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3 12 月, 2024
spot_img

余梦:这次50公里徒步,我一开始是最后一名……


余梦:这次50公里徒步,我一开始是最后一名……

余梦:这次50公里徒步,我一开始是最后一名……


阿信按:余梦是家在成都 80后或90后,是李白先生的老乡。主要工作是做幼儿园课程设计,与机构或幼儿园合作。这次她与绿芽双语儿童之家的Lela 老师一起,去大凉山深处行走50公里。在他们的队长顾元先生“良心发现“(姜跃平先生语)之前,一直是我陪他们俩走。余梦真是很顽强,一个人在最后走。我看此文,明白她这次很大的收获是和后进生有了同理心。她一路好几次给我和顾远说自己想继续走,但担心影响团队。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是没有像丘吉尔、爱因斯坦、爱迪生这样的后进生的出路的。最后,有队长照顾余梦,我继续向前,走过一个补给站,我和后勤协商请他们派车收容余梦。顾远回复说:不用,余梦还要走。又走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四周黑下来啦,我们的大巴车开过来,司机让我上车,我说不上。司机说天快黑了,等会没人接了,赶紧上来吧。我首先问:”顾远在车上不?“司机点头,我又听见顾远的声音,方上车。顾远这样的牛人都上车了,我上车有何不可?车又开了一会,顾远说:”我们还有一个伙伴,别开过了。仔细找。“车又往前开,顾远捉急,说了好几次。让车开回去找。司机突然说:”别找了,人就在前头。“我往车前看,果然隐约看见Lela 两手拄着登山杖,往我们这边看。我们乘车到达目的地不久,漆黑的天空(那是真正的漆黑、空气清凉、干净,城里人不可能懂)开始电闪雷鸣,一会开始下雨雨。如果我们坚持不上车,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阿信,2022年8月9日

正文:

7月26日,我,余梦,参加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起的“知行者”徒步活动,在四川凉山,它是一次了解和支持山区教育的公益活动。一开始,我看到这个活动,就和小伙伴说,我想去。除了想去看看凉山的乡村教育,我今年恢复锻炼后,正在做一些户外探索的尝试。


做教育和心理咨询这些年,自己深知很多问题,我们可能无法只靠分析就能在现实中马上寻找到答案;而关于身体、关于生活的体验、关于我们可以用脚去丈量的世界,它一直都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去感受、去把握。

我和朋友们一起报名之后,我开始准备我人生的第一次徒步旅程。报名的时候太激动了,我根本没有看50公里是走多久,也没有想象过徒步50公里意味着什么……


徒步前:跌宕起伏

直到出发两周前,一次聚会,一个朋友说:“余老师,你确定是50公里吗?你最近一次一天最多走了多少步数?你们徒步有没有爬升?”

我才仔细看了行程通知,早上6点半开始,走到晚上六点半,完成50公里,爬升1000米,平均一小时配速要到4-5公里。而我平时跑步也就是一小时5-6公里,而我是平地,很多时候还跑不到一小时。此刻,我已经有些担心了。

几天后,群里一位伙伴说,“你们要去徒步50公里?一定要注意,我上次走完了两个大脚趾盖都脱掉了。”然后还有一位伙伴说,“注意抹好凡士林,出了水泡要挑掉。”

此刻,我的担心程度又上升了一个级别,原来走路还会受伤,我真的可以吗?而另一个自己对自己说,“没有试过怎么知道不可以,怎么都应该试一试。

紧接着,组织方发来了准备的物品清单:“请走50公里的小伙伴,准备以下物品:厚袜子3双,防晒衣,登山杖两只,护膝,护踝,带水袋的书包,能量胶,速干的衣服和内衣,防晒帽子和面巾,冰袖……”。这些东西,我几乎都没有。

特别是当我看到一句提醒就傻眼了,”一定要准备带水袋的书包,习惯用水袋喝水,因为最后你会没有力气扭头喝水,队长提醒大家一定要补水!“

好了,我一开始傻乎乎的jump in 的乐观都被现实打败了。原来难度这么大,会累到喝水的力气都没有,这可怎么办呀,我感觉我真的不可能完成了。

这时候,同行好友Lela截出其中一句话给我,“如有强烈不适果断在打卡点退出”,她说,”可以中途退出。“我看到这句话瞬间精神了,我回复她说:”好,去,就看能走到哪里。“

我采购了清单上的所有物品,出发前队长顾远老师帮我们检查了物料清单,还提醒大家一起提前了一周做体力锻炼。

25日,我和伙伴们一起从成都开车,8个小时车程到了徒步的起点日哈乡。这一路,我心情是很轻松的。

我的想法是,认真参与,尽我所能

余梦:这次50公里徒步,我一开始是最后一名……
出发前二四得八队的合照
徒步第一段:新奇与简单?

到达日哈乡的晚上,我们住的集体宿舍,我不习惯上铺,总怕自己会掉下去,睡得不好,大概睡了4-5个小时。早上5点起来,洗漱早饭集合,然后准备出发。

刚出发的时候,心情其实挺激动的,“哇,这里太美了,这样走路太酷了。”一路蹦蹦跳跳,还时不时拍拍照,感受着人在山里穿行的感受。

我们就这样欢乐地走到了第一个打卡点,补充能量,还拍了打卡合照。我想,“不难嘛,都没有什么感觉就完成了第一段山路?”

于是,我们开始第二段的攀爬。此时,我们小队开始出现了速度分化。虽然比我想的容易,我的速度并不快,我慢慢落后了,和中后队的队员在一起。

余梦:这次50公里徒步,我一开始是最后一名……



徒步第二段:疲惫微露

在第二段行程中,我不再像第一段那么咋咋呼呼的,看到啥都拿出相机来拍一拍。我已经感觉到了,我需要保存体力。

这段路,我刚开始自己还走在前面一些,随着路越来越难走,疲惫慢慢地开始出现。走得快的伙伴陆续向前,我也到了最后一队。

过程中,我和同行伙伴一直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聊天的时候,似乎转移了自己的疲惫感,因为一边思考,脚就一边往前走呀走呀。

中途,我给押队的姜老师闲聊时说:“对了,我不一定会走完50公里。”

姜老师说:“所以你不是目标导向型的?”

我说:“我有目标,我的目标不是走完50公里,我的目标是我自己。我想看我可以走多远,我会尽力的。”


余梦:这次50公里徒步,我一开始是最后一名……


就这样,我们走着走着就到了第二个打卡点,此刻已是中午时分,很多小伙伴在此补给食物,我们也坐下来吃饭、喝水、吃土豆。

其实此刻,我开始有一个不好的预感。因为我最后一段距离,我不仅膝盖疼,我也感受到了我的腰疼。这个不是好信号,我知道这样的疼痛一旦开始了,它是不会消失的。此刻才10多公里,而如果疼痛一直伴随,我只会行动越来越慢。

徒步第三阶段:矛盾与放弃?

午饭后就来到了我记忆中的第三阶段。带着我内心隐隐的担心,而且中午的太阳也开始变得热烈,我们需要对防晒全副武装。我发现讲话都是一种消耗了,可是不讲话又会被疲惫占领了意志。我们已经妥妥的变成了最后的队员,我和好友Lela成为了倒数第一、第二;而此刻连一半都还没走到。

刚开始,我还勉强靠和大家聊天,尽量让自己不要想,就一边说话一边走。姜老师、炳廷教我如何使用手杖可以更省力。可是后来腰疼的次数越来越多,膝盖时不时疼,脚底也开始疼。我越来越想停下来休息。

余梦:这次50公里徒步,我一开始是最后一名……
我和好友Lela

之后我休息的次数也越来越多,逐渐和另外一部分小伙伴也分开了。虽然过多的休息会破坏自己的行走节奏,可是我实在走不动了。此刻才过20公里。


剩下的我、阿信老师和押队的姜老师,我们一边走,一边休息;休息一会又走一走。我们还换了一次袜子,希望减少脚底的压力。


我此刻内心的感受已经不仅仅是走不动了,身为最后一名我心底有个压力开始升起:

“我如果勉强自己要跟上,我会很难受”;

“如果我按自己节奏慢慢走,我会很影响大家的”,;

“那我要不要放弃了,他们就可以好好走,不用考虑一定要带上我”;

“可是我还想试一试,现在才2点多呢?”


这几个矛盾的想法一直在我内心反复出现,我决定讲出来。

我告诉姜老师:“我后面的状态不会比现在更好了,可是我不想影响大家。”
姜老师说:“你不会比现在更糟了,同时,你想走吗?”
我说:“我想走,可是我可能会很慢。”
姜老师说:“我们今天不赶回去加班。”

我放下一些心里的包袱,也还怀着些许担心,我觉得我还有顾虑没完全讲出来。随后,我们继续走完了最后3公里,来到了第四个打卡点,27公里处。


徒步第四阶段:体力触底

在第四个打卡点,我遇到了我们二四得八队的队长顾远老师,他已经等了我们快两个小时。本来他在第一梯队,可以最先完成50公里目标,可是听到我们队有两个人走到了最后,决定留下来等我们。

我到的时候,其他的队员已经陆续结伴前行了,我就是本次五十公里徒步最后一名队员了

顾老师问我:“这个时间点50公里肯定走不完了,还走不走?”
我说:“要走,但是有可能我会停下来很多次,休息很多次;但是我想试试,可以走到哪里?”

于是,顾远老师和姜老师完成了交接,姜老师去挑战完成50公里,而顾老师接手了押队的工作,和我一起继续后面的路程。我知道队长们一定要留一个人陪最后一位伙伴,因为担心ta的安全问题。

而那个还没有完全讲出口的小顾虑,我觉得我如果想要去探索自己极限的目标,我内心的这个顾虑一定要讲出来,而且讲清楚

于是,我又给顾老师说了一次,“我可能会非常慢,可能会休息很多次,可能会坐很久,但是我想试试我可以走多远,会影响你吗?”

而顾老师说,他已经调整了目标,他不会去完成了自己的50公里了,他就是想要支持队员挑战。

此刻,我心里还有担心,会不会是为了支持我耽误了顾老师,我继续追问,“你觉得放弃了自己走完,会不会很遗憾;另外留下来陪我走对你也是有意义的吗?”

顾老师说,“我的目标是动态的,一开始是希望自己走完、同时团队走完,现在我的目标是支持你们走到更远。我觉得留下来和大家一起徒步就很开心,支持队员还可以见证大家如何突破自己的目标。”

此刻我放下我的顾虑,我不是拖后腿不得不被照顾的人,而是我们也可以一起有一段有意义的成长探索。我已经走到了我走过的最远的距离;在此之后我继续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刷新自己的记录。

随后刚开始的时候,我走得非常慢。我刚走几步路,我发现我的腰又很疼,我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休息一会,我又很努力地慢慢走着。顾老师还有我们遇见的阿信老师,他们都要在远处停下来等我,我才能跟上他们。


中途有小伙伴给顾老师电话说:“最后一位伙伴能坚持吗,可以派车子接她回去的。”我们还在路上遇到了15公里的队友的车子,司机也问我“上车吗”?还有新认识的伙伴加我微信,发信息给我说,“加油”。


很感谢大家的关心,我还是决定继续走,我想:现在才4点多,整个徒步可以延时走到晚上8点(8点之后山区黑了不安全),然后会有收容车来接我。那么我还有近4个小时,哪怕我需要休息很多次,但是我也可以走很多次。

于是大家都继续往前了,最后剩下顾老师一个人等着我,而我也就这样走走停停,直到我觉得我真的彻底走不动了。

我似乎回忆不起来那个时候是什么感受,我只记得最后我每一次挪动,腰都无比的疼,我怕我再走下去,我身体就完全吃不消了。我给顾老师说,我需要坐一下,这次可能会很久,不知道会多久……

我自己埋头坐在那里,没有任何想法,只是想休息。此刻已快5点,太阳拉长了身影,是一种暖暖的感觉;山间的小风,清凉地划过皮肤;青草夹杂着动物的粪便,传来自然的味道;时不时远处,还有牛羊的叫声。就这样埋头坐着不知道多久,突然我觉得我饿了。

我和顾老师把随身带的能量胶、巧克力吃了,还补充了水分……我感觉到精神了,我决定要开始重新走起来。

余梦:这次50公里徒步,我一开始是最后一名……


徒步第五阶段:神逆袭?

补能后的我,从一动不动到重新开始行走,我们还有3个小时时间到8点。

奇迹发生了,我的腰居然不疼了。新增的疼痛是,休息之后大腿肌肉要重新开始行走拉伸的疼。而我的感受,大腿再疼,都是可以忍受的,而且我知道随着行走,肌肉就会重新适应节奏,疼痛就会变低。

果然,随着腿部肌肉的状态越来越好,我走得越来越快。我主动提出了,我不用手杖了,我觉得我可以自己走了。我决定走快一些,争取追上前面的伙伴。

精神之后的我又开启了我的思考和聊天,我对顾老师说:


“我觉得整个徒步的过程,就和教育很像。其实这次18位选手,我们其中几位,是最没有经验的,平时锻炼也不是特别多。


所以一开始听到会有人走不动被收走,自己其实挺有压力的。内心会觉得,这样的最后的人,会给大家带来麻烦。


我想到了学校一定会有成绩垫底的孩子,那么这些孩子的感受又是什么呢?他们常常会被认为是态度不好,不努力,没有能力,甚至被老师放弃的人。


另一方面,如果教育者并不放弃他们,而是倾注了资源去照顾他们。但是此刻学生如果觉得自己是因为后进而被特殊照顾的,内心还是有压力的,还是会希望自己为了这份付出,要再多努力,不要拖后腿。


而为了这份付出的努力,其实它并不是内驱,反而也是一个外部原因。当这个压力在的时候,我就不能彻底地躺平去休息。我既不愿意勉强自己,又不愿意耽误别人,身体疼痛起来的为难,就会想要不提前放弃了,而对自己的想要极限探索的目标也只能草草收场


当顾老师对我说,‘我也在见证你每一个新的突破’,自己会感觉到自己的努力,也是陪伴者的快乐,支持者的价值;这让我彻底地打消了‘拖后腿’的内心压力。


当这份内心的压力放下之后,我才可以去接纳自己不知道还能走多远,不担心自己能否对得起伙伴的这份支持,才可以全然的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尝试,才可以坦然的一坐就不知道多久的去休息……


就是这样安全的触底,才让我的内心在自己的掌控感和舒适感中恢复了行动力。


而这个时候的突破,我会觉得我是为了自己而做的,而不是因为他人而做的,我也会更有来自于自己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最后三个小时,我们开始持续地行走。我们一开始设定的目标是,一个小时走2公里,走到第五打卡点就好了。而事实上我们走过了第五打卡点,我们走过了第六打卡点。最后三个小时,我走了近10公里,配速3点多。

余梦:这次50公里徒步,我一开始是最后一名……


有没有小伙伴关心,我是否追上了其他伙伴?

其实并没有,直到收容车接到我,我走了37公里,依然是本次徒步最后一名。一路上,我们接到分别在40公里处、42公里处、45公里处的伙伴。

还记得当初和我一起在倒数一二的伙伴Lela吗?她在和我分开之后,继续前行,一直走到了42公里处。

之后我才知道,最后一段她是一个人走的,因为我和顾老师在后面,她是放心的。她鼓励其他伙伴不等她,往前走,而自己一个人按照自己的节奏行走。车接到她的时候,山间都已经半黑,她一个人还在前进着,哪怕已经只是挪动。此刻,她也走到了自己迄今走过的最远的距离。

回到酒店,我瘫坐那里,有伙伴对我说:“很好呀,20公里就走不动,还走了这么远。”

我想,这就是一开始,我想要的目标。

徒步后的复盘

徒步第二天我们回到西昌,晚上吃饭的时候,和顾老师、lela复盘时说本次徒步的感受是什么?

我说:“我有两个感受。

第一,来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一定会坚持,我想看我的低谷在哪里,我又可以如何突破,探索到哪里。而体验之后,我那个抽象的假设变成了具体的生命故事,我知道我是如何从谷底出来的了。

第二,是我没有想到的,伙伴的支持会有如此重要的影响,能否坦然地把自己最谷底的一面交给伙伴,再重新出发,突破自我。”

文章写到此刻,也快到尾声了。如果说我还有想要强调的,我想那是:

探索的决心+相互成就的支持,为自我突破提供了稳定的动力和无摩擦的环境

余梦:这次50公里徒步,我一开始是最后一名……
50公里徒步后群大校友的合照

后记: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把整个徒步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想分享我的教育观:

我们的目标是自己,而不是名次,公里数是对自己的参考值;我们的动力应该来自自己内部,而不是外部;最后一名没关系,过程中的努力值得被看见、被鼓励;不害怕结果,才敢勇于尝试,你才会不断打破自己的能力边界……

特别是,好的支持,不是依赖和给予,而是自在关系背后的彼此坦然。

这样的成长过程让你可以全然的面对自己,哪怕是远比别人慢,哪怕是放弃,你也不会觉得你是团队的拖累;而一旦突破过自己,你会越来越自信,不畏惧。

而好的教育,其实是不分城市,不分乡村;不分富有,不分贫穷;它是从人出发的……也特别感谢这次参与本次“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师训项目募捐的伙伴们。

最后我也在反思,为什么我会担心拖大家后腿?

对我而言,我不是在意“拖后腿”会被外界“看作不好”,我更多是担心“耽误了伙伴”。因为在过去的教育中,教育者常常会用自己的付出给孩子压力;当我们被“对方的付出感”所裹挟时,也会要求自己再多做一些、再多做一些,哪怕已经超越了自己体能的极限,也失去了自己的节奏和自主感。

这次的体验,让我不仅能够自在的把谷底交给伙伴,也让我感受到了在这样自在的支持下我们是如何更好的突破自我。

回去路上,伙伴lela对我说:
“我们之后带孩子去徒步,先10公里,再20公里。”
“好呀好呀,说不定明年我们就可以走完50公里。”

这样的教育,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勇敢的尝试者。

余梦:这次50公里徒步,我一开始是最后一名……


这次活动有21世纪研究院主办,为支持农村小微学校筹款,帮助教师培训和捐赠书籍。请有意愿的朋友多支持、转发。多谢。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其中最大的是爱。有了爱心才能成全人(We know that we all possess knowledge,Knowledge puffs up,but love builds up.)


所属主题
阿信微言
阿信微言
阿信,独立学者,私学教师,以研究中国私学教育传统及译介外国传教士传记为治学方向,有一个4岁的女儿,陪伴女儿阅读和成长,在国内开展阿福童经济公民教育。 欢迎来信交流育儿、读书体会。有信必回。[email protected] 公号:阿信微言(ashing1989)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