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6 1 月, 2025
spot_img

新年论文:保守主义必须“接着讲”

 

新年论文:保守主义必须“接着讲”


虽然早在20多年前,刘军宁就出版了《保守主义》一书,但中国保守主义者作为一个群体出现,是2020年的事。虽然早在2018年和2019年,中国已先后出版了美国保守主义思想家拉塞尔柯克的名著《美国秩序的根基》及《保守主义思想》的中译本,民间也在那时就组织了保守主义读书会,但正如有论者已经指出的那样,是2020年的美国大选催生了中国保守主义群体的登场。可以认为,保守主义群体的登场是2020年中国思想界最为值得关注的事件,它必将被写进中国当代思想史。

 

近现代是一个“主义”的时代,任何主义都来自西方,任何主义都曾传到中国。有一点必须认识到,任何主义的产生,都是思想家为了解开他所身处的社会的困局和症结的自然结果,他们绝不可能完全抽离其所处的具体时空背景进行抽象的概念推演。因此,研读任何经典政治思想著作都需要分辨清楚其普遍意义与处境性表述的区别,绝不能照本宣科,落入教条主义的窠臼。

 

换言之,任何主义要在中国落地,都必须经历一个中国化过程,保守主义也是如此。保守主义既已在中国登场,接下来就不能止于“照着讲”,而应该进入冯友兰所谓“接着讲”阶段。只有这样,它才不仅仅是一门口头上的学问。

 

下面,我试着结合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谈谈自己对英美保守主义中国化的一点粗浅认识。需要指出的是,其他类型的保守主义不在我关注、论述的范围,也不是我能赞同的。

 

秩序是保守主义的核心诉求


什么是保守主义?保守主义就是保守共同体自然形成的秩序的主义,他的关键词是秩序。“保守”在保守主义中有两层含义:作为动词,它是“保护”的意思,就是保护自然形成的秩序;作为形容词,它是一种与激进甚至进步相反的观念和态度。保守主义不反对变革,但它拒斥激进革命,主张渐进改良,因此也可以说保守主义是渐进改良主义。

 

柯克为保守主义归纳了六项准则:

 

第一,保守主义确信存在着某种主导社会生活和个人良心的神圣意志——它在权利和义务之间建立起永恒的联系,将伟人和凡人、活人与死人联为一体。归根结底,政治问题是宗教和道德问题。狭隘的理性——柯勒律治所谓的理解力——仅凭自身无法满足人类的需要。……政治是理解并应用超越于自然之上的正义的艺术。
 
第二,保守主义珍爱多姿多彩并带有神秘性的传统生活,因为它明显区别于大多数激进观念体系所推崇的日益狭隘的整齐划一,以及平等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目标。……
 
第三,保守主义坚信文明社会需要多种秩序和等级。唯一的真正平等是道德上的平等;如果被强制立法推行,所有其他试图平等化的努力都将引人步入绝望之境。社会大众渴望有人带领他们,如果一个民族摧毁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差异,很快波拿巴(即拿破仑)就会填补空白。
 
第四,保守主义相信财产和自由密不可分,经济上的均等化并非经济进步,如果消灭私人财产,自由将不复存在。
 
第五,保守主义相信旧习惯,不信任“诡辩家和算计者”。人必须控制自己的意志和欲望,因为保守主义者认为情绪是比理性更大地支配人的力量。传统和合理的成见能够制约人的无法无天的冲动。
 
第六,保守主义认为变化与改革并不是一回事,通常,创新更像是吞噬人类的火灾,而非进步的火炬。社会必须有所更张,因为缓慢的变化是自我保存的途径,就像人的身体永远都在自我更新一样。不过,上帝的护理是促成变化的恰当手段,检验政治家的标准是他是否体认到上帝护理之下的真正的社会发展趋势。
 

如果要对以上六点进行简化,可以归纳如下:一,信靠上帝;二,珍爱传统;三,维护秩序;四,保护私产;五,尊重习俗陈规;六,渐进改良。

 

基于以上准则,保守主义自从伯克那里诞生以来,在不同时代,先后反对如下形形色色的激进思潮:启蒙运动知识分子和休谟的理性主义、卢梭及其盟友的浪漫解放思想、边沁学派的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集体主义、唯.物.主.义、科学主义、达尔文主义、工业主义、消费主义、多元主义……

 

在柯克看来,上述激进思潮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第一,(相信)人的可完善性和社会进步的无限性。激进派人士认为教育、实在法和环境的改造可以将人塑造成神;他们否认人类有趋于暴力和犯罪的自然倾向。
 
第二,蔑视传统。理性、冲动和物质决定论分别被推崇为导向社会幸福的引路者,比先人的智慧更值得信赖。正规的宗教被拒斥,各种不同的反基督教观念体系被拿来做替代品。
 
第三,政治均等化。秩序和特权被践踏;彻底的民主——也即实践中尽可能直接的民主——是激进派所宣称的理想。与这种精神沆瀣一气的是对原有的议会体制的厌恶以及对中央.集.权的渴慕。
 
第四,经济均等化。古老的财产权——尤其是土地财产权利——受到几乎所有激进派人士的质疑。集体.主义的改革者试图全面根除私有财产体制。

 

人性中既有对自.由的渴求,也有对安全感的渴求,保守主义之所以诉诸秩序,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对安全感的渴求。正如卡尔霍恩所说:“事实上,自.由虽然是上帝最为重要的恩慈之一,其重要性却比不上安全保障;原因是:前者的目的是人类的进步与改良,而后者的目的是人类的永久延续。因此,当这两者发生冲突时,自.由必然也应该迁就于安全保障,因为人类的生存比其进步更重要。”

 

新年论文:保守主义必须“接着讲”


上帝主权是保守主义的灵魂


柯克一生致力于对保守主义的阐述,在《保守主义思想》以外的其他著述中,他还列举了保守主义的其他准则,比如审慎平衡、对权力的制约等等。让我们缩小讨论范围,仅仅讨论柯克在《保守主义思想》中所列的六大准则。

 

这六大准则是并列关系吗?它仅仅是一种不完全的简单列举吗?六大准则中是否贯穿了一条黄金准则?如果不存在这样一条黄金准则,那保守主义就是一堆支离破碎的、缺乏说服力的教条,人们为什么要遵行呢?

 

显然,六大准则不是并列关系,其中贯穿了一条黄金准则。在我看来,这条黄金准则是: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唯一的、绝对的主权者,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的秩序,并无时不在护理这个世界的秩序。这条黄金准则激活了六大准则,它为保守主义注入了灵魂,设置了引擎。

 

保守主义鼻祖伯克认为,无论人是否信仰上帝,人与国家都是上帝出于良善目的的创造。他说:“存在着一种让万物牢牢地各安其位的秩序,这种秩序为我们而造,我们也为它而造。”政治秩序源于道德秩序,而道德秩序源于对上帝的信仰,“如果没有最高主宰者有智慧制定并有能力施行道德法,任何实质上的甚或真正的合同都将缺乏背书,无力抵挡当时的强权意志。……我们对一般的人类负有义务,而且这些义务并非任何特殊的自愿协定的要求。它们源自人与人和人与神的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并不是人们可自行选择的。”举例而言,人为什么应该孝顺父母?不是因为父母对你有恩、有用,而是因为这是上帝的诫命,上帝就是秩序和标准本身。

 

依此黄金准则我们就不难理解保守主义六大准则:

 

第一条所谓的“神圣意志”即上帝的意志,“超越于自然之上的正义”就是上帝,因为上帝是正义本身,离开上帝无任何正义可言。正是从这个角度才能理解,为什么保守主义宣称其捍卫的是正义的秩序。

 

第二条、第五条强调传统、习俗、成见的重要性,因为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上帝的护理计划,而传统、习俗、成见本身就是上帝护理过程中的产物,其中体现了上帝的旨意,蕴藏了先人对上帝护理计划的理解的智慧。

 

为伯克激赏的胡克说:“我们首先尊崇那些最为伟大的东西,其次尊崇那些最古老的东西,其中的原因是,前者是最接近无限本质的东西,而后者是最接近上帝之无限连续性的东西。”

 

伯克思想的阐释者柯克说:“依靠上帝的启示不足以应付生活的常规事态:我们不可能要求超自然的世界去应对自然世界的日常关切。伯克的答案是,上帝已借着成千上万年的经验和思索将一种集体智慧教导人类:结合着便宜行事的传统。一个人在做出必要的决定时应该恰如其分地尊重人类的习惯;他应该谨慎便宜行事,将此一习惯或原则应用于他具体的处境之中。”“以人类的试错为行为中介的上帝已培育出古老的习惯,其中每一种习惯都对应着某些重要的目的。如果人们不得不让这一继承而来的观念结晶适应于新时代的迫切需要,最大的限度的审慎就是必要的。”

 

在柯克看来,“成见”就是“让人无须逻辑推理便能面对生活难题的半直觉性知识”;“习俗”就是“从前后许多世代的惯例和协定中发育出来的习惯性权利”;“论断”就是依据人类共同经验的推理。这些东西足以引领人的良心,“没有了它们,唯一能拯救社会免于毁灭的就只有武力和征服者。”“人民大众很少运用较高层次的理性,而且从来也不会这样做:没有了民间智慧和民俗规则——这两者就是成见和习俗,他们也只能为煽动家们鼓掌助威,给江湖骗子奉上钱财,并顺服于独裁者。”

 

第三条、第四条主张自然形成的等级秩序,反对政治和经济上的平均主义。原因说起来很简单,因为就上帝创造的秩序而言,只存在道德平等,不存在政治权利和经济收入的平均。通读《圣经》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在旧约时代,还是新约时代,社会都有治理等级,都有富人穷人,这个秩序本就是上帝的创造和计划,因为上帝就是公义本身,所以祂创造的这个秩序不存在不公正的问题。所谓公正,就是“各司其职,各安其位”,而每个人的职和位本质上都是上帝预定的结果,人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安心。

 

因此,奉行简单多数诀的政治上的民主制是不合神的心意的,就如在《出埃及记》中我们看到的那样:摩西带领以色列奴隶走出埃及,走向自.由,但民意十次悖逆神,决定要返回埃及继续为奴。民意是靠不住的,这是由亚当夏娃犯罪后堕落的人性决定的。民主就不是“神主”,民主不仅违背上帝的律法,也违背源于上帝律法的自然法,因此是保守主义坚决反对的。伯克认为,政治权力不是一种自然权利,只有才德兼备之人才能行使政治权力。“正如很多人缺少行使政治权力的资格是自然而然的事实一样,万物的永恒结构中也有这样的安排:出于不同的原因,少数人在气质上、身体上和灵性上适合承担社会的领导角色。拒绝他们效劳的国家注定会趋于停滞或毁灭。……这些人应该发挥远远优于一般公民的社会影响力,此乃合理公正的,而且符合真正的自然法。”伯克把这些人称为“自然贵族”——自然形成的贵族,并认为“如果没有自然贵族,便没有国家”。

 

伯克反对经济上的平均主义与反对上述那种政治上的民主制的理由是一致的,他说:“在(社会)这种伙伴关系中,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但没有平分物品的权利。在伙伴关系中,只拥有五先令的人对其财产所享有的权利与拥有五百镑的人对其更多财产所享有的权利是一样的。但是,他没有权利均分他们共同事业的成就红利;至于每个人在管理国家方面应当拥有的那份权利、职权和引导权,我不认为它们属于文明社会中人的直接的原始权利;因为我所考虑的只有文明的社会人,没有其他人。这事取决于惯例。”

 

第六条主张渐进改良。柯克说:“上帝的护理是促成变化的恰当手段,检验政治家的标准是他是否体认到上帝护理之下的真正的社会发展趋势。”如何理解这句看似玄妙无比的话?既然没有人能完全认识上帝的护理计划,人又如何能体认社会发展趋势并适应变革?

 

首先,出于对上帝及对祂所创造的秩序的敬畏,变革者需要具有极其谨慎的态度;其次,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补式变革,而不是通过抽象理论为变革人为设计伟大蓝图。

 

柯克总结伯克的观点说:变革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上帝为更全面地延续社会而命定的;被适当加以引导的变革是一个更新的过程。不过,应让变革因普遍感受到需要而产生,而非来自构思精妙的抽象理论。我们的任务是拼出并优化事物的旧秩序,试图找出深刻、缓慢、自然的变化与某些一时的心醉神迷之间的区别。大体上说,如果变化是良性的话,那它就是一个独立于人的有意识的努力的进程。如果它们本着尊崇的精神加以利用,并对它们自己可能的错谬保持警觉,那么,人的理性和思想可以有助于旧秩序因应新事物的调整。……敏锐的改革者将改革能力与守护意愿结合在一起;鉴于强烈的渴望,热爱变革之人完全没有资格成为变革的推动者。

 


爱与自由是保守主义隐而未显的前提


保守主义强调秩序,维护等级,尊重传统、习俗、成见,这样的社会是不是过于沉闷压抑?人为什么要听从保守主义的如上教导?尤其是在一个几千年来一直强调秩序、等级的的社会,这种主义难道不让人反感吗?

 

这是一个严重的误会。要解开这个误会,我们就必须发掘英美保守主义那些隐而未显、不证自明的前提,它们是保守主义思想家言说的预设。因为他们当初言说的目标受众是他们所在的本国民众,所以他们没必要把这些预设明说,但作为生活于迥然不同于英美社会的读者而言,不解释清楚保守主义思想的预设就不仅不能赢得人们的认可,而且会遭到普遍的抵触。在我看来,中国国内大多数批评保守主义的人之所以批评保守主义者,根本上就是因为不了解上述预设。

 

我认为,保守主义至少有两个隐而未显的前提:爱与自.由。

 

保守主义的世俗诉求虽然是秩序,但不要忘了,这一秩序是上帝创造、护理的秩序。要理解上帝创造的秩序,就必须认识耶和华上帝的属性。上帝的属性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理解,上帝都不仅是公义的上帝,也是慈爱的上帝。公义与慈爱是上帝属性的一体两面。因此,上帝创造的秩序本身是充满爱的秩序,而不是冷冰冰的秩序。

 

上帝造人与造万物不同,他唯独给人的鼻孔里吹了一口气,使人拥有了祂的属性,而且命令只有人才能管理空中的鸟、水里的鱼与地上一切活物,这都体现了上帝对人的爱。

 

有人认为,旧约中的上帝看起来很“残酷”,为了维护祂所创造的公义秩序,不惜惩罚、毁灭一些人。这样看来,上帝所创造的秩序是无情的。这种说法至少存在两点错误:一,上帝惩罚人是源于亚当夏娃的犯罪堕落,按上帝与亚当立的圣约,亚当夏娃犯罪以后本就当死,上帝没有让他们立即死,本就体现了上帝的慈爱属性。但上帝既然是公义的上帝,祂就不会因为溺爱人而牺牲祂的公义,也就是说不会不惩罚犯罪之人。二,即便在旧约里,即便对不信上帝的埃及人来说,上帝也没有将他们都处死,这就证明上帝在旧约时代也是慈爱的上帝。

 

当然,对于一个不信上帝的人而言,旧约中的上帝的确是公义大于慈爱的上帝。但上帝在世人都无法遵守祂的诫命、律法、典章,罪行累累无法自拔的时候,派了祂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来到人间,道成了肉身,并通过祂的死亡救赎了人的罪,通过复活带给人永生的盼望,这无疑体现的都是上帝无边的慈爱。

 

从宗教的社会效果论,只信旧约的法利赛人堕入了律法主义,甚至打着律法的旗号强令人遵守律法秩序,因此《圣经》中有很多因不遵守律法被人用石头打死的例子。但耶稣基督来到人间后,赐给信祂的人一颗新心,于是成全了律法秩序。所谓成全,就是命令其信徒践行律法的精神,而不是拘守律法条文。因此,中国的保守主义者如果不贯通、整全地理解《圣经》,过于偏重强调秩序,过于强调公义而忽视恩典,的确容易成为新的法利赛人,堕入新的律法主义,这样就容易让人感到保守主义所强调的秩序只会给人带来压迫。

 

为什么上帝所创造的秩序不会给人带来压迫?因为上帝是一个无限存在,进入无限怎么可能意味着压迫而不是释放呢?更何况耶稣基督来到人间,本就是要将人从旧约的律法下释放出来。这就要提到因为上帝对人的爱带给人的自由,释放,就是自由。

 

以上是从理论而言,从西方历史来看,自由的传统也是基督教孕育的。

 

西方文明是所谓“两希文明”——希伯来信仰与希腊文化。在希伯来信仰(在西方是基督教信仰)征服罗马帝国以前的世界,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古中国,人们信奉、遵从的自然形成的秩序都是不平等的,而这种不平等却被认为是公正的。这一点,只要看古希腊城邦里拥有公民权的人只占极小比例就可以了然。换言之,在基督教征服罗马帝国以前,西方人与任何古代人一样,都没有平等观念。正是由于基督教进入西方,通过与希腊罗马文化近一千年的磨合,才使得西方人逐渐养成了“人人被造而平等”的观念,也就是人格平等、道德平等的观念,后来又演化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因为人间的法律应该立定在上帝的律法之中。

 

要言之,因为“人人被造而平等”,而且人人都平等地独自面对上帝的审判,所以从人人平等的观念出发,自然就衍生出“平等的自由”观念。人的自由意志本就是上帝所赐,体现了上帝的属性,因此上帝乐见人是自由的人。

 

但在基督教信仰中,人对上帝的顺服是第一位的,人的自.由是被上帝的公义规制的自.由,也即是神圣秩序下的自.由,秩序和自.由之间的确存在张力。由此不难看出,为什么在高举上帝主权的保守主义中,秩序是第一位的诉求,自.由不具有最重要的位置。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保守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主张的是法律下的自.由,没有法治就没有自.由,没有法治的自.由就意味着放纵。

 

保守主义思想家无不热爱自.由。就拿伯克来说,在政治上,为了捍卫殖民地人民的自.由,他赞赏美国的独立革命,称英国对印度的征服是没有原则的掠夺,称英国国王是诡计多端的暴君;在经济思想上,他是亚当斯密的同道挚友。他之所以反对法国大革命,根本上是担心激进革命的浪潮涌向英国,而他认为英国当时的政制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政制,因为英国政制体现了秩序与自由的结合,值得在全世界推行。

 

所以,伯克既是保守的,又是自由的。换句话说,他保守的是秩序下的自由,而不是绝对自由。在他看来,抽象的、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柯克说:“伯克明白,自由是一个精密巧妙过程的产物;为永久维系自由,需要保留那些缓慢艰难地将野蛮人提升为文明的社会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终其一生,伯克首要关注的是正义与自由,这两者的生死命运紧密相连——这里指的是法律下的自由、一种有明确内涵的自由,其边界由习俗确定。”

 

从这个角度看,说伯克所倡导的保守主义是保守自由的主义并没有错。当然,更严谨的表述是,保守主义是保守秩序下的自由的主义,或保守充满自由的秩序的主义。

 

总之,保守主义并不保守任何意义上的秩序、传统、习俗、成见,而是保守经过基督教洗礼后的蕴含了爱与自由的秩序。保守主义如果无原则地保守任何秩序、传统、习俗、成见,则它根本不能成其为一种主义,因为主义本身就意味着原则。

 


中国保守主义的难题与可能性


中国人为什么应该借鉴、践行保守主义?这里面存在三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必要性、可能性、处境性。

 

从必要性的角度看,有几个原因致使中国人应该借鉴、践行保守主义:首先,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不断从革命走向革命的历史,中国人一直以来深受激进革命之苦。其次,由于贫富悬殊和权力腐败的普遍存在,加之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讯工具的及时便捷,并未消失的激进思潮和情绪很容易再度汹涌泛滥;而激进思潮如果再度俘获大多数人,中国又会陷入“翻烧饼”式的大倒退之中,结果不仅不会迎来自由,反而会戴上更沉重的枷锁。最后,任何好的制度都只能建立于、运转于坚实的信仰根基之上,否则就如同沙上建塔。西方宪.政制度之所以相对是最不坏的制度,是因为它建立在基督信仰的基础上:因为人人都存在无法消除的罪性,所以才有必要对任何权力进行限制,使其不会一股独大。中国在民国初年就建立了议会体制,为什么宪.政体系无法良性运转?根本上是因为人民没有信仰,所以各方政治势力都不会从心里尊重、维护宪法。

 

从可能性的角度看,有几个原因致使中国人应该借鉴、践行保守主义:首先,中国人对激进主义带来的恐怖记忆犹新,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回到改革前的岁月中去,尤其是改革后兴起的财富精英和知识精英整体上主张渐进改革,反对激进革命,也可以说这是整个社会的共识。其次,中国古代思想传统,整体上是主张渐进改革,反对激进革命的。古代思想传统虽然已经在表面上成为过去时,人们已经不再“子曰云”,但不能认为它们已经与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无关。事实上,一个中国人无论多么西化,其言行或多或少还是受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了中国人集体的基因。这个基因是偏于保守的。最后,这是一个信仰荒芜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信仰荒芜的社会,各种击穿道德底线的新闻的出现,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大肆蔓延,都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宗教信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们渴望一个安全的秩序,而最大的安全是灵魂上的有所皈依,它也是其他一切安全机制产生的源头。

 

最棘手的是处境性的问题,这也是保守主义在中国遭到尖锐的质疑、批评甚至攻击的根本原因,最有代表性的是两大质疑是:1.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对秩序的强调,而且往往被强调到过分的程度,在此处境下,保守主义还在强调对秩序的保守,意欲何为?保守主义者是不是错置了时空?中国处境下的保守主义到底要保守什么?2.就算保守主义值得践行,在一个缺乏基督教信仰的社会,如何落地?中国的保守主义者必须直面这两大质疑,并给出合理的解释,否则误解甚至敌对情绪还会不断增长。

 

第一大质疑实质上是要回答保守主义如何处理与自由主义及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的关系。

 

对于保守主义在中国到底要保守什么的问题,刘军宁早就在理论上给出了回答。前些年他就说,保守主义就是保守自由传统的主义。中国的自由传统是稀薄的,保守主义怎么办呢?刘军宁的回答是,中国的保守主义需要保守的不仅是中国的自由传统,更是人类的自由传统。这个观点,看似与英美保守主义的核心主张不同,比如柯克就没有把保守自由列为保守主义的准则之一,但是,如果我上述对英美保守主义的预设的分析没错的话,刘军宁的这个解释就不仅没有违背英美保守主义原则,而且体现了现实感。这也是保守主义处境化的必然要求。

 

问题来了,既然保守主义是保守自由传统的主义,那它不就等同于自由.主义了吗?为什么不直接用自由.主义取代保守主义呢?原因在于:

 

1. 因为自由.主义相信人而不相信神,所以自由.主义缺乏神圣的源头,是无根的、无魂的主义;因为自由.主义建立在个人主义——分离的、原子式的个人——之上,因此它也是无力的主义。

 

2. 因为自由.主义高举人而不高举神,因此很容易激进化,最后自由很容易堕落为放纵,自由.主义很容易转化为集体主义。自由.主义与它所反对的集体主义之间的关系不仅不是绝缘的,而且共享许多相同的逻辑。考察自由.主义发展史很明显可以看到,自由.主义发展进入边沁、密尔的功利主义阶段后,其逻辑发展和历史归宿就是集体主义。

 

3. 自由的获致来自实践,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自由.主义高举人的绝对自由,忽视秩序的重要性,本质上无法构建任何共同体。

 

因此,近几年我们明显看到,刘军宁越来越强调作为保守主义灵魂的基督信仰的重要性,这既是保守主义区别于自由.主义的地方,也是保守主义的生命力和根基所在。与其说保守主义反对自由.主义,不如说保守主义试图为自由.主义建立一个神圣的、坚实的根基,同时也为自由.主义的激进化倾向预先安上一个笼头。

 

儒家思想对中国来说显然是一种传统存在,保守主义者既然要保守传统,是否意味着要保守儒家?这是否会导致某种倒退?

 

在我看来,因为保守主义的灵魂是上帝主权,是基督教信仰,就会自然解决这个问题。儒家思想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哲学、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不是宗教信仰,缺乏神圣性。基督信仰与儒家根本不是一种并列关系,因为信仰与道德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上下关系。换言之,不存在信仰的中国化问题,而是上帝的真光照彻中国文化,并促使中国文化自我转化的问题。“万物皆有裂痕,为让真光照入。”因此,不必担心保守主义会使中国人“梦回三代”。从神学的角度看,儒家思想及整个中国文化都可以被看作上帝的普遍启示的结果,普遍启示不仅不能代替特殊启示,而且必须依靠明确的特殊启示(《圣经》)来显明,并进行正确的理解。

 

中国保守主义的着力点


保守主义至1790年诞生以来,整体上处于一种节节败退的状态。

 

1953年,柯克出版《保守主义思想》时对保守主义的复兴怀着乐观情绪,但他也承认:“在本书开篇第一章所罗列的保守主义的六项前提假设中,至少还有四项还在持续激励着美国和英国很多民众的社会情绪。保守派遭受打击最为严重的地方是:领袖人物的原则,秩序与阶层的观念以及将敬畏与道德和社会自立精神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在我们这个时代,保守主义的最显而易见的困难在于,它所面对的民众已逐渐模模糊糊地将社会看作是由同样的个体组成的一个均质化群体。”

 

柯克对英美保守主义复兴的信心源自于如下社会现实:在英国,还有一个贵族和地主乡绅阶层维护秩序;还有一个信仰纯正的国教会和苏格兰教会维护信仰;有一个了不起的中产阶层,他们坚定刚毅、勤勉尽责,拥有严肃的公共舆论;有稳固有力的地方政府和廉洁的司法以及守法的精神;还是一个有价值的帝国。在美国,则“有世界上最好的成文宪法;最安全的分权体制;分布范围最广的财产;对共同利益的最强烈的意识;最繁荣的经济、高贵的道德与思想传统;以及在当代无与伦比的坚定的自立精神。”

 

乐观的柯克虽然看到了保守主义政治家里根和撒切尔夫人的上台,但他没有预见到保守主义在21世纪的英美遭遇到的普遍困局。通过这次美国大选可以清晰地看到,保守主义在美国的最大敌人是形形色色的多元主义和“政治正确”。

 

与1953年的英美相比,中国当下社会的力量微不足道。因此,要将上述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中国保守主义要走的路还相当远。保守主义要真正在中国落地,一方面需要对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各种激进主义进行理论上的解构,另一方面更需要进行实践上的建构。

 

在我看来,这些建构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 信仰上的大复兴。

 

2. 捍卫法治和程序正义。秩序是基于法治和程序正义建立的秩序。

 

3. 保护私有产权和契约。私有产权是自由的保障,契约是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形成的机制。

 

4. 保护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民间自组织的活力。

 

5. 培养共同体精神。

 

6. 尊重常识。

 

7. 通过博雅教育,养成精英阶层。在农业时代逐渐终结后,英美保守主义政治家、思想家呼唤“自然贵族”、“绅士”来承担以前由土地贵族承担的领导社会的责任。中国早已没有贵族阶层,但任何时代都需要精英,并由精英来领导社会。当然,这里必须对精英进行定义。在我看来,精英就是具有如下特质的人:(1)具有敬畏心和谦卑心,能认识到人的有限性和理性的边界的人;(2)具有不为私利的公共担当精神和团队意识的人;(3)具有历史感、现实感和实操能力的人。当然,任何列举都难免挂一漏万。

 

8. 妥协的智慧及与时俱进的技巧。通览从1790年至1953年英美保守主义历史不难发现,真正能将保守主义原则与时俱进地运用到不同时代的保守主义政治家和思想家并不多,大多数人面对时代的巨变不过发出了一些批评和悲鸣而已。换言之,很难说保守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变革哲学以及相应的变革技巧,这正是保守主义之所以在时代巨变前左支右绌甚至节节败退的重要原因。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保守主义者刻舟求剑式地迷恋农业时代土地贵族在社会上的领袖地位,面对工业时代的到来几乎束手无策。从这个角度论,不仅应该强调作为形容词的保守心态,更应该强调作为动词的保守智慧和技巧。换言之,保守主义需要探讨的是动力机制。就此而言,19世纪中叶英国托利党领袖迪斯雷利的实践值得高度关注,因为他为不可阻挡的工业时代注入了贵族精神,他证明了保守主义者不是教条主义者,能够在原则和灵活性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

 

当中国人不再六神无“主”,当神州成为真正的“神”州,中国就会成为人类文明的高地,甚至成为新的“山巅之城”。


所属主题
匝说
匝说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