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2 1 月, 2025
spot_img

人要有理想,但不能脱离现实

 当下为人父母如此重视孩子教育,但却为什么却不尽如意?或许我们也难理出个具体的头绪,大环境的改变固然重要,但依然有人能在大环境下岿然不动,说明我们可能高估了环境,低估了人性。

古人讲“饱暖思淫欲”,但也不甘于贫穷。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如此写道:“贫穷不是罪恶,这是真理。我知道,酗酒不是美德,这更是真理。可是赤贫,先生,赤贫却是罪恶。贫穷的时候,您还能保持自己天生感情的高尚气度,在赤贫的情况下,却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人都做不到。为了赤贫,甚至不是把人用棍子赶走,而是拿扫帚把他从人类社会里清扫出去,让他受更大的凌辱;而且这是公正的,因为在赤贫的情况下,我自己首先就准备凌辱自己。”

赤贫之人很难有尊严可谈,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不甘心于贫穷,而极力改变这一困境的原因。如今,这一困境基本上算是解决了,小康不一定,温饱应该没问,但新的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其中教育算是重中之重。

从前,人们并非不重视教育,而是能根据实际状况做出调整,毕竟三百六十行。如今则不一样,新三百六十行,好像每行都要有学历,也不知道是高校扩招带来的结果,还是行业本身的爱慕虚荣。

以前我们常说原本大家都坐着看电影,现在站着都看不见了,因为还有踮着脚和伸着脖子的,虽然累但不至于比别人矮太多。尽管大家都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所有人上大学和所有人不上道理一样。前者属于拔苗助长,后者属于偃旗息鼓,总之结果都是全军覆灭。

所有人都可以上大学实际上是偏离大学之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永远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畅游,多数人都会被淹死。如果不懂这个道理,非要硬着脖子上,其结果就有可能将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全部浪费在大学中。

所有人都应该晓得图书馆的意义,但大多数人都不会去这个地方去充电。读书除了天赋外,还要耐得住寂寞,并且还能甘于生活的平淡,历史证明这样的人都被称之为“圣人”。知识改变命运,但此命运决非一般物质意义上的富裕,甚至都不是个人的成功,不幸的是它现在的意义正是如此。

我们不否认,生活上的富裕可能会给大多数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但非普遍意义。教育的普遍意义在于培养人的独立人格,简单地说就是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克尔凯郭尔在《致死的疾病》中这样写道:“人是精神。那么精神是什么呢?精神是自我。那么自我是什么呢?自我是在关联中发生的自身和自身的关联。自我不是关系本身,而是与关联发生关联。”

这段话初看让人摸不着头脑,克尔凯郭尔所要表达的是“我”这个存在不像物品的存在,而是以自我为问题,并与自身不断发生关联的存在。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什么是致死的疾病呢?他指的是绝望。他认为绝望有两种:逃避现实追求理想和忘却理想脚踏实地。前者不在现实中努力只做春秋大梦,这种绝望具有无限性和可能性;后者嘲讽理想只关注现实生活的成功,这种很绝望具有有限性和必然性。

克尔凯郭尔将无限性绝望定义为“幻想“,很接近我们常说的“梦想”或“空想”。“幻想”原本不一定错,但脱离现实的“幻想”则是绝望。他将有限性的绝望称之为“欺骗”,在他看来“以进入好的学校、进入好的公司、组建好的家庭等为人生理想的人,大都是被社会所“欺骗”。或者说活在大众的眼光中,即依照社会基准采取行动的人依然是绝望。

可能性绝望是脱离自身,而自身又属于必然性,因为一生只有一次,谁也不能成为他人。必然性绝望则是失却了对自身的理想,属于顺其自然地放弃一切的绝望。

教育最大的问题要不是让人逃避现实落入幻想,要不就是忘却理想让人依照社会基准采取行动。现在的小孩子都特别累,兴趣多不是不好,而是社会基准逼得父母硬当专业课来训练孩子的兴趣,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一样,有苦衷但没办法。不甘心落后于他人,只能让孩子面面俱到,大多数孩子都被提前长时间挤压,而社会风气却还误导家长们,如果不这样做孩子结果会怎么样?否则就会怎么样?我就不明白能怎么样呢?

比起孩子心灵的健康,任何强加给他产生负面的“专业”都没有任何意义,而小孩子的心灵一旦被挤压扭曲,他一生都可能无法调正。小孩子就应该干小孩子的事情,不要苛责他们不喜欢的事情,而心灵健康的人,他们的内心一般都不会脆弱。

为人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想,不一定要多崇高,但又不能过于接地气,太崇高容易让人逃避,太接地气则属于没有理想,二者的结果都是绝望。

作为大学生,最好能在没有读大学之前想好,与其浪费时间和人力,还不如回归现实,大学不属于所有人的选择,尽管所有人现在都可以上大学。它既然不是必然性,那么就为自己多一份可能性,或许将来就不会绝望了。


所属主题
大圐圙 人文圐圙
大圐圙 人文圐圙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