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3 1 月, 2025
spot_img

仙境之桥 | 詹姆斯.伍德 :小说并不要求我们去相信,而是去想象



最近,我在阅读詹姆斯.伍德《小说机杼》时,常常被作者的洞见折服。在和同学们分享小说的种种议题时,他的观点给我们师生之间的讨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燃料。下面我会从这本书中选取3个方面,结合读写课的实际谈一点感想。


故事开头


伍德认为,写小说最难的就是虚构人物。不少新手小说家往往以照相机式的精准描写作为开头,就很能说明问题。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不言自明:缺乏经验。结果就是依赖静态描写。毕竟,叫人物从凝固的场景中动起来是很难的一件事。所以,才会出现小说家死死抓住静态描写的把手不放开的现象。


我的学生们虽然读的不多,无论从年龄还是阅历而言,都很稚嫩。(其实哪个读者敢说自己读得够多呢?)。从《夏洛的网》作者改写多次的开头的讨论开始,我就反复地引导学生,去注意好的开头到底具备哪些要素,(阅读课 | 文学作品开端怎么写?不妨跟我探究一番!)在后续的《追逐金色的少年》与《仙境之桥》的阅读过程中,该重点得到了继续关注。


学生们很容易就能看到这些作品的开头往往是以简洁有力见长,他们让“一个人物进来”的方式,说白了,就是在我们最以为没什么可看的人身上,看出那些日后在叙事日渐丰满的情节中将要脱胎换骨的苗头来。


人物独白


现代小说依赖大幅度的心理描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此种小说技巧会在本世纪呈现泛滥之势?伍德的分析指出,小说始于戏剧,小说的特征始见于独白转入内心。相应地,独白则来源于祈祷。


这一点不正是给无神论者当头一棒吗?用华莱士在《这就是水》中的演讲要点来说的话,从来就不存在所谓的无神论者,每个人都在拜,绝无例外。区别只在于你拜的对象是谁。华莱士甚至继续正确地看到,你敬拜的对象转过来会把你吞噬。


任何类型的小说,都需要处理行动和情感的关系。行动对应的是外部世界,情感对应的是内心世界。小说不同于电影的长处就在于,作为读者我们可以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问学生,在《仙境之桥》之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个孩子纷纷异口同声地说是简妮丝!我不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是杰西,或者是莱斯利?孩子们表示,之所以第一反应是简妮丝,完全是因为这个人物就像是从自己生活里走出来的一样。


也难怪,我们哪个人在上学期间,不曾遇见过外表凶悍、对自己带来种种莫名恐惧的陌生高年级同学呢?甚至有的人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冷酷对待,但在《仙境之桥》里,我们却可以走进这个凶神恶煞的人物内心,我们才意识到,其实对他们的恐惧之心大可不必继续存在,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脆弱无比的人呀!


我的朋友看到我最近带着孩子们阅读《仙境之桥》,偷偷地告诉我,作者在书中不露声色地注入了宗教性的思考。关于这一点,其实在作者其他几本书里都能找到某种信仰的元素。


这难道不正是文学接近生活特征吗?在一个世俗化如日中天的时代,宗教被限定在私人领域,不可以逾越自身的界限。但是文学就是要告诉我们,你根本离不开宗教要你去思考的根基性的问题:


你到底要如何在一个失去光彩的世界,重新找到奇幻的踪迹?你该如何面对死亡与必然的失丧?


这些都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是透过小说的人物独白,我们却可以听到“祈祷”的声音。

小说功用


正如本文的题目所言:小说并不要求我们去相信,而是去想象。乔治艾略特认为,小说能够扩展我们生而为人的同情,使我们可以跨出自己,感受自己圈子以外的世界。


我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绘本《黎明》来唤醒孩子们的感官知觉能力。一开始孩子们都觉得这个绘本没什么了不起,看不出来有何特别之处。我回应说,这恰恰是好的作品需要你重读的意义所在,今晚就拿回家,跟你身边的人再细细地阅读一遍吧!


好的小说教会我们思考,让我们以主动的姿态,来回应生活中的种种难题,而且是以艺术性的方式,以美的方式处理的。



在台湾,有个和我班上孩子年龄差不多大的学生,在参与讨论了他们的老师带领的《小恩的秘密花园》阅读分享之后,就开始在自己的家里成为那位和小恩一样,无论在哪里,都去努力散播“光与爱”的天使。(追逐金色的少年 | 重复的出现的事物象征着什么?


原来,这个女孩子的爸爸妈妈关系紧张,终日争吵,已经到了要离婚的地步,小孩子内心非常恐惧:不知道自己给何去何从,不知道真的父母离婚了,自己要跟着谁住。


就在那个时候,她想起了刚刚读过的绘本《小恩的秘密花园》。


于是,隔天放学后,她跑去花店,买了一朵玫瑰。睡前趁妈妈洗澡时,偷偷放在她的枕头上(那时,父母二人已经分居,爸爸在书房地板上睡)。第一晚,妈妈没有反应,她再接再厉,第二天晚上,又放了一朵,妈妈还是没有反应。但是到了第三天晚上,她躲在自己房间的门后,窥见妈妈拿着玫瑰花去敲书房的门。


父母交谈了几句,苦笑的摇了摇头,然后,两人就一起到卧房去了。


各位老师,我们接触的孩子,可能他正在面临同样严峻的家庭风波。作为孩子的老师,我们往往觉得爱莫能助,但是,主耶稣不是教导我们要做一好撒玛利亚人吗?我们固然不能改变孩子父母将来的选择,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故事,通过启发的想象,让孩子意识到希望和爱之所在。


其实,在阅读《追逐金色的少年》时,我更主要的精力是放在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本身的结构上面,尤其是作为故事核心动力的冲突上。学生们需要有一整套的故事观念,养成一定的故事审美意识。

在一个图像时代,要想重寻文学想象的一席之地,真的是一桩浩大工程。但我们何必为此忧心忡忡而止步不前?

或许,就是在这样的细读过程中,在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中,我的学生们开始养成好的思考习惯,这样的结果,肯定远远不止于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得以提高。期待下一次的阅读和讨论!


往期阅读

仙境之桥 | 属于每一个把它放在心上、把它变成自己故事的读者

追逐金色的少年 | 重复的出现的事物象征着什么?
追逐金色的少年 | 让读者魂不守舍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追逐金色的少年 | 一旦明白“我属于谁”,我才能明白“我是谁”
写作课 | 创意、练习、思考、探究、跨学科,你的写作课都尝试了吗?
译写课 | 有关《追逐金色的少年》的12件不可思议的事实,样样震撼你心!
阅读课 | 文学作品开端怎么写?不妨跟我探究一番!
阅读课 | 如何通过制造冲突深化主题?
写作课 | 我是谁?

所属主题
Wayfaring, 徒步客
Wayfaring, 徒步客
实践真教育,探索新道路!公号名: Walking Education 行走教育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