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将有君自尔出
牧我以色列民矣
本公号所有文章均为作者原创
所使用配图音频视频等内容
如未注明则均来自于网络 在此声明
评《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更新之路》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而漫长的历史,曾经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古老文明与辉煌灿烂的文化。与此同时必须指出的是,中国文化的缺陷与盲点,甚至愚昧糟粕之处亦颇多。
今天,即使是那些对传统文化最为推崇的人,恐怕也不会再给自己的女儿裹上小脚并允许其嫁给他人做小妾吧!(讽刺的是,缠足与纳妾恰恰都曾经传统文化所标榜的美德)正因为受此影响,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才日益落后于世界文明。
至此日新月异的时代中,传统的中国文化更是必须被更新,这是每一个客观面对事实的人都不可否认的,也是所有有识之士的共识。唯有如此,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再次傲然于世界民族之林!
故此,庄祖鲲先生的这部《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更新之路》,便很好的探讨了这个问题。
全书共六章。第一章《绪论:宗教与文化更新》,首先从宗教信仰对于一个民族之文化的巨大影响谈起,强调了宗教信仰对于一个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凸显出怎样的宗教信仰塑造出怎样的民族文化的论点。
第二章《佛教与中国文化之会通》,透过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入与发展历程、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佛教自身在其中所产生的变化等角度,探讨一个外来宗教是如何与中国文化相互会通的。
第三章《基督教与欧洲文化之会通》,论述起源于希伯来的基督信仰,如何从一开始的既迎接希腊罗马文化的挑战又吸取其中优秀的哲学和法律组织概念,再到中世纪承担起继承欧洲文明并改造蛮族的重任,直到最终塑造出今日的西方文明的历史经验。
第四章《宗教与文化之会通:基督教宣教学的反思》,以基督教宣教学的角度,对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宗教如何在一个旧有文化中有效的沟通与传扬,以及宗教在具体文化中的处境化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第五章《中国文化更新之思考》,聚焦于当今中国文化所遇到的危机与转机,分别分析了台港、大陆、海外等不同地区多位华人学者的不同观点,并重点介绍了“创造性转化”的理论。
第六章《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会通的回顾与展望》,则再次反思了基督信仰在传入中国的漫长历史中,与中国文化的多次会通所留下的经验教训与成败得失,并最终展望了基督教在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以及更新中国文化方面的前景。
作为一部探讨宗教与文化关系的专著,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其视域却相当广阔。既包含着对佛教在中国及基督教在欧洲的历史梳理,也包括了对多位当代华人学术大家在反省中国文化方面的观点的介绍。称得上是既纵观古今又博采众长了。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并非仅仅站在基督教的角度论述相关课题,而是也大量引用了非基督徒学者,甚至其他宗教学者的论点和主张,避免了基督教学界常有的自说自话和闭门造车,在大大拓宽读者眼界的同时,也使对相关课题的思考更加深入。
如果说中国文化必须被更新是一个共识,那么如何更新、更新之后该成为什么样子,才是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近代以来,为实现所谓的救亡图存与国富民强,各种意识形态都曾在这片土地上产生过影响。
曾经有人意图以马列主义更新中国文化,虽也不乏成功之处(如破除民间迷信、重建婚姻制度等),但更多时候带给国人的还是失败与灾难。又或者有人意图以自由主义更新中国文化,但若是如此,那么将来的中国则必将成为一个同性婚姻合法化、每城皆有红灯区的国家,这也绝非中华民族之福!因此可以说,在转化与更新中国文化方面,基督信仰应当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对于此课题,本书并非只是堆砌其他学者的观点,而是也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主张。
对于现代化,作者指出所谓的“现代化”,其实是指一种“思维模式”。基于这种思维模式,许多科技的产品能被发展出来,至终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必需品。但是,那些有形的事物和制度,都只是“现代化”的“果”,而不是它的“因”。而且那些拥有现代用品的人,并不代表已经“现代化”了。
长期以来,我们都只是在追求一些现代化外表的“果”,而忽略了现代化真正的“因”。比如从曾经的坚船利炮到如今的大国重器,从消灭剥削到民主制度等等。我们追求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甚至是民主政治的现代化,反而忽略了更根本的“第六个现代化”──就是“心理的现代化”。换句话说,我们在迈向现代化时,只注意到引进一些外在的现代形式──例如科技、制度、法规等,却忽略了将群众教育成为“现代化的国民”。
对于中国文化,作者认为其最大的缺陷,可以用“无法无天”四个字来形容。所谓“无法”,是指缺乏法治精神,所谓“无天”,则是指缺乏一个外在的超越的权威。前者导致国人习惯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自己的利益优先,任意践踏法律法规,钻各种法律空子。后者导致国人的道德伦理缺乏一个客观的稳定参照物,要么变得僵化死板,树立人的绝对权威(如父母对子女、皇帝对臣民),要么又过于高估人的善良,变得既伪善又处处以道德标准苛求他人,失去人道关怀等。
但是基督教所强调的圣约的观念,以及所信奉的这位外在客观存在的超越的上帝,恰恰可以弥补中国文化上的这些短板。前者强调对约的遵守,事实上成为后来西方法治思想的基础,后者作为一个超越的权威,更是为所有人都提供了一个必须遵守的、共同的行为标准与规范。
对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会通与更新这个核心论题,作者认为,在会通部分,基督教应该尝试在“人性观”与“宇宙观”这两个方面寻找与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契合点,并且也提出了具体的思考向度。
而说到更新中国文化,作者透过历史上的经验分析强调,虽然基督教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数十年间,透过兴办学校、医院、报纸等方式向中国人引介了现代教育、现代医学,甚至推动了社会变革(从维新派到国民革命都有大量骨干成员是基督徒),但这些外在的推动社会变革的努力,最终都随着五四运动及其后一系列的民族主义情绪而烟消云散。
作者认为,真正要想更新中国文化,需要的绝不是几个皓首穷经的学者在那里孤立的思考和做学问,也不是提出什么新的政治或经济方案,而是需要大量的民众首先被更新转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国民!
作者以历史上内地会的宣教士为例子,指出当以广学会为代表的那些“社会福音派”的学者们在忙着与各种高阶层人士打交道,推动社会改良的时候,内地会的这些“福音派”宣教士们却深耕基层,引领了数十万中国人归信基督教,到了1950年之后,当所有的外国宣教士全遭驱逐出境时,这些中国信徒就成为福音的“种子”,经过文革的冬眠时期,在198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今天在中国农村已有超过一千万的基督徒,其中大都是经由那些“福音派”的宣教士所结的果实,再繁殖出来的。如今这些基督徒大多工作勤勉、彼此相爱、忠诚朴实,在许多农村发挥很大的积极作用,难道这不是一种“文化转化”吗?难道宗教与文化的会通只能通过哲学性的探讨吗?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最后,我直接引用作者的一段原文来结束这篇书评。
基督教对这个世界所要提供的,不是一套经济方案和政治策略,不是一种划一的文化形式,而是一些“新人类”。他们在信仰上被更新,成为“新人”,因为“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哥林多后书5章17节)因此他们对人生有新的透视,新的领悟,透过他们,更合乎需要的经济和政治方案可以被提出,更优美的文化可以被创造出来。
换句话说,基督的福音不是提供一套新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形式”,而是提供新的“人类”。这些“新人”乃是从内心开始被“更新”,因此有崭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经由这些“新人”,许多新的形式(诸如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科技等)可以源源不断地被创新。这是基督教对“文化更新”与“文化转化”的理解。
①本文有下划线的部分均为作者原文。
~END~
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上帝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
长按二维码赞赏支持原创
关注即同行 留言即交流
赞赏即支持 转发即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