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超越东西方——吴经熊自传》(Beyong East and West)058-062页。台湾上智文化出品。
吴经熊(1899-1986),浙江宁波人。192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科,1921年获密歇根大学法学博士,1927年任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1929年,任上海特区法院院长,曾主笔起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发布后称为《五五宪法》)。后皈依天主教。后又在蒋中正支持下将《圣经·新约》和《诗篇》翻译册灰姑娘汉语,称《吴经熊新经全集附圣咏集》。
吴经熊:《论语》一开头即散发喜乐的气氛
文/ 吴经熊
9岁到12岁时,我在翰香小学读书。那时,《论语》仍是公民道德课的教科书。孔子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时诚恳、好学,以及悦乐的精神。《论语》一开头即散发喜乐的气氛: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
这是整部《论语》的基调。《论语》最大的好处是,你越读越感觉有趣味,一个潜心读《论语》的人,就像一只啃着骨头的小狗,舍不得放下。我举出我喜欢的几段,和各位一起欣赏: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第二》)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第十四》)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尔第七)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第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第七》
《论语》一书生动地表现了孔子的好学,也使我我受到感染。我十一岁时,也就是虚岁十二岁时,读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因此深受鼓舞,就在书页上方的空白处写下:“吾十有二而志于学!”
当时仍时兴逐字逐句逐段强记背诵的旧式教学法。对于内容,只是一知半解;但我们像反刍的牛一样,不时地咀嚼、回味经典古籍。于是古圣先贤的哲学慢慢地潜移默化,构成我们心智的活组织。常用的格言应用在社会生活中,有如合法货币运用在国际贸易中。
我常常听到同学们在争执时,引用这些名言。例如一个男生踢了另一个男生,后者会说:“孔子不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你喜欢人家踢你吗?为什么要踢我呢?”那孩子若不是特别鲁莽蛮横,就会立即停止。
孔子言论的特点是很平实,人人都能接受。儒家信徒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做到平凡却不平庸。
我十二岁到十四岁在中学就读时,除了基本的自然科学外,还继续读儒家经典,尤其是孟子的书。孟子在儒家的地位,相当于圣保罗在基督宗教中的地位。孟子著作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天爵和人爵的看法。他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告子上) 天爵是内在的,不受命运变迁的影响。人爵是外在的,因为人既能给你荣耀,也能拿走你的荣耀。因此智者培养内在的高贵,对外在的高贵淡然处之。
孟子对于天意安排也有非常精辟的见解,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他举了许多历史上的大事,来说明这个道理。最后结论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很难想象孟子受苦的哲学,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多么深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内最常见的标语是:“胜不骄,败不馁。”我想这就是中国能度过无数国难的秘诀。这种让人在顺境中谦卑、在逆境中怀着希望的哲学,与基督宗教的精神距离不远了。
孟子最有名的一句格言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这话使我以后更能理解基督的话:“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变成小孩一样,你们绝不能进天国。”(《圣经·马太福音》18章3节》)
附: 吴经熊翻译之《圣经·诗篇》第二十三:
主乃我之牧,所需百无忧。
令我草上歇,引我泽畔游。
吾魂得复苏,仁育一何周?
更为盛名故,率我正道由。
虽经阴谷里,主在我何愁?
尔策与尔杖,实令我心休。
宴我群敌前,感尔恩施优。
灵膏沐我首,玉爵盈欲流。
慈惠共圣泽,长与我为俦。
归藏勿离主,此外更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