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5 11 月, 2024
spot_img

山谷回音——手风琴与阿卯(一)

如果说基督徒为阿卯带来了西方古典的四声部合唱形式,那么伴随四声部合唱不可缺少的乐器,一定就是手风琴。


据说,世界上第一台手风琴诞生于1829年,其中就融合了中国的“笙”的特点。


据说,法国人方苏雅(时位法国驻云南领事)于1899年成为了第一个把手风琴带入中国的外国人。而手风琴在我国开始扩展开来,则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李司提反,这位风度翩翩的昭通汉族人,在他的文章里就曾经这样写到:


1.余到滇后……拊按风琴,洋洋洒洒,听者忘倦。(1912年)

2.余携手琴,唱《耶su受死为我》……(1910年)


这里的“风琴”和“手琴”是否指同一种乐器,是否就是我们熟悉的手风琴,笔者不敢下定论。


但从中我们可知,李司提反是一位精通音乐的人士,还是一位乐器演奏家。而这在教会里,应该是常用到的一种便于携带的比较小的乐器。


想想,最初的时候或许传教士们拉着手风琴给他们伴奏,或者汉族同工们给他们伴奏,最后他们自己人也学会了这种乐器。直到现在,手风琴在阿卯教会还是不可或缺的乐器。手风琴进入阿卯的社会中,是随着基督徒一起来的。至于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在阿卯教会中应用,则需要考察。


昨日读1945年张宗南写的《柿花箐去开记》一文时,注意到柿花箐弟兄姊妹们对来访的中华基督教会成员提出了几个建议,其中的一个建议就是希望为他们买“一架风琴”。


这里所说的“一架风琴”则是有些类似于钢琴的风琴。


我们大体可知,民国时期,阿卯就已经开始用手风琴或其他乐器作为唱歌的伴奏了。


改革开放后,在阿卯教会里,手风琴慢慢开始发展起来。合唱如果少了手风琴,那就像缺了根弦的乐器一样不完整。


关于阿卯“唱文化”的研究也有一些的成果出来了,可是似乎大家都没有注意去发掘手风琴在阿卯“唱诗文化”中的历史因素以及重要作用。


唱歌离不开乐器,而手风琴,则是“唱诗文化”中的重要宝器,怎能缺少对它的解读和研究呢?

顽石与窄门

民国时期的某款手风琴


所属主题
柏苗 顽石与窄门
柏苗 顽石与窄门
一個阿卯。我愛我的家人、家鄉以及朋友們。喜歡沉默,不善言辭。只喜歡寫寫文章,雖然寫的很爛。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