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3 12 月, 2024
spot_img

神学沉思录(1):中国亟需神学家

     

1. 一个民族如果不理解、信仰超验价值,这个民族永远不可能得救。常识理性和实用理性却阻止人去认识超验,因此它们是民族不长进的思想根源。

 

2. 神学讨论的是超验的存在,神学是人对神意的猜测。神的意志,只能默会,一说就错,但人还是要说,这言说就是神学。

 

3. 神学的每一个字都应该直指人心,它必须是有锐度的,但同时又必须是温柔的,它的锐度体现的是公义,它的温柔体现的是爱。神学是上帝心肠与霹雳文字的结合。

 

4. 与神学比,哲学算什么?哲学的确是神学的仆从,因为人是神的仆人。

 

5. 圣经》是教科书,神学只是教辅材料,神学家在本质上是牧师——辅导老师与先知的合体。

 

6. 神学史就是神学家的争论史。如果让神来做仲裁,祂会怎样评判神学家的争执?神可能笑而不言,这笑而不言体现了神的爱与宽容。

 

7. 没有任何一个神学家是完全对的,因为神学家也都是有限的人,没有能力完全明白无限的神。传道书3:11说:“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上帝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因此莫特曼认为,所有的神学都是“那些在路上行走尚未抵达家门者的(关于)上帝的思想”。

 

8. 怀特腓德与约翰卫斯理的神学主张相反,他不想与卫斯理冲突,决定辞去英国加尔文循道派领导职务,把英国的信众留给卫斯理,而自己前往美国传道。反对他的人批评他,说他将被后代遗忘。他的回应是:“愿怀特腓德这名字消失,唯独基督被荣耀。愿我的名字四处被忘记,连我的朋友也忘记了我,唯独耶稣基督的名被广传。什么是加尔文?什么是路德?愿我们的视野超越这些名字与派别,愿耶稣成为我们的一切一切——唯独耶稣被宣扬……我不在意谁居首位,我知道自己的位置……不过是所有人的仆人。我心满意足地等待大审判那天名誉将得以澄清。我死后仅期盼墓志铭写着:这里躺着G.W.,那个伟大的日子将会告诉我们他是什么样的人。”这才是伟大的传道人、神学家应有的胸襟和认识,也应该是人们对神学派别应有的态度。一个传道人、神学家当然会相信自己对神意的理解,但考虑到人无法完全理解神意,因此一定要有“事实上我不一定对”的认识,否则就是把自己等同于神。

 

9. 神学只是人认识神的拐杖,每个信徒应该有、且只能有自己的神学——对神意的系统性理解。

 

10. 特雷西认为“神学是公共论述”,神学应该面对三种公共空间:学院、教会与社会。这是对的,但特雷西是针对西方神学的处境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基督教信仰薄弱的东方,神学的问题意识应该不同。我认为,汉语神学针对三大公共空间的使命应该是:学院——加强对话;教会——灵命提升;社会——信仰劝导。在这三大公共空间中,社会与教会都很重要,学院最不重要。因为,神学不是学术,神学是道学,道远高于术,不能将神学降格为普通学术。此外,在前信息时代,神学对公众的影响力一般是通过神学院—教会—社会的路径,但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打破了这一既定的传播路径,神学可以借由互联网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宣教学的教科书也应该重写,神学院应该开设传播学课程。

 

11. 汉语神学一定与西方神学存在巨大的不同,原因正在于处境的不同。因此,汉语神学家学习西方神学家的著作应该有这样一个认识:西方神学家生活在基督教社会的语境里,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一生都没有与有其他宗教信仰的人交流的机会和经验,汉语神学家却不同,因为他们深处一个大多数人不信神的国度。因此,汉语神学至少在发展初期,必定、也应该具备某种程度的论辩性。

 

12. 林鸿信:“一个人如果可以受教的话,怎么教都成材;一个人如果不可受教的话,怎么教都不成材。”我的补充是,一个人是否能成材,完全是上帝的天命决定的,教育不过是帮助人认识到自己的天命,让人发现自己。学习即回忆,尤其对神学来说更是如此。一个人能否成为神学家,完全是上帝拣选的结果,上帝的拣选不仅包括某个人能否得救,人的天赋的方方面面都是上帝拣选的结果。

 

13. 加尔文说:“基督教教义不在于口舌,而在于生命。”如果阅读神学不能更新生命,等于没读。所谓更新,是指思想、情感、灵魂、言行的全面更新。更新就是重生。因为更新是接通永恒之道的结果,所以重生也就是永生。

 

14. 对于神学而言,叙事的重要性远远高于论理,原因是:1.理查德尼布尔认为,初代教会的主要信息既非上帝存在的论证,亦非道德训诫,而是基督拯救事件的反复叙述。信仰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对故事的传诵中形成,并通过群体传述、传承。2.故事能体现道理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而论理追求的只是精确性,精确性往往排斥意在言外。3.故事具有代入感,能使受众产生同理心、同情心,即共鸣,这种共鸣不仅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而论理很难产生代入感和共鸣,而且只是针对个体的。所以,从古至今,伟大的小说的销量远远高于理论名著。4.虽然中国还没有完成现代性,但后现代主义已经汹涌而来。现代性的主要特点是理性,而后现代主义就是要打破理性的藩篱,而注重人的体验,只有叙事才能帮助人体验,论理没有这个功能。5.任何人都喜欢听故事,而只有少数人,尤其知识分子喜欢读理论。基于如上考虑,神学家应该兼具小说家的才能,但人很难兼具理论素养与叙事天分,怎么办?文学家应该加入进神学家的队伍中,一部流传广泛的带有神学品质的小说的作用远远大于经典的神学理论著作。

 

15. 巴特说:“一个神学系统必须满足两个需求:基督教信仰真理的陈述以及为每一个新的世代诠释这真理。神学就在这两极当中摆荡:一极是作为其根本的永恒真理;另一极则是永恒真理落实的时空处境。”时空处境就是文化处境。上帝的话语必须落实到不同的文化处境中,那里的人才能信祂,从这个角度看,一切神学都是处境神学,这是汉语世界应该有自己的神学的最充足的理由。

 

16. 巴特曾对年轻的神学家说:“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报纸,同时阅读二者,不过要从《圣经》来诠释报纸。”也就是说,一方面,要用绝对标准来衡量相对的现实;另一方面,不能无视现实,只知道传诵《圣经》。经常看到基督徒朋友分享《圣经》经文,止于这样做偷懒行为应该针对具体事情、现象、处境解释经文内涵。因为非基督徒朋友可能即便读了经文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传道就得研究传播学,得研究受众心理,不是只要有道就够了的。很多事,方法比目的更重要,因为不讲方法,根本达不到目的。

 

17. 狭义的道成肉身是指神借助作为人的耶稣成为了肉身,道成肉身是为了宣教和救赎。广义的道成肉身是指神借助某一异质文化及其生活于这一文化中的人实现祂自己,也即神的光芒照彻一个异质文明体。无形的道能够至上而下地成为有形的肉身,这与自我中心的人性产生了巨大冲突。西方文明是希伯来信仰与希腊文化融合的产物,但在两大系统融合初期,其冲撞是显而易见的:希腊文化推崇人的理性,主张灵肉二元对立,甚至肉体是灵魂的牢笼,这都与至上而下的道成肉身完全相反。基督教能在希腊文化中道成肉身,当然也能在中国这个道德理想国道成肉身。基督教与某种文化的融合,并取得其特殊的表达形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否则就谈不上宣教。所谓宣教,按林鸿信的说法,就是“被上帝寻回的人受差遣去寻找上帝所要寻找的人。”找到上帝所要找的外邦人以后,你要让人家信你所宣讲的,首先你应该知道外邦人所思所想,并听得懂他们的语言。对一个封闭的、自足的、悠久的文明体而言,更新其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因为人在本质上都存在宗教属性,也就是说都有对神的渴求,因此基督教与异质文化的融合的难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18. 汉语神学既要是神学,又要是汉语的,这表明汉语神学家既要懂神学,又要懂中国文化。现在的问题是,懂神学的中国文化的素养太差,懂中国文化的又沉迷在文化的迷魂阵中走不出来,根本没有兴趣亲近神学,真正两者都懂且以铆合两者为志业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19. 神学与处境之间存在张力,过于迁就处境,可能消灭神学,就如同禅宗消灭了佛教一样。处境神学不是为了迁就处境,而是为了更新处境,即便在进入处境的初期为了更新处境不得不迁就处境,也应该逐渐走上引领、更新的路上来。从这个角度看,处境神学是动态的,是逐渐向上走的,而不是逐渐下沉于文化中。

 

20. 西方自由神学已经不是神学,因为它把人而不是神当成最高标准,神成为了人利用、绑架的对象。中国的知识分子基督徒如果过于关注政治哲学,甚至认为政治哲学高于信仰,就会立即陷入自由神学的泥潭。


所属主题
匝说
匝说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