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1 1 月, 2025
spot_img

林世钰 | 政治和艺术,“无依”和“有依”

林世钰 | 政治和艺术,“无依”和“有依”

《无依之地》,一部关于灵魂安放何处的电影。(图片来自网络)



2008226日,当纽约爱乐乐团在平壤大剧场里演奏《阿里郎》时,台下的朝鲜观众掌声雷动,眼里含着泪水。


那一刻,他们通过音乐翻越了坚硬的意识形态之“墙”,抵达了彼此的灵魂,找到了共鸣。用爱乐乐团一个提琴手的话说是,这是people to people的时刻。与政治无关,与人性有关。


之前的225日,当250多个纽约爱乐乐团成员降落平壤机场时,内心既紧张又兴奋。这是朝鲜1948年成立以来第一个美国乐团来访。对于这个迥异于美国、谜一样的神秘国家,这些美国艺术家既渴望亲身体验一下,但同时又担心出意外。


他们不久发现,朝鲜官方客气的表面后面,是无处不在的监视。比如一个乐团成员清晨离开酒店去跑步,还没跑出200米,就听到酒店扩音器里有人大喊,接着冲出两个保安,手势让她回去。就连他们吃饭时,饭桌上也安插着朝鲜官方人员。


乐团成员去朝鲜的音乐院校访问,官方找了一个拉大提琴的女孩表演。她拉得还不错,一个乐团成员和她进行了对话:


你知道纽约有个茱莉亚音乐学院吗?


不知道。


你想去美国学音乐吗?


我不需要,因为朝鲜有非常好的老师,已经够了。


你学音乐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将军们可以听到。


来自美国的艺术家无语了。


演出的时候,台上同时挂起了美国和朝鲜国旗,乐团演奏了两国国歌。一个艺术家说,当时有种梦幻的感觉,一个民主国家和一个鸡权国家的国旗怎么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舞台上?多么自相矛盾!


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当他们演奏瓦格纳的《罗恩格林》、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和美国作曲家格什温《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时,台下的观众听得非常专注入神。显然,他们感受到了音乐之美。两国之间的冰雪瞬间消融。表演结束时,全场掌声雷动。


林世钰 | 政治和艺术,“无依”和“有依”

一名朝鲜妇女向乐团指挥献花。(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他们又加演了三个曲目,其中一首是朝鲜人耳熟能详的《阿里郎》。台下的很多朝鲜人一边听,一边流眼泪。那一刻,人性达到了共通与和解。政治不能做到的事情,但艺术做到了。


用乐团负责人的话说是,我们好像在播种,现在可能看不出效果,但是一个月后,一年后,两年后,也许效果就显现了。


乐团离开平壤的时候,双方建立了友谊,依依不舍,很多人的眼里含着泪水。如果说当初他们初见面时彼此存着很深的成见和戒备心,但是此刻,艺术让他们的心走近了。


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发现,原来传说中的鸡权国家的国民和我们一样,听到美好的音乐也会流泪,相处久了也会有感情。而对于朝鲜人来说,他们发现,电视上天天播放的“美国鬼子”原来对人很友善,而且还会演奏他们喜欢的《阿里郎》。


把先入为主的政治从脑子里抽走,让艺术的归艺术,人性里最自然、最动人的那部分立刻呈现出来了。那天我看这部纪录片时,感动得热泪盈眶。


所谓的敌友之分,其实只是政客惯玩的游戏,和事实本身没有什么关系。同样的一个国家,忽而友,忽而敌;同样的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忽而放,忽而禁,全看官僚集团的利益和当时的情绪,或是并不可靠但汹涌澎湃的所谓“民意”。


比如赵婷的电影《无依之地》,这部由中国导演拍摄的、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和美国金球奖的佳作,居然因为赵婷前些年的“辱华言论”,而在国内被下架。我知道后,被这些网络“爱国者”的愚蠢气笑了——艺术是关乎普遍人性的,本来可以软化政治,把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冰冷的“墙”拆掉。你却用政治抵挡艺术,自己筑“墙”与世隔绝。


还能再蠢一点么?


林世钰 | 政治和艺术,“无依”和“有依”


一个公民批评自己的国家,哪怕激烈一点,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正常的国家,本来应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泱泱大国,更应该有此气度,何必和一个十几岁就出国、不了解复杂“国情的女孩较真呢?


真正的“爱国”不是天天在网络上打打杀杀,自我陶醉,而是在你所属的行业做到极致,让国家以你为荣,比如像赵婷、颜宁那样。


我看到赵婷获奖后,美国媒体采访她时,采访者眼中都充满了欣赏。如果中国电影行业多几个像赵婷、李安这样可以在中西文化中切换自如的导演,中国电影行业就不是现在这副关起门来自嗨的样子了。


退一万步说,赵婷这部电影其实揭露的是美国底层人民在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艰辛生活,是“美国梦”的破碎,如纪录片一般真实。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人民目前已经全部脱贫,正在迈往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上。


如果你是“爱国者”,没看到这部电影正为“东升西降”提供一个有利的佐证吗?正好可以啪啪打“美帝”的脸,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间站在我们这边”,从而增强全国上下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这样一部黑“美帝”的电影,怎么能不让上映呢?应该从城放映到村里,让广大民众一边吃着爆米花(或嗑着瓜子),一边用同情和欣慰的语气说:瞧,现在美国不行了。还是我们的生活好啊,至少有房住。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先生回国后在老家小镇街上碰到一个发小,他看到只有先生一个人回国,大喊:你怎么能自己一个人回来,把老婆孩子留在美国呢?听说美国现在不行了,而且很危险,华人老被抢劫枪杀。


先生问:你从哪里看到这些?


答曰:电视新闻里天天放。


如果《无依之地》在全国上映,估计也会达到这种效果——“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爱国主义教育


当美国人民依然陷在疫情和经济衰退中的双重“无依”时,已经从疫情中恢复正常生活的中国人民找到了“依靠”,那就是“道路自信”。


So,为什么要不让《无依之地》上映呢?我至今仍百思不得其解。


——End——


作者简介】:林世钰,媒体人,作家。曾出版《美国岁月:华裔移民口述实录》《烟雨任平生:高耀洁晚年口述》《美丽与哀愁:一个中国媒体人眼中的美国日常》《潮平两岸阔:15位中国留美学生口述实录》等书籍。其中《烟雨任平生》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9年度十大中文好书(非虚构类)”。喜欢旅行、摄影、收集民间手工艺品。目前旅居美国新泽西州。


所属主题
一苇杭之渡彼岸
一苇杭之渡彼岸
用媒体人的眼光观察美国社会,用妈妈的心肠分享教育心得,用旅行者的心情体验旅途趣味。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