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过这样一个喻道故事:有一个牧师进入天堂后迫不及待的去找保罗,然后指着保罗的书信侃侃而谈,说了很多很多自己的解读,而且不断向保罗求证他的解读是不是就是保罗的原意。结果是,有一个人捂着耳朵跑走了。这个跑走的人就是保罗,他边跑边喊:我受不了了,那根本不是我的意思。
这个故事很有趣,它很生动的说明了一个道理:我们自以为读懂了某人的著作,结果是我们压根没读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距?因为同一段文字,在不同思维的人眼里完全是两个意思。在解经时,我们往往也是如此,我们自以为自己读到的意思就是圣经原本的意思。这种意识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幻象,自以为真理就在自己这边,自以为自己就是真理的获得者、传承者。当我们产生了这样的幻象之后,就会无心去理解其它的解释,狭隘就此产生,纷争也就随处可见。
一个人的思维往往决定了他的认知,人往往受自己的经验、教育影响而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一旦人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后,他就会不知觉中把这当做真理的基础,他对他人或事物的解读自然也会被自己当做是准确无误的。然而,我们需要知道,事情的复杂程度往往超出一个人的经验。我们也当知道,要很好的理解一个人基本上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共同的经历。其实不仅仅是共同的经历让人能相互理解,更多的是在经历中相似的思维让两个人互相理解。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拓宽自己思维的维度,那我们就很难理解他人,我们就很难明白别人的言语。难怪金口约翰会说自己在讲解保罗书信前要先盯着保罗的圣像看很久,直到他走进了保罗这个人,他才能解读保罗的书信。金口约翰的经验其实就是一种思维的转换,靠近保罗、认识保罗,让自己进入到保罗的思维模式里,有了这样的基础后,解读保罗的书信就会更接近保罗的意思。
这也就是在解经时那些解经技巧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所在,比技巧更重要的是生命的丰盛和圣灵的活泼带领。一个人如果和使徒有类似的生命历程、经验,那么他就拥有了能理解使徒话语的美好基础。而最为关键的是只有圣灵能够超越时空,让古今圣徒可以相通。
我们现在的人常从逻辑角度去看待圣经和教父著作,所以我们常常会错了意。几年前我在老师的建议下接触教父著作,当时的我完全看不进去,觉得教父的著作很粗鄙。那时,也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看教父著作。我给出的理由就一个:看教父著作不是为了获得完整的教义,而是要了解教义怎样发展的,要获得完整的教义直接看现代的神学著作就可以了。
这些年,当我有了一定的突破后,才看到教父著作的伟大,现在是爱不释手了。其中一个突破点就是思维的转变,我意识到教父时代和我们时代的差距,这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我们重逻辑,但教父们重视的是修辞。人家用修辞手法写的文字你硬要用逻辑去解读肯定难以理解,更别说欣赏到教父著作的伟大了。第二个点是他们重灵性,我们重理智。我们的诉求集中在教理的突破和整全,但他们的核心关注是培育灵性。一个想要装备头脑知识的人读一本直击心灵的书,这当中的差距可想而知,不懂或误会不断自然就成为必然了。
读文学作品也一样。我最近在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我深深体会到不了解正教的基本教导的人,很难看到《白痴》的深度。很多人说陀翁这部作品很好的呈现了陀翁在对人类心理层面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然而我认为这并非陀翁本意。我认为陀翁是要在社会制度变化、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时通过文学作品告诉大家,真正的出路是在人性的恢复。在看《白痴》时,我们会发现梅什金公爵的言行举止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他获得了“白痴”的称号。然而,如果我们稍微总结一下就会发现,梅什金公爵不管是对事还是对人往往能一眼看穿本质,在这一点上往往令人惊讶。但他的行为常常被人看为反常、痴傻,明知道别人骗他,他还愿意给人钱。在一般人看来,梅什金的这种认知能力和行为方式有巨大的冲突。然而,这正是陀翁要表达的完全人的模样。一个真正有人性的人就应该是梅什金公爵那样,能看透万事,又愿意爱人如己,尊重最卑微的人,又能善待恶人。
其实,夫妻之间也是一样。我们常常会发现夫妻之间的吵架基本上是源于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一般情况下,男人注重于事实,注重准确表达;女人则注重于感受,不在意表达的准确性如何。如果一个女人对自己的丈夫说“你都不体贴我”,她的意思很可能是此刻她感受不到丈夫的体贴,而不是完全否定丈夫。此时,如果丈夫抓住“都不”两个字,就会觉得妻子蛮不讲理、枉顾事实。如果二人的思维不能及时转换,一场家庭大仗就难以避免了。
在以上的几个例子里,大家可能已经发现思维是如何影响认知的了,我们一定要留意去拓宽自己的思维。在新的一年里,很多人可能会立志今年要多读经、多读书,但比这更值得留意的就是去拓宽你的思维,思维如果固化了,你读再多的书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你的思维会自动过滤它不能理解和认同的信息,只留下那些能与原先思维同步的信息。这必然会造成一个可怕的结果,那就是你错误的认为你所读的书都在支持你的观点,进而不断加固原先的思维和认知,以至于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真理在手的错觉。
见识多就不轻易发怒。如果我们总是封闭在自己的思维里,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解读一切,得到的往往是各种误会和纷争,人也会变得越来越狭隘。狭隘的人很难看见神,奥古斯丁的诉求就是求神拓宽他的心,这也应当成为我们的诉求。
最后,给一个小小的建议以帮助大家操练自己拓宽思维。当你看到一种观点时先别急着否定,而是要学会去理解,特别是那些经典作品,那些被历代颂赞的作者的观点。当我们读不懂,或者与我们原先的认知有冲突时,我们先不要着急下结论,而是先试着收集更多资料,尝试用其它角度去理解。这样反复操练之后,人的思维就会变得宽广,那种蛰伏在人心深处的自我也会慢慢消失。这种操练之所以紧要而迫切,乃是因为唯有“舍己”,人才能“跟从主”。
联系微信:naxier2009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