲。他的儿子寿山,后来更是在抵抗俄国入侵齐齐哈尔的战争中(1900年8月28日),壮烈牺牲。

欲知肺腑同生死 | 郭暮云

 

所以果然,在袁督师死后,他的后代们或于乱世造福辽东百姓,或死于守卫辽东的边事,真的无愧于督师“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的遗言。

 

最后,我就用袁崇焕的诗句凑成集句,来作为结束吧:

 

太息弓藏狗又烹,祸为受恩始;

欲知肺腑同生死,心苦后人知!



欲知肺腑同生死 | 郭暮云


相关阅读:


地中海文明的顿挫英雄格


欲知肺腑同生死 | 郭暮云


郭暮云的半导体

欲知肺腑同生死 | 郭暮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


所属主题
暮云的半导体
暮云的半导体
本公众号的内容是我的讲章、评论、诗歌、译文等。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