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6 1 月, 2025
spot_img

爱需要回到真理

爱需要回到真理

礼拜天听到关于“好好利用这个时代已经铺就好的大众文化”信息时,想起上学期课堂上的一幕场景:我们一同赏读了《父爱之舟》这篇经典课文,对里面的几个场景以及其中蕴含的父爱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受。


在课堂结尾,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你在生活中,是否也经历过类似的父母之爱,让你难以忘怀?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分享:有一次他偷吃了姐姐的糖果,当姐姐发现并质问是谁偷吃了她糖果的时候,他正不知如何回答,妈妈却主动说是她吃的。


在小男孩的心中,妈妈的举动替自己抵挡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惩罚,这样的爱令他印象深刻。


由于当时后面坐着一排听课老师,我不便对这份特别的爱展开深入的探讨。今天想来,这确实是一份很特别的爱。这份特别我觉得可以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观看。


第一个维度,就是我当时最先想到的“代赎”。小男孩犯了错误,偷吃了本不属于自己的糖果,内心肯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为即将到来的未知的后果感到惧怕。妈妈知道小男孩的行为,却甘心替他背负本不属于罪名,并且愿意代替他承受姐姐可能发作在弟弟身上的怒气。


这种无罪的代替有罪的爱,具有“代赎”的影子,就像那一位无瑕疵无斑点的“羔羊”,成为人子,为的是背负我们这些人身上的污秽,我们没办法靠自己的好行为(无论怎么好都是不完全的)和努力遵守律法(只要有一条犯了,就等于犯了所有)来偿还的罪债。


只有人子在十字架上代替我们承担TIAN父本该对我们发的怒气,我们才得以和TA和好。所以有一句话说:“在CROSSS上,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


不过,小男孩事件和木头事件虽有相似之处,但他们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小男孩他可以面对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他可以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有道歉、赔偿的行为。


这就带来另一个维度的思考:妈妈的做法似乎从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因果律”。


在《过犹不及》这本书中,作者提到因果关系是生活中最基本的律法,它告诉我们:种什么,就收割什么。不是要处罚我们,而是教导我们一些事实真理。


假如你抽烟,你就很可能有老烟枪常干咳的毛病,甚至可能得肺癌。假如你乱花钱而透支,你很可能会有债权人常打电话来讨债,也很可能没有钱买食物而饥饿。反过来说,如果你总是饮食节制,运动规律,就比较不会生病。如果你能明智小心地平衡开支,量入为出,你自然会有钱付各种费用,也有钱买日常用品与食物。


可是,有时候,有些人却没收割他们所种植的,因为有人从旁介入,替他们收割成果。假如你每次花太多钱,你母亲都会寄钱给你,帮你解决透支缺钱的问题,或帮你支付信用卡的债务,你就不会尝到乱花钱的恶果,因为母亲保护你免于承受自然恶果,即,四周讨债声起,以及饥肠辘辘。


就像上面的例子那母亲所做的,因果关系有时会受到干扰,而都是那些自己没有界线的人来干扰的。就像一个玻璃杯从桌上掉下来,我们用手接住而干扰地心引力的作用一样,人也会出手干涉因果律,试图要解救不负责的人。


拯救一个人免于他自己种下的恶果,不过是让他继续做不负责任的行为罢了。因果律并没有因此撤销,仍在进行中,只是种植恶因的人没有承受那个恶果;是别人在为他承担。


如果母亲不尊重因果律,总是为那个不负责任的人“背书”,使自己背负起那些“账单”——肉体上的、情感上的、灵性上的。那个挥霍无度的人却不需要为自己的恶果负责,他那不负责任的行为只会持续失控下去。


回到课堂上的小男孩的例子中,尽管他的妈妈替他“舍身”抵挡了姐姐的怒气,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牺牲的爱,因为爱需要在真理里面。她可以鼓励小男孩子勇敢地说出事实,并且应许妈妈会和他一同面对后果。


我想,这样更能够培养男孩诚实、坚毅的心,让他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支持和爱。


这也让我体会到,人的爱其实非常有限,按照自己的想法给予爱,却常常偏离了爱的初衷——让一个人更加自由而非受限。我们感受到的爱也未必是在真理中的爱,甚至我们更爱慕那非真理的爱(因为可以让自己免于负责,或是更加迎合人的欲望)。


只有真理的爱才能够照明我们心中的眼睛,让我们真正得享自由和喜乐的生命。

所属主题
清芷95 细语微澜
清芷95 细语微澜
聊生活,更聊生命;聊文学,更聊信仰。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