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1 1 月, 2025
spot_img

阿卯基督教研究新作 ——初讀胡其瑞博士《中國西南苗族基督徒與國家(1900-1960)》一書

2019年,中央院民族研究所的黃淑莉博士在《歷史人類學學刊》(十七卷第1期)上發表了《苗族、基督教與現代性——石門坎的民族學研究》一文。作者選取了石門坎民族學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五本著作(分別是張坦、東人達、張慧真、沈紅、馬玉華大作)進行分析與闡釋。時至今日,“石門坎研究”又迎來了一部優秀得學術著作,相較於此前的石門坎研究優秀著作來看,這部剛“出爐”的著作,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自己的獨特之處呢?

這部學術著作就是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的胡其瑞博士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中國西部苗族基督徒與國家(1900-1960)》(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224月;收入中原大學“歷史文化叢書19”)一書。

筆者初識胡博士的論文,大約是在2020疫情正盛時期。正當人人不能出門之際,網絡上各大學術研究數據庫皆免費開放了一段時期,以供待坐在家中的學者們能方便利用網絡資料做研究。而像我這樣到處查尋資料的人,又怎能錯過“黃金時間”呢?“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就是一個可以免費下載相關學術論文的網站之一。筆者“偶然”間走進了這個數據庫,其中就發現了胡博士所寫的論文《1950年代中國農村社會主義改造與苗族的“天啟末世”運動——以鬧升天、鬧搬家、鬧皇帝事件為例》(《新史學》二十七卷第一期,20163月)。此後經過多次的“發掘”,又陸續獲得了胡博士有關西南苗族的研究論文一、兩篇。2021年春季筆者與胡博士取得聯繫,從他那裡又獲得一兩篇相關論文。同時也得知他的博論不久後就會出版,這令筆者非常期待。20223月留學歐洲的張姊妹突然發給我一個鏈接,點擊進去一看,原來是胡博士的博論已經出版的消息。到了4月份,筆者在網上搜索,已經可以看到這本書售賣的信息了。港台版權意識濃厚,不會輕易的就流出電子版,所以筆者就一直等待著有授權的電子版的出現。8月份,終於等到了授權的電子版的出現,於是趕緊購買閱讀。

筆者花了兩三天的時間,把這本書閱讀了一遍。這本四百多頁的書,需要反復的品讀,才能抓住作者想要論述的重點,以下簡單說說初讀本書的感受。

《中國西南苗族基督徒與國家(1900-1960)》一書一共六章(除去序言外,還有導論與結語),第一章介紹黔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與族群分佈、國家政權統治及民族化與國民化過程,是作者本書主角近“阿卯基督徒們”的背景描述;第二章介紹基督教進入該地區後的文化交流、融合與碰撞的歷史過程,以及新的“力量”的介入而導致的集體性群眾皈依對當地社會、權力結構等的影響。第三章介紹以石門坎為中心的循道會(即循道公會)和以葛布為中心的內地會兩會在教育上的成就,以及對兩會教育的比較研究。第四章介紹民國時期,尤其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期間國民政府對石門坎的擔憂與統治;阿卯民族意識的覺醒以及國族意識的加強,進而湧現本民族知識分子對政治的參與,期望提高民族地位。第五章介紹基督教“本色化”在阿卯地區的多方位呈現。第六章介紹葛布一帶的靈恩運動、千禧年主義運動以及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現的鬧升天、鬧搬家、鬧皇帝發生的原因、過程與結果並對此類事件發生進行的反思。最後在“結語”部分作者總結了本書的主要觀點。

作者問到:宗教帶給信徒的,是在“今生”的成功還是在“來世”的永恆盼望?

無論是石門坎教育促成的“今生”的成功,還是葛布一帶的靈恩運動帶來的對“來世”的企盼,都與基督教分離不開。基督教進入其中所掀起的浪花,時至今日還在翻滾著。自清末至中共建政初期的五十年代,阿卯在歷史中不斷走向現代化,不斷融入進主流社會,不斷自我建構與爭取權利。1949年後,在新政權的壓力下,他們藉由“千禧年王國”和“彌賽亞主義”思想,暴發了一系列群眾事件。謠言充斥在其中,源於阿卯自身的“歷史記憶”與“苗王”的企盼,也是構成一系列群眾事件的誘因之一。

作者把西南苗族基督教歷史放在“全球性”當中看待,認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中國西南的苗族基督教發展,不但藉由教會的媒介在橫向的空間上與中國政治已經中國基督教的發展接軌;在縱向的歷史脈絡與族群記憶中,也持續受到族群傳統的影響,在這超過半世紀的基督教發展過程中不斷轉變,是研究全球基督教發展得大圖像中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這也是作者對本書做的最後的結語。

胡博士在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讀博期間,所學專業是宗教學。該書亦屬於宗教學(基督新教)方面的著作。然就像阿卯的近代歷史一樣,如果單單從某學科來進行研究的話,不足以認識清這段歷史文化的複雜性。本書雖主要以宗教學理論為主,但也涉及民族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理論和知識。它們相互交叉,彼此相容,在作者筆尖的細緻構思下,勾勒出了基督教在近代阿卯歷史中引起的巨大改變,而源自族群的歷史記憶,又是如何“改造”著他們的信仰

作者此書引用了大量的資料,其中有些資料是前人未曾注意到的,這無疑為該書增添了一些亮點。作者曾到澳大利亞搜集相關內地會的資料,對循道公會英文資料的掌握也很詳實;而中文資料則主要依據張坦先生收集的資料,也很詳實。每每閱讀一本書時,筆者都會特意留意作者的參考文獻。一是了解新的未曾注意到的資料,方便以後自行查找;二是透過新資料,我們也可了解這本書的一些“創新”之處。新史料的運用,往往是尋求突破最好的點。史料是歷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環,沒有新的史料,便很難有新的突破。

胡博士的《中國西南苗族基督徒與國家(1900-1960)》一書,主要講述了以石門坎為中心的阿卯和以葛布為中心的阿卯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畫出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藉由基督教的進入,阿卯歷史走向現代化。如果要用幾個關鍵詞來形容本書的主題的話,那麼我會選擇“國家”、“基督教”、“民族”、“政治”這四個詞語。

這本書相較於前人研究成果,有哪些突出點呢?我想,讀者自行去“發現”,則更能體會到這本書的優秀之處。

所属主题
柏苗 顽石与窄门
柏苗 顽石与窄门
一個阿卯。我愛我的家人、家鄉以及朋友們。喜歡沉默,不善言辭。只喜歡寫寫文章,雖然寫的很爛。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