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4 12 月, 2024
spot_img

清明节是堂不能回避的死亡课


#我们成了一台戏,演给世人看#


更多专栏介绍,请点击



人说清明时节雨纷纷,我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不是思健在的,乃是那不能见的故人。但清明节对基督徒来说,如何在祭祖气氛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里,为基督勇敢见证复活的福音,着实是一件大事。

1 清明 [1]

清明节有三层含义,祭祖、踏青与春耕。祭祖和扫墓,是清明自古以来的传统活动;而春初时节,万物复苏,人们常常选择外出踏青,因此清明也有踏春节的别称;清明也是节气中重要的八时节之一,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


2 祭祖 [2]

祭祖是清明节中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一部分,它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在这天,民间便相仿效祭祖扫墓,历代沿袭便成了一种固定的风俗。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人们除了察看先人的坟墓是否完好外,也在祭扫时,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而且,有的地方祭祖的同时也祭祀天神、土地神,还有的地方还叩拜各类神明。清明不仅是尽孝道的时节,也是信仰表达的时刻


3 孝道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百事孝为先,说的便是人应当重要孝敬尊长,也包含祖先。

 

最近在央视新闻里看到一则触动我的新闻,它说的是沈阳一位叫璐璐的女士,在她母亲离世的六年里,用1553条微博陪去世妈妈“唠嗑”,微博名就叫“璐璐给妈妈的信”。

 

“妈,眼看你离开我六年了,给你留言也快六年了,就像以前每天都通好几个电话一样……”每篇微博都以“妈”开头,向已不在人世的母亲述说心事。这是爱的思念,用创意来承载一份对逝别亲人的挂念。孝,不正是从血肉相连,情溶于血开始吗


4 非孝

记得一次参加在上海举行的暑期营会,期间安排了小组时间,其中有一次是彼此讨论各自的信仰旅程。其中有一位河北的弟兄分享他回家向父母传福音的艰难。

 

他的父母说,他们信了一辈子祖宗传下来的信仰,这是背叛,这是不孝。不管福音好不好,家人是不能分开的!以后,怎么面对先祖。说到这里,弟兄的情绪已不能再继续说。原来他的父母正在组内,被邀请来参加营会。

 

两位老年看着自己的儿子,笑着面对大家。父亲不说话,母亲笑了笑,似乎想缓和气氛。她开口说着浓重方言味的普通话,“我们那边信教的人不多,儿子的信仰确实好,他改变了很多,但是考虑家族与邻居我们觉得还不是时候。”她顿了顿,“而且,我们也没什么文化,就是觉得讲的有道理!”

 

老人家一直笑着慢慢说,那因务农而晒得黝黑的肤色,衬上毫无掩藏的笑容,我听到一份儿子对父母灵魂深切的爱,以及父母心中选择信仰最真实的挣扎


5争弦[3]

其实,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的摩擦甚至是对峙,不仅现代基督徒遇到的难题。17世纪发生的“礼仪之争”,便是一件影响至深的大事。

 

当利玛窦等人来到北京时,为了便于传教就主动适应中国人的祭祖祭孔的风俗习惯,对于那些并不违背基督教根本信仰的习惯,一般采取宽容的态度。

 

然而,利玛窦去世后,后继者们围绕三大问题,他们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后来事态逐渐扩大为政治间的话题。这些问题包括:对孔子和祖先的崇拜,对天的祭祀,关于天主的名称及内涵问题。 

 

1643年一位多明我会传教士黎玉范回到欧洲,向罗马教廷控告耶稣会。1645年教皇英诺森十世发布一项命令,宣布祀孔祭祖等为“异端”行为,为禁止中国教徒参加那些传统活动。清康熙帝多次派使节向教皇阐明中方观点,要求撤销禁令未果,便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教。

 

这在欧洲被称之为“中国事件”的礼仪之争,不仅是中西方的文化之争,也是信仰之争。而后传入的新教也蒙上了这层阴影,国人用有色眼镜看待来自西洋的宗教,甚至拒绝基督信仰无形中成了爱国的象征


6 不死

其实,我们已然重建了对孝的解读。孝文化不再是被束缚在礼仪里的道德伦理,它被表达于家庭生活之中。孝,不仅仅是死后的行动,更是对活着父母长辈的关注与爱护。常回家看看,便是道尽了这一份孝心。

 

不仅要重建对在世老人的孝意,对已逝亲人的孝敬是否也需要信仰层面的反思。

 

虽然,现代社会拒绝信仰所建构的人生终极的意义,对永恒的探索成了仅限于宗教探讨的范畴,但活在现代之中的人,依然无法回避对死亡的话题,并且在人的心中深信死亡其实不是此生的结局。也正因为如此,祭祖才有了暖暖的爱意与心灵的寄望

 

只是更大的问题来了,如果死亡不是结局,那结局是什么?好莱坞所追求的机器人永生论,更像是现代人的“徐福寻找永生灵药记”,终究是更荒唐的梦。

 

没有其它一个节日,比清明更引我们去思想死后所要考虑的事。它是一堂身临其境的死亡教育课,只是琳琅满目的理论与现代人的不信,令得出答案的过程显得异常艰辛。

 

似乎只有一个死里复活的人才能给出具有说服力的答案[4]


7 复活

其实,之前讲的营会里母与子的对话,依然存在于现在许多初次接受基督信仰的家庭中,存在于传统文化的张力以及个人信仰的体验不同,这些问题都阻扰着人放下文化包袱去认识基督信仰。

 

对于我,一个自幼成长与基督徒家庭的80后来说,清明祭祖所产生问题几乎没有遇到。但今天我所得着的这种去文化的信仰,就是对传统节日的颠覆,那是许多人付出代价而换来的自由

 

那些从宣教士那里听闻福音的第一代的基督徒,他们为了坚守信仰立场的缘故,不仅外在倍受非基督徒亲人的非议,内心更是经受“不孝”的良心谴责,在这样的患难中,他们仍用自己的生命来介绍自己所信的福音。


什么力量是他们陪伴走过这段艰难的岁月?是已经复活的耶稣基督所赐的生命,他借着得胜死亡的救赎,将永生实实在在地显明在这绝望的人世间。就是我们在祭祖里苦苦追寻的不死生命,那不能望见的家人团圆。那孝字无法承载的家人不分离,在复活的耶稣那里得着了答案。

 

他说:“因为我父的旨意,是要使所有看见了子而信的人有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使他们复活。”[7]这子就是耶稣,他要使信他所传福音之人得着复活的生命。

 

基督徒有一件不可推诿的事,那就是将那死里复活的信仰活现在亲人面前,好使他们听闻福音。

 

如果您是基督徒的非基督徒亲人,您想了解能不能祭祖的问题,抱歉,我似乎没有回答您。但我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您祭祖背后的相思与对死亡的未解之谜,愿意倾听福音对死里复活之信仰的答案吗

 

如果您是基督徒要想在祭祖这事上得到答案,抱歉,我似乎也没有回答您。但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你是已知了复活的主是您与家人唯一并且真实的救赎,那么在这清明时节,您愿否用复活主所赐给您的力量,勇敢并有智慧地见证福音

 

 



[1]参考清明百度词条。

[2]参考祭祖百度词条。

[3]参考礼仪之争百度词条。

[4]引自路加福音19:19-31节中的一句话,他说:‘不然,我祖亚伯拉罕啊,如果有人从死人中复活,到他们那里去,他们必定会悔改。’

[5]约翰福音 6:40 新译本


清明节是堂不能回避的死亡课


| 延伸阅读

复活不是愚人节的玩笑

 



近期公众号版块更新中,部分内容将停止更新。

4月6日,将发布新版块介绍。



所属主题
金马可 谦言
金马可 谦言
在充满问号的时代,言说有答案的文字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