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 11 月, 2024
spot_img

现代文学史(二):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是左翼报刊读者的偶像,更是中国现代作家的旗帜。他去世后不久,《鲁迅全集》就立即出版。他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和最热忱的空前民族英雄,他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最初发现并称誉鲁迅先生的是自由主义派代表人胡适和陈源,鲁迅现在最早三篇故事都是以自己的家乡绍兴为背景,1918年5月创作的《狂人日记》,这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白话文创作的短篇小说;1919年创作《孔乙己》和《药》。
当鲁迅先生第二次返回故乡,辛亥革命虽然取得成功多年,但他发现自己的故乡并未改变,对乡土之情演变成一种悲凉和愤慨。反映这一变法的作品有《故乡》、《祝福》和《在酒楼上》。鲁迅先生对当时农村人物的懒散、迷信、残酷和虚伪都深感痛心,新思想无法改变他们。鲁迅抛弃故乡,在象征意义上他也想要抛弃了中国的传统。
“狂人”是一个被人迫害的心理疾病患者,这个“吃人”的就“仁义道德”,他将各种各样中国吃人的习俗写进去,最后以“救救孩子”为结语。
孔乙己是唯一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人,长衫帮和短衣帮格格不入,但孔乙己的长衫又和长衫帮格格不入,孔乙己是一个和任何人都完全格格不入的人。
华老栓和夏瑜,华饮夏血后依然无法活着,象征封建传统无法被医治,同时也象征夏无法复活。结局夏母看到儿子坟头上的新花,这一算是一种对新前途的凝视。鲁迅的作品极具批判和讽刺,但他只是探病而不医治,他只是将赤裸裸的现实表达出来。
在《故乡》和《祝福》里面,封建迷信礼教不再是说教,而是活生生的例子。闰土一句“老爷”,祥林嫂口中的“阿毛”,既有鲁迅先生对传统的反感,又心理有对这种古老传统的难以完全割舍。他不只是简单地批判和讽刺,而同时亦带着极大的怜悯和同情,最经典的莫过于《阿Q正传》。
后来,有人批评鲁迅先生的作品落伍了,他的作品里面到处都充斥着阿Q式的人物,这与当时已经觉醒的工人和农民完全不同,而他还自陷于小布尔乔亚的个人主义中。这引出了一个当时文学非常重要的话题,文学究竟为谁服务。
矛盾也有过这样的思考,今天我们讲“大众文学”不奇怪,毕竟大多数人都有一点文化,但当时目不识丁的人满街都是。中国自古以来,民众的知识普及不是依靠文字,更不是依靠文学,而是各种戏剧、评书、相声之类。就中国文学的理解,普通大众接触到的大多数东西都不能说是文学,最多只能说具有一点文学性,但具有文学性的东西还不能说是真正的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服务的对象就很少,现代中国文学亦如此,欣赏文学需要的是底蕴,大众基本上都缺乏这种东西,文学大众化就会失去文学的意义。文学和宣传的意义不大,很多世界名著无论如何宣传,也不见得有人喜欢读,文学不是搞宣传。
作为后来左翼的名义领袖,鲁迅实际上一直坚持他对文学的理解,甚至有时候几乎可以说是到了固执的地步。他被称之为“硬骨头”,既有做人的一些东西,又有坚持作品的原则。鲁迅很少说一些应景的话,就这一点对现代想要创作的人很有意义。


所属主题
大圐圙 人文圐圙
大圐圙 人文圐圙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