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2 1 月, 2025
spot_img

萧三匝对话王文锋(21):读经战疫。问题是,你真会读经吗?

萧三匝对话王文锋(21):读经战疫。问题是,你真会读经吗?

(王文锋)
萧三匝:阅读圣经》,有人认为应该依照顺序,从旧约一篇篇读下去,也有人认为应该从新约开始读,你建议的阅读顺序是什么?

王文锋:的确,不少读者尤其是初信者,对于如何来阅读《圣经》存在困惑。我读了多年《圣经》,那我就根据个人的阅读经历,全面总结一下《圣经》的阅读方法,共计十类,供大家参考:
 
第一法:耶稣生平法
第二法:单卷选读法
第三法:灵修祷读法
第四法:教理切入法
第五法;体裁类型法
第六法:顺序通读法
第七法:版本对照法
第八法:诠释慢读法
第九法:难题突破法
第十法:多层解读法
 
第一法:耶稣生平法
 
对于慕道朋友而言,选择耶稣生平法是最合理的方式,因为耶稣基督是基督教的核心。这个方法提倡首先从耶稣的生平入手以理解基督教信仰,其理由是耶稣基督的生平不仅构成了基督教信仰核心的叙事部分,也是广大读者最感兴趣的圣经叙事。因此作为优先的切入点有其充分的理由。根据“耶稣生平法”,要从新约头四卷(即“四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入手阅读。
 
读者可以选择“四福音”其中一卷开始读。如果要强调顺序,可以选择《马太福音》,因为它是新约圣经的第一卷;如果要选择篇幅短的先入手,可以选择《马可福音》;如果要详细了解耶稣生平事迹,可以选择《路加福音》,因为该卷详细记载耶稣出生、童年及家谱;如果希望从基督论神学角度作为切入点,可以选择《约翰福音》。
 
当然也可以选择通读四卷福音书,因为如果从四位作者的不同角度来合参阅读,就会更全面地了解耶稣基督的生平事迹。四福音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大体而言,马太、马可、路加福音的相似性比较多,所以称为“符类福音”(又称“对观福音”),而《约翰福音》自成特色。《马太福音》特别突出耶稣为“天国的君王”,一开始就凸显耶稣的尊贵家谱脉络,这或许是因为考虑到收信对象为犹太人,所以要强调耶稣的正统谱系。《马可福音》则突出耶稣为降世为人的上帝仆人,这凸显的是耶稣降卑的身份,这或许是要挑战收信对象——罗马人的信仰,强调耶稣基督信仰的普世性。《路加福音》一开头显示耶稣事迹是一种历史事实,因此全文较强调耶稣完全人子身份,强调耶稣完美的人性,这或许是因为考虑到收信对象为希腊人,强调耶稣作为人的历史事实。而《约翰福音》则特别强调耶稣是一位独一无二的存在,即“道”的存在,这个“道”就是集“人子”与“神子”于一身的存在,即“道成肉身”,这或许是因为考虑到受信对象为全人类,所以强调耶稣超越性的救赎主身份。由此,我们可以从四福音看出基督作为救主的独特性:就属性而言,祂是兼有“神子”、“人子”之神人二性的基督就身份而言,祂是兼具“天国君王”和“上帝仆人”的耶稣。
 
第二法:单卷选读法
 
因为人们受时间限制,往往无法选择通读,选择单卷选读法有利于读者迅速进入阅读状态。单卷选读法利、弊都很明显。好处在于,读者可以随意选择经卷,很快就会进入阅读状态,因为感兴趣,压力就比较小。比如,希望了解耶稣生平的,可以选读四福音书的某一卷(通常为《约翰福音》),希望了解万物起源的可以选读《创世记》,喜欢歌的可以选读《诗篇》,喜欢教义的可以选读《罗马书》等。
 
不过,单卷选读法的弊端在于容易“断卷取义”,因为整本《圣经》的教导存在“以经解经”和“互相对观”的关系,如果过于迁就读者的选读倾向,不免造成对《圣经》整体真理观的认识偏颇。
 
比如就“因信称义”的话题,《罗马书》和《雅各书》的切入点是不一样的,表明上看《罗马书》强调“信心”,《雅各书》强调“行为”。如前者所言:“所以,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罗马书3:28),而后者却记载“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各书2:7如果我们只是选读《罗马书》或《雅各书》,那一定会就两卷书的内容产生纠结,即“信心”和“行为”究竟哪个重要呢?或者会认为两卷书信存在冲突。这就需要我们把两卷书信贯穿起来阅读。
 
当《罗马书》说人称义是因着信不是出于行为时,它是在谈论得救的条件问题,就是说称义是上帝恩典的赐予,人只是选择凭信接受就可以称义。这个“称义”在马丁路德那里有一个神学名词叫“法庭式称义”,其意表明“称义”就如同死囚犯在法庭上被宣告无罪一样,是指信徒因信靠恩典而被上帝宣告为义人。这个时候,人的行为对于获释是没有作用的,即整个事件全赖特敕,死囚犯只需要凭信接受这个事实。而《雅各书》为何强调行为呢?它是要强调一个人信主后的行为印证,就是说一个真正因信皈依的基督徒必定会有相应的行为见证。这就好比刚才比喻中的死囚犯,当他因信接受恩典出狱后,应该要带着感恩的心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所以,《罗马书》是就人得救前的状态而言,指出人得救只需凭信接受恩典,而《雅各书》是就基督徒得救后的状态而言,即应该要有好行为印证自己真实的信心。
 
因此,慕道朋友一开始选择单卷选读是很好的切入方式,但从长计议,应该要逐步选择更多的书卷阅读,这样有利于掌握整全性的信仰要理。
 
第三法:灵修祷读法
 
灵修祷读法意在通过读经来建立与上帝更亲密的关系,即读经是长进灵命的需要。通常基督徒会把《圣经》视为属灵生命成长的灵粮,就是说一个人因信得救后的生命如同肉体生命一样也需要食物来供应重生生命的需要,而《圣经》就被誉为属灵的粮食,如《圣经》所言:“耶和华万军之上帝啊!我得着你的言语,就当食物吃了;你的言语是我心中的欢喜快乐,因我是称为你名下的人。”耶利米书15:16)。
 
灵修默想法具体如何实践呢?通常的做法就是要寻找一些比较合适灵修的片段经文,以进入灵修的默想。灵修式读经,通常有一些步骤,比如经文选择、读前祈祷、默想经文、代祷反省,其阅读的终极目的不全在于从知识层面理解经文的意思,而是从灵命反省的角度寻求回应和践行,所以阅读时会伴随着祈祷、默想、反省和决志,以寻求通过阅读来改变自己灵命中的不足和软弱。
 
因为灵修式读经强调灵命的针对性,因此阅读者通常会主观性选择经文,这种选择因人而异、见仁见智,比如有人选择《诗篇》的23篇作为面对灵命软弱时的灵修经文,有人会选择《罗马书》12章作为面对基督徒生活品行的灵修经文,也有人会选择《哥林多前书》13章的爱的真谛作为思考基督徒生命本质的灵修经文。有人会选择整章作为灵修经文,比如有教会执事会选择《提摩太前书》3章作为教会职责的灵修经文,也有牧师会选择整卷《提摩太前后书》作为牧师职责的灵修经文。
 
选择灵修默想法的读者,需要明白两方面的信息:第一要明白《圣经》经文的针对性;其二要准备灵修式的阅读进路。就前者而言,大概有如下经卷可以作为参考:面对苦难的灵修经文彼得前书》、《诗篇》23篇、《约伯记行为准则的灵修经文如《言书》;操练虔诚的灵修经文如《彼得后书》1彼此相爱的灵修经文如《哥林多前书》13章、《约翰一二书》同心合意的灵修经文如《以弗所书》4属灵职责的灵修经文如《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等等。就灵修的进展而言,可以准备灵修笔记本,以记录每次灵修式阅读的亮光和心得,以作为生活和祈祷时的反省助力。

萧三匝对话王文锋(21):读经战疫。问题是,你真会读经吗?

(萧三匝) 
第四法:教理切入法
 
灵修默想法主要针对灵命的需要,教理切入法则主要考虑从理性层面来认知和理解基督教的信仰,即重点在于开门见山认识基督教的诸多核心教义。基督徒的信仰面向始终存在两个层面:一是信仰的认知:二是信仰的体验。灵修默想法强调信仰的体验,而教理切入法强调信仰的认知。因此,选择教理切入法通常需要从知识和理性角度来理解和总结基督教神学的系列问题。当然,这种认知也需要以认信为前提,否则根本无法进入教理的内涵。以下是《圣经》各卷所强调的教理特点:
 
就旧约而言,各卷有这样的教理特点:强调“创造论”的有《创世记》;强调“律法观”的有《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强调“灵修论”的有《诗篇》、《雅歌》;强调“人生观”的有《传道书》;强调“道德观”的有《箴言》;强调“苦难观”的有《约伯记》;强调“末世论”的有《但以理书》,强调“预言论”的可以参考全部17先知书。
 
就新约而言,其中强调“基督论”的有《约翰福音》、《歌罗西书》、《腓利门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强调“救赎论”的有《罗马书》、《加拉太书》、《哥林多前后书》;强调“末世论”的有《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启示录》;强调“教会论”的有《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以弗所书》、《哥林多前后书》也有精彩论述)。
 
第五法:体裁类型法
 
这是一种在明了《圣经》文学体裁的情况下,选择一种体裁作为切入的读法,这种读法跟读者的文学喜好有关。当然,《圣经》绝不仅是文学作品,它是上帝启示的圣言,但采用文学体裁的阅读法,意在表明《圣经》作者在默示作品时采取了当时代的文学写作形式。因此读者在选择读经法时,也不妨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某种文学体裁作为切入点。在这里,我按《圣经》的先后顺序罗列一下相关的文学体裁:
 
1、旧约:
1)、五经文学(5卷)《圣经》开始五卷书被称为摩西五经,由不同的文学体裁构成(记叙文与法规),主要记录人类历史和以色列历史的起源。内容可以分为:上帝大能的创造、人类堕落的日子、选民族长的兴起、寄居埃及的日子、摩西回归的故事。其中《创世记》属于历史叙事,《出埃及记》、《民数记》一半属于历史叙事,一半属于律例条文,《利未记》属于献祭条例,《申命记》属于诫命训令。
 
2)、叙事文学12卷)历史叙事占《圣经》最大的篇幅,几乎占一半篇幅。其中旧约12卷历史书主要记载以色列人出埃及进入迦南地及到达之后直至被掳的历史,叙事跌宕起伏,多半记载以色列民在信仰上的失败以及遭受上帝审判的经过,主要可以分为:进入迦南、分配迦南、治理迦南、丢失迦南、回归迦南。目录有《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母耳记上》、《撒母耳记下》、《列王记上》、《列王记下》、《历代志上》、《历代志下》、《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
 
3)、智慧文学5卷)是公元前6世纪以色列人被掳到公元元年耶稣诞生前后出现的一种希伯来文体,这类作品注重灵修和伦理道德,不专以教理神学为中心,在表达方面通常以格言、警句、比喻、寓言、诗歌、赞词等为主。如《约伯记》(散文诗歌散文)、《诗篇》(诗歌)、《箴言》(格言体)、《传道书》(诗歌)、《雅歌》(剧本)。
 
4)、先知文学17卷):指上帝通过预言、异象或异梦等方式借着先知默示出来的启示真理,其内容主要偏重在上帝审判、更新盼望、基督再来及末世来临。在旧约里由4卷大先知书和13卷小先知书构成。对不少读者来说,先知文学似乎特别具有吸引力,因为比较神秘,但同时也异常难懂,因为这类书卷的解释非常复杂,建议初读者一定要参考解经参考书。在解读先知文学时通常要分辨、兼顾它的历史性和未来性,搞清楚哪些属于历史叙事,哪些属于未来预言。大先知书有《以赛亚书》、《耶利米书》、《耶利米哀歌》、《以西结书》,小先知书有《但以理书》、《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
 
2、新约:
 
1)、传记文学:主要是记录人物在世的言行和事迹,新约的传记文学“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构成。“四福音书”主要从不同角度记载耶稣基督在世时的事工历程和救赎事迹,包括耶稣的降生、受洗、传道、神迹、领死、复活、升天等。其中《马太福音》侧重突出耶稣为天国的君王,《马可福音》突出耶稣为上帝的仆人,《路加福音》突出耶稣为人的儿子,《约翰福音》突出耶稣为上帝的儿子。而《使徒行传》主要记载彼得和保罗等使徒们拓展耶稣大使命的布道事迹,其中1-12章重点记录了针对犹太人传道的彼得等人的事迹,13-28章重点记录了针对外邦人传道的保罗等人的事迹。
 
2)、书信文学:书信历来是人类主要的沟通方式,因此新约的一大半也采用书信体。就书信文学的格式而言,大体由起首、主体、结语三部分构成。新约的书信体很有特点,比如在起首问安后会加入一段感恩的话,在结语之前还会增加一段训诲的内容,因此大体构成起首感恩主体训诲结语。新约的书信卷目有罗马书》、《哥林多前书》、《 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比书》、《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一书》、《 约翰二书》、《约翰三书》、《犹大书》。
 
3)、启示文学:通常而言,启示文学与旧约的先知文学有所区别,先知文学通常指向上帝在历史中的作为,着重上帝对当时百姓在道德生活上的训诫,而启示文学则更多指向更长远的未来日子甚至末世启示,通常启示文学特指《启示录》和《但以理书》,而先知文学则指旧约的大小先知书。《启示录》的主要内容就是谈论终末问题,即世界末日或耶稣再来的预言和事迹。把《启示录》编排为新约最后一卷,而且以启示文学出现,非常合理。因为有关耶稣再来的事迹本就属于一种奥秘,它不是属于上帝清楚告知的内容,是需要信徒凭信心盼望和展望的。如圣经所言: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是哪一天来到。(马太福音24:3642
 
第六法:顺序通读法
 
采用顺序通读法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决心,因为从头到尾把《圣经》通读下来的确不容易,不仅对人的时间和耐心是一个考验,同时对理解力也是一种挑战。但顺序通读法有其非常有利的地方:其一,它会促使读者对《圣经》产生全盘理解,建立对《圣经》教理问题的宏观框架意识。这样,就不仅会理解旧约和新约的双重角度,也会理解不同作者的不同侧重点。其二,它会让读者生发一种读经的习惯,因为有了第一次的通读,就会养成第二次、第三次的通读习惯。
 
当然,顺序通读法会有难处,因为不同的书卷会在篇幅、内容、体裁存在巨大差异。比如,旧约的《利未记》就显得比较枯燥,因为都是献祭条文,还有《历代志上》还有众多的家谱名字。又比如,先知书的众多内容都属于预言和启示文学,如果没有解经书就特别难懂。深信不少读者都存在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如果已决心采用顺序通读法,那就要坚持下来,因为一旦一次跳读,那后面就很可能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跳读。我们深信,既然《圣经》都是上帝的话语,就一定都是权威的和具有信仰意义的,只不过我们暂时不理解而已。如何面对这些难啃的书卷呢?我建议大家准备一本简易的解经书,以便在阅读比较难的书卷前稍参考一下,有时这些解经书会促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同时,我也尤其建议大家要边读边祷告,祈求上帝赐给我们耐心和信心。有时通过祈祷,上帝会借着圣灵的引导让我们理解难懂的经文。
 
为了便于大家在践行顺序通读法时有耐心坚持下去,我推荐一些具体的辅助方法,比如可以设置年度读经计划表,有意识地安排日常读经进度(可以每天选择1-10章),也可以在家庭或教会设立读经小组,抱团取暖,以监督和激励彼此的读经进度。
 

萧三匝对话王文锋(21):读经战疫。问题是,你真会读经吗?


第七法:版本对照法
 
这种方法倡导我们在读经时参照不同圣经译本,以增强对经文的理解。目前基督新教中文《圣经》版本主要有和合译本(1919年)、吕振中译本(1970年)、现代中文译本(1975年)、新译本(1992年)、英文钦定本(2015年)。其中,《和合本圣经》的译者为英美差会委派的多位传教士,版本的翻译虽然强调忠于原文,但也重点参照了《英国修订本》和《钦定本》,表达方式采用当时的白话文。《吕振中译本》则是吕振中牧师从希伯来、希腊原文圣经逐字直译,因此,虽然词句稍感生硬,但对深入研经者极有帮助。《现代中文译本》则采用现代白话文,通顺易懂,符合时代特色。《新译本圣经》的译者为30多位华人圣经学者及牧者,译经原则是从原文圣经翻译,采用现代白话文。
 
我们阅读《圣经》时可以参照不同版本的意思,这样能使我们对某些经文的理解更到位:比如和合本《哥林多前书》1111节的经文为:然而照主的安排,女也不是无男,男也不是无女。而现代中文译本则译为:重要的是:在主里,男女互相依赖,彼此需要。”很明显,现代中文译本的意思更为到位。和合本《马太福音》613节经文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现代中文译本为:不要让我们受艰难的考验。新译本为:不要让我们陷入试探。很明显,新译本的翻译最为到位,因为前两者的意思是不要遇见试探,这是不太可能的事,只有新译本表达了准确的意思,即遇到试探后而不陷入试探。
 
比如和合本《约翰福音》423节的经文为: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敬拜他。而新译本则译为:因为父在寻找这样敬拜他的人。很显然,新译本出现在寻找这个动词,表达了天父主动而积极的心情,这显示出天父的主动性。
 
比如和合本《希伯来书》134节的经文为: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审判。吕振中译本译为:婚姻在众人中间应当受尊重,婚床也应当不污秽,因为嫖妓或做男娼的和行淫的人,上帝必判罚。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人人都应该尊重婚姻,不可因为淫乱和通奸而污秽你们的床,这样的人上帝必定审判和惩罚。在这里,和合本的表达稍显隐晦,而吕振中译本的翻译虽然比较啰嗦,但相对而言,比较尊重原文的词句意思,现代中文译本则比较讲究语言的流畅性。
 
还有比如参照《马太福音》53节的经文可以看出不同版本的区别,和合本译为: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吕振中译为:心灵贫穷的人有福阿!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当代中文译本译为:自知灵性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属于他们的。新译本为:心灵贫乏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大家可以自行去体会不同译法的优劣。
 
第八法:诠释读经法
 
诠释读经法试图要从释经角度对《圣经》做全面研读和深读,具体做法是边读《圣经》边参考注释书。这种读经法利弊都很明显,弊端在于很花时间,通常读完某卷《圣经》注释书所花的时间,相当于读《圣经》单卷本身的好几倍。比如像天道版注释书《创世记》的篇幅就达五大卷2000多页,如果真要读下来恐怕整本旧约都读完了。而且有时注释书读多了更阻碍了读者与《圣经》本身的关系,因为本来读者与经文之间会有亲密接触的机会,现在注释书一来,反而多了一层墙。因此,注释书不可不读,但尽可能不全读,或者是至少先通读《圣经》一遍,再参考注释书精读。
 
参考注释书的好处也很明显,它会帮助读者建立比较正确的诠释观,因为有些经文如果不经过解释读者实在难以理解。注释书的作者通常都是精通《圣经》原文,而且都比较了解诠释的方法和进路,因此对读者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那究竟如何来使用注释读经法呢?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采用附带注释的《圣经》版本,目前比较通用的中文版本有《圣经:启导本》、《圣经: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串珠注释本》等。二是采用比较权威的注释书著作,目前比较权威的中文注释书有如下系列:《丁道尔圣经注释》系列、《马太亨利圣经注释》系列、《摩根解经丛卷》、《天道圣经注释》系列。
 
第九法:难题突破法
 
难题突破法指读者在阅读经文遇到难题时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有些经文看起来的确自相矛盾,那么究竟如何来解决呢?我总结了五个方法并辅以具体经文例子来作为难题突破法的解决方案:
 
方法1:思考神人差异
方法2:观察上下经文
方法3:探究时空背景
方法4:分辨文字指向
方法5尝试经文对照
方法6:运用不同译本
 
方法1“思考神人差”。我们阅读经文时一定要从上帝和人两个角度进行分辨,有时同样一个问题,《圣经》在描述时会基于神和人不同的视角,这样看起来经文的意思好像有冲突,其实是源于上帝超越性和临在性两个角度的不同所以经文字句不同。上帝的超越性是基于祂自己的内在属性,而临在性则体现了祂在世与人沟通的互动性。比如很多人曾有过这样的一个困惑:上帝既然是无所不知的,那祂为什么还一定要我们祷告呢?并且还要我们不住地祷告?比如《诗篇》139篇显示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而《帖撒罗尼迦前书》517节又告诉我们要不住地祷告这里就需要了解神人之间的差异,前者是就上帝的超越性而言,祂当然会赐给我们一切,后者则是就临在性而言,祂需要人在与祂的互动中寻找祝福和亲密关系。还有比如预定论问题,就上帝的超越性而言,祂当然已预定好一切,但就临在性而言,人仍然需要在上帝的祝福下做必要的积极回应。就上帝的超越性而言,预定论不仅成立,而且非常合理(罗马书9:16);而就上帝的临在性而言,人的行为必然会在上帝的恩典里产生责任(以赛亚书52;2),否则上帝在《圣经》里颁布那么多律法、盟约、律例就是多此一举。
 
 方法2“观察上下经文比如,《创世记》2:2说上帝“第七日歇了祂一切的工,安息了。”而耶稣在《约翰福音》5:17则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如何理解这两段冲突的经文呢?这就需要看上下文。其实《创世记》的“工”是指上帝对地球的创造而言,而耶稣在《约翰福音》里说的圣父做事是指上帝在其他方面的工作,因此两处经文并不冲突。 
 
方法3“探究时空背景比如《路加福音》18:35-43说耶稣医治了一个盲人,而记载同一件事的《马太福音》20:29-34却说耶稣医治了两个盲人,这似乎看起来有矛盾,而且一个发生在“近耶利哥城时”,另一处记载是“出耶利哥城时”。事实上考古学家告诉我们当时耶利哥城分犹太人建的旧城和罗马人盖的新城,因此《路加福音》说的“将近耶利哥的时候”和《马太福音》说的“出耶利哥的时候”并不冲突,耶稣很可能是在穿梭旧城与新城之间医治好盲人。就盲人的数量而言,仔细看经文就会发现,马太只是提及被治好的盲人数量是两位,而路加只是提及了其中一位盲人的对话,并没有说当天只是一位盲人被医治,这是《圣经》不同作者的叙事角度和叙事侧重点带来的差异,而不是事实存在差异。
 
方法4“分辨文字指向比如有人认为《传道书》1:4提到大地会“永远长存”,而《彼得后书》3:10却说“天地都会毁灭”,似乎有矛盾。其实《传道书》的“永远长存”是指就现实世界而言,即在现实世界里人和事都变幻无常,而大地却屹立不变,其意在描述人的脆弱和有限性。而《彼得后书》提到“天地都要废去”是就未来世界而言,即未来天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天地万物在上帝的计划里只是暂时的世界。就是说,从人间时空角度而言,天地万物的确是“永远长存”,但在永恒天国来临之后,必将“寿终正寝”,其意在表明将来的天国才是信徒真实盼望的终极目标。因此,两处经文并不冲突,只是在两个世界观里描述而已。 
 

方法5“尝试经文对照我们通过《雅各书》1:12-13、《创世记》22:1及《马太福音》4:1三处经文的对照,可以得出结论,凡试探人的都出于魔鬼撒旦,其用意是陷害人,而上帝尽管也试炼亚伯拉罕,但祂的目的是为了磨炼他,是帮助人成长。因此,对比《雅各书》与《创世记》两处经文,可以得出上帝和魔鬼都会“试验”人,只不过上帝的“试验”是利人,采取的是“试炼”的手段,而撒旦的“试验”是害人(如撒旦试验约伯和耶稣),采用的是“试探”的手段。因此,当《雅各书》说上帝不会试探人时,它表明的是上帝不会采用试探这一方式来加害于人,而《创世记》却说上帝会试炼亚伯拉罕,表明上帝希望亚伯拉罕的信心在试炼中能够成长。由此可以看出,两者的用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两处的经文并不冲突。 

 
方法6“运用不同版本比如和合本《圣经》的《马太福音》24:34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这看起来似乎与《马太福音》24:36“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有冲突。如果我们参考一下环球圣经公会的新译本《圣经》,经文前后的逻辑就一致了,新译本的《马太福音》24:34是这样翻译的:“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一切都必要发生,然后这世代才会过去。”
 

萧三匝对话王文锋(21):读经战疫。问题是,你真会读经吗?


第十法:多层解读法
 
多层解读法是特别面对圣经出现的启示文学和先知文学,比如就《圣经》中的大小先知书和《启示录》,读者就需要特别研究如何来解读作者的预言、异象及异梦。无疑,先知书或启示文学是《圣经》中最难处理的经文,因为这是《圣经》独有的一种体裁。究竟如何处理这些经文呢?我的看法是:以旧约先知书出现的预言为例,首先我们大概要明白该段预言的过去式和未来式,即确定经文究竟属于哪种类型。比如就《以西结书》371-14节的经文而言,这段枯骨复生的预言究竟指向旧约的历史性还是指向未来的末世性,仔细看经文12-14节,我们似乎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它是指向以色列民的回归,即已应验在以斯拉时期。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说经文会否有第二层指向呢?比如该段经文是否会指向未来的末世呢?因为类似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新约就有不少反应旧约第二层意思的经文:《马太福音》122节对照《以赛亚书》714节,《马太福音》215节对照《何西阿书》111节,《约翰福音》1215节对照《撒迦利亚书》99节。又如何理解呢?
 
比如《何西阿书》111节:以色列年幼的时候我爱他,就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如果没有《马太福音》215节所注明的经文: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谁也不会把这两处经文联系起来。因此一些解经家认为这第二层的意思也是属于新约的启示范围,即把第二层意思应该严格界定在新约正典范围之内。就是说旧约经文的第一义与新约经文的第二义都属于上帝的特别启示换句话说,除非新约确定了这层意思,否则读者不应该随意带出第二层意思。解读经文一定要区别“启示亮光,对旧约预言的解读基本上属于第二次启示,它只属于新约作者的默示,而不应该属于读者的亮光。这样一来,我们对于旧约预言的理解,应该首先要定性其过去式的第一层意义,除非新约已指向其第二层意义。或者说,当旧约某些经文的确指向第二层意义,我们宁可不随意发表看法,也总比随意解读好,因为不了解也不会妨碍我们的信仰,但如果随意解经就是一种亏欠。如《圣经》所言:“我们并有先知更确的预言,如同灯照在暗处。你们在这预言上留意,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出现的时候,才是好的。”(《彼得后书》119节)
 
当然,不随意解读并不代表启示文学或先知文学没有解经的原则,如下便是一些参考的诠释原则:
 
(1)辨别先知文学和启示文学。比如归类为启示文学之《但以理书》的前半部(1-6章)就属于叙事性的先知文体,而后半部(7-12章)则属于异象类型的启示文体。解读先知文体应该着重于它的历史性,解读启示文体应该侧重于它的未来性。前者更强调上帝在当时短时段历史的启示,而后者更强调上帝在未来长时段历史的启示(乃至末世)。
 
(2)平衡历史性和未来性。比如《但以理书》7章十角兽究竟指向何方?一直有人尝试解读,这就需要平衡。如果第一层意思指向旧约的巴比伦是《但以理书》的第一层意思,而如果指向第二层意思即罗马,是否也可以通过?如《彼得前书》5章13节作者曾暗喻罗马就是巴比伦(指道德堕落层面),而且《启示录》13章也有提及“十角兽”,因此完全可以指向罗马。那么指向末世的敌基督可以吗?按照《启示录》13章的解读完全可以。
 
(3)留意已然和未然。比如就新约的“天国”或“神的国”而言,有些作者会说天国近了,有些作者说天国已经到来,又有些说应该等待天国。事实上基督教的天国则有更多层的指向,在《圣经》里大体有五个阶段的意思:以色列国、救赎国、教会国、千禧年国、天堂国。这五个阶段的国度在广义上都可称为“天国”或“神的国”,但狭义的天国则指“天堂国”。第一个阶段是在旧约里的描述,其意指上帝要为犹太人兴起一个永不败坏的“以色列国”(但以理书2:44),这个国度意指一个具有地理概念的强盛国度;第二个阶段指耶稣及门徒提到的快要来临的“救赎国”,马太称为“天国”(马太福音3:2),马可、路加、约翰称为“神的国”(马可福音1:15、路加福音10:9、约翰福音3:3),这个国度意指接受耶稣悔改之道的“救赎国”。如耶稣所言:“天国近了,你们应该要悔改”,又路加所言:“因为上帝的国就在你们心里”(路加福音17:21第三个阶段指耶稣升天后的“教会国”,这个“教会国”就是指福音广传的教会时代(使徒行传1:3-8第四个阶段指“千禧年国”,它指末后得胜者与基督同作王一千年的国度(启示录20:4-6。第五个阶段指将来永恒的国度(彼得后书1:11),通常指“天堂”(希伯来书9:24、彼得前书3:22)。
 


萧三匝:你总结的这十大读经法非常具有原创性,也非常实用。不过,就你的传道实践而言,是不是发现知识分子和普通人读经顺序会有所不同?比如,我就发现,知识分子更喜欢从《创世记》开始读,因为知识分子对人从何处来最感兴趣;而普通人更喜欢从《约翰福音》开始读,因为它更便于人们发起信心。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王文锋:的确如此。知识分子通常会带有更强的问题意识和视野看问题,因此大多数知识分子会选择从《创世记》开始阅读。我觉得这种选择非常合理,因为《创世记》为《圣经》目录的第一卷,不仅记载上帝开天辟地的创造,也记录了天地万物、人类历史、犹太选民的起源。《圣经》中有关重要的主题、教训、启示都胚胎化在《创世记》里,正如雏鸡尚未成体前早已包含在鸡卵里一样。因此《创世记》也被誉为《圣经》的基础,被称为“万物源头之书”,它是启示的源头、秩序的源头、审判的源头、选民的源头,可以说掌握了“源头之书”就掌握了信仰、人生、思想的制高点。
 
当然,普通人以《约翰福音》作为切入点也非常合理。因为毕竟《约翰福音》被称为“生命之道”,包含了众多利于认识基督、长进生命的要道信息,慕道朋友不仅可以借着阅读它迅速了解耶稣基督的核心事迹和言论要点,建立健全的基督论神学架构,同时通过本卷的阅读,也能让读者在灵命层面建立稳固的基础。
 
萧三匝:如果用比喻来说,新约与旧约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旧约的哪些部分被新约更新了?或者说,旧约的哪些部分基督徒不必再重视?
 
王文锋:新约与旧约的关系如同照片和真人。比方说A某很喜欢钢琴,结果有人为其介绍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的一位著名钢琴家来辅导她,但需要等待一个半年左右,可以想象在这半年里她是多么期盼导师能早日到来。于是在等待的半年里,她除了时常准备练琴外,就时不时翻看对方邮寄过来的照片和信函中的训练手册,因为通过翻看照片和训练手册,她不仅会更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心,同时也会在准备期间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水平。半年后,这位世界级的导师终于来到,并陪伴A某一起度过了一个月的面对面培训时间。无疑,这一个月的面授不仅极大提升了A某的专业水平,同时也极大增强了她的自信心。
 
在这个比喻里,这张照片和训练手册就相当于旧约,而面对面的训练课程就相当于新约很显然,当导师亲自到来后的面授课程更具直接性,或许亲自面授后可以帮助A某纠正之前无法面对面教学带来的一些困惑。导师未亲自出现时,她对训练手册的认知有时还是一知半解的,只有等导师本人来了以后,她的很多问题才豁然开朗。但这并不等于从此就可以把先前的照片和训练手册撕掉,因为无论如何,训练手册都出自于导师本人,因此也具有同样的权威。那究竟如何理解两者的关系呢?当训练手册与导师亲自的面授课程产生了些许不同的进路时,那当然要以导师亲自的说法为定论,因为面对面时,导师才会把更合理的方法教授出来。也就是说,训练手册里的某些方法也没错,但亲自面授更能得到导师的独家技法。
 
新旧约的关系也一样,旧约的教导也是来自上帝,而且核心要旨都指向耶稣基督,而当新约时期耶稣基督亲自来了以后,那当然要以新约里耶稣基督的信息为准,这就是耶稣所说的: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马太福音517-19
 
萧三匝:你刚才也讲到了,《圣经》包括多种文体,你刚才重点讲了对启示文学的读法,那么对叙事、议论、诗歌等不同文体,阅读的原则是不是也应该不同?针对这些不同的文体,应该分别坚持怎样的阅读原则?我的意思是,举例而言,读《圣经》叙事文体,其实不能只当故事读,还应该透过故事去理解故事后面的深层意义,因此只当故事读,只当文学作品读,就把《圣经》读浅了。
 
王文锋:是的,阅读《圣经》不同的文体需要不同的读经原则。比如就叙事经文而言,它除了叙事体通常涉及的故事背景、角色描写及结构布局等因素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上帝临在于叙事之中的特征,这就是《圣经》特别的道在叙事之中,即三一上帝在历史中的护理和计划因此,在我们阅读《圣经》叙事部分时,既不要把它简单理解为一种故事小说,也不应该把它简约为人间历史,它是集神迹和历史于一身的上帝的历史,它与人间历史既有交集又有超越。而《圣经》的议论部分就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它是直接的说理文章,其特点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或辩是非等通常的议论文特点来论述信仰要道。在理解《圣经》的诗歌体时,则需要多一些了解希伯来文学中的诗歌特点。在这方面,和合本《圣经》的中文译法与希伯来原文有时会相差甚远,很难表达原文的诗意,像原文诗句中的平行体、韵格、诗韵等特征在中文里就无法再体现和保存。比如像《诗篇》1章里的同义平行1:1)、比喻平行1:4)、反义平行1:6)、进阶平行1:3)在原文是很强烈的。因此如需更深理解《圣经》诗歌体,需要参照圣经原文词典,这样在阅读时能更深切地感受作者在表达上帝旨意和信仰要道时的深度和广度。
 
萧三匝:《圣经》从超越的启示的角度说世间没有一个义人,但从临在性的角度说,约伯记又说约伯是一个义人。你刚才也提到,《圣经》的表述,超越性的言语和临在性的言语经常相反,那么对一段经文,我们如何才能区分它到底属于超越性的启示还是临在性的启示?
 
王文锋:关于如何区别《圣经》中上帝的超越性言语和临在性言语,这要看这些经文究竟是就上帝的本性而言还是就人的角度而言。比如,当《圣经》提及上帝属性中的全知、全能、全在、怜悯、慈爱、公义等属性时就属于超越性的领域,而涉及对人的要求和条件时就属于临在性的领域,因为上帝要与人互动,因此祂就临在于人之中施行祂的计划,这就是基督道成肉身虚己的意思。
 
萧三匝:《圣经》里不同篇章时常出现重复的内容,为什么?
 
王文锋:的确有这种现象,比如旧约《历代志上下》与《列王记上下》就有很多的重复内容,此外新约的四福音也有很多重复,这些重复绝非偶然。这些重复或许是要告诉读者应该要特别留意。比如《历代志上下》与《列王记上下》似乎是要告诉读者,旧约以色列国的众多君王大多是悖逆上帝的,比如像北国以色列19位君王竟没有一位虔诚的好王,而南国犹大20位王中也仅有8位虔诚的好王。这种重复无疑在警示后人,作为一国之君在政治和信仰方面的平衡是何等难。而“四福音之重复的意义上面已提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萧三匝:读《圣经》,应该有重点地读,还是应该对各卷书都平均着力?换言之,《圣经》很厚,如何才能读薄?
 
王文锋:我个人认为从长远来看至少都需要通读,不过每个人可以在通读之后再寻找特别感兴趣的单卷再研读。这并不是说《圣经》不同书卷有轻重之分,而是就个人的灵命和使命特点而言每个人可能有所偏重。《圣经》各卷都是上帝的启示,但读者可以就某些书卷进行特别的研读。读薄和读厚是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精读就是读厚,建立必要的框架感就是读薄,关于如何建立框架感,我前面已经谈过了。


所属主题
匝说
匝说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