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或她在你最忤逆,叛逆时也不会动摇对你的接纳
写这部影片的人汗牛充栋,写爱情的人更是车载斗量。但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视角来重新写一遍。
先讲一个真实的事情:有个从小在基督徒家庭长大的女孩,她从小学到大学都在主内学校入读。前几天她到成都来,说特别想去KTV,酒吧,于是她去了成都很有名的酒吧。她问我想不想去?我说不想,因为我高中的时候就去过了,觉得没什么意思。她去了以后觉得很好玩,还想再去。她很喜欢灯红酒绿的地方,问我想不想去,我还是类似的回答,以前去过了,没什么意思。我和她几年前在一次课堂上认识,现在才知道,那时的她已经濒临崩溃的心境,她来那个课堂是想最后寻找,还有没有真正的信仰。
我这几年接触过不少“信二代”,很多人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他们从小被很多道德、规范等约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话该说,什么不该说。他们可能是别人眼里的模范,很好的孩子,甚至他们自己也这样认为。但到了青春期,他们开始怀疑,这一切是为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让他们不舒服的规定,说着言不由衷,或者不知所云的话语。也许青春期时还很乖,等出了校门后,发现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原来还可以这样活,这样活也没什么不可以。或者说,走出象牙塔的时候,才到了他们的青春期。
似乎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个阶段,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到处都是吸大麻的嬉皮士,欧美二战后的人用越来越响亮的声音对他们的祖辈们说:我!不!相!信!我们上学时也去看毛片。不管嘴里信仰说的是什么,身体总有偷禁果的冲动。
为什么要先说这些事呢?因为《泰坦尼克号》里,有一些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细节:杰克教露丝吐口水的场景,露丝对着大反派未婚夫竖中指的场景,杰克和露丝去三等舱跳苏格兰踢踏舞(踢踏舞在当时是平民跳的)等。露丝从小被母亲教育要做一位淑女,吃饭、走路、社交都要有贵族的样子,虽然他们家是没落贵族,但毕竟还是贵族,只能像贵族一样生活,嫁给上流人士。露丝就这样默默的生活着,但心里一直在反叛。电影在一些细节处不断出现露丝的反叛。比如:她看到那些从小被要求坐姿站姿的小女孩时仿佛想到了小时候的自己,眼神中透出一丝绝望。她用艺术把自己包裹起来,以杜绝父母和未婚夫对自己的不理解,最重要的一幕是:她似乎忍受不了那种冠冕堂皇的环境,一个人跑向甲板,想跳入大海。她憋闷,因为没有那双懂她的眼睛。
这时,那双眼睛出现了,杰克如神降临般来到了她的生活。第一幕就是脱了鞋准备救她“You jump ,I jump”后来,露丝准备跟杰克了断关系,但看到杰克的画作以后,反而擦出火花,不是因为才华,而是因为那双能读懂她内心的眼睛。
再后来,杰克教她像市民那样吐口水,这是露丝从未尝试过的,就像本文开头的那个女孩从来没去过酒吧KTV一样。并不是说,吐口水,去酒吧就能找回真实的自己。而是换一种情景看自己的生活,哪些是可以尝试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又是为什么?这是把外面教给我们的道理规范转化成自我意识的必经阶段,不经历这些,你就活不成真实的自己,也活不出真正的信仰。我们面对道德,教条,传统,心里无数次一万头草泥马奔过。然后才读懂了道德,教条,传统。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攻击性。“攻击性“是一个心理学专用词,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也许这就是原罪吧,但如果否认攻击性,你要么变成抑郁症,要么变成伪君子。心理实验告诉我们,从小就要让人的攻击性充分释放,但还有下一句:要有人接住它,也就是包容它。
露丝不管怎么不理杰克,后来也曾怀疑杰克,但杰克一直等着她,让她释放出攻击性,做回真实的自己。因为杰克懂她,通过跟她的交流,看见并理解她最深的灵魂。这个世界最难遇到的就是理解和最深的看见。
所以,你到底要怎样的爱或情呢?是用“优秀”来度量你吗?你成功了就能拥有这样的爱或情。是用道德来度量你吗?你做到了道德规范就能拥有这样的爱或情。还是,完全迁就你,把你看成国王或王后,无条件的满足你,就像人工智能做到的那样。如果这些都不能让你最终满足,你或许憧憬一下这样的爱:小时候,如果你幸运,你会遇见这样的父母,他对你的爱不以你的表现为条件,不管你怎么调皮捣蛋,学习差,他都会接纳你。可能有时会责罚你,但责罚时的眼神,你都能看到更深的肯定。长大后,当你犯错时,有人不以道德规范来否定你,可能会责罚你,但责罚时的眼神,你都能看到更深的接纳。他或她在你最忤逆,叛逆时也不会动摇对你的接纳。
谁会这样爱你呢?谁会这样爱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